與此同時,安慶緒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當時幾位大將正在太原圍攻李光弼,安慶緒下令其他將領繼續圍攻,而抽掉史思明回範陽穩定大後方。在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但很快他就會明白這對他是何等致命。
1-建築火光衝,一名唐朝官員倉皇走出;-唐朝皇家禁軍身穿鎧甲,所騎的馬也披有精美具裝(馬的鎧甲)。具裝雖保護馬的安全卻限製了靈活度,所以戰場上的馬通常不會做這類打扮;-唐朝禁軍
兩個集團的分裂
史思明可能是安祿山手下最能幹的一個將領。但在叛亂開始的時候,安祿山並不太重用史思明,史思明也根本算不上什麼二號人物。事實上,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關係不太好。有一次,安祿山和契丹人打仗的時候遭到敗績,他想找個替罪羊,就相中了史思明。史思明非常狡猾,躲在山裏頭不出來,等事情已經平息下來才出來見安祿山。這時安祿山不再需要替罪羊了,握著他的手激動地:“你還活著,我還擔心什麼?”安祿山起兵的時候,並沒有帶史思明南下;他留在北方的幾個看家人,裏頭也沒有史思明。他安排給史思明的工作是在河北進行掃蕩工作。一開始,這個崗位並不太重要。誰知朔方軍李光弼帶著軍隊殺了進來,河北戰區的地位變得非常重要,史思明地位日益上升。當然,他經常被李光弼打敗,但是其他將領也被李光弼打敗啊,誰能打得過李光弼?相比之下,史思明還算表現不錯的呢。史思明正是在這個時期獲得了獨立成長的空間。相反,叛亂初期幾個比較顯眼的大將,比如崔乾佑、孫孝哲,反而因為身處前線,跟一把手捆綁得過於緊密,未能成長得起來。安祿山後來猶猶豫豫地封史思明做名義上的範陽留後,但沒有讓他回範陽,還是讓他留下來跟李光弼繼續打仗。
安慶緒讓史思明返回範陽看家,這給了他一個最好的機會。叛軍集團有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它的戰線過於漫長,很容易分成兩個軸心,一個是範陽軸心,一個是洛陽-長安的前線軸心。史思明北返後,這兩個軸心的分裂開始表麵化。叛軍從來沒有將河南、關中當成自己的土地,在那裏他們一直保持過客的心態,能搶便搶,能殺便殺,顯得極其殘暴。當地居民對叛軍非常仇視,這樣的占領區很難為叛軍提供強大的支持。叛軍搶來的財寶統統往範陽運,結果範陽囤積了大量物資,而那裏兵源補充也更為方便,同時又遠離主戰場,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範陽集團的力量慢慢占了上風。
安慶緒前有勁敵,後無強援,是大燕國的皇帝,其實處境極其尷尬。公元758年,唐朝集結起力量來,對安慶緒集團發起進攻,把它徹底打殘。安慶緒逃到鄴城,被團團包圍。史思明起兵救援,結果就是前麵提到過的相州戰役。安慶緒得救後,史思明應該和他保持一個什麼關係呢?史思明很簡單地把他弄過來殺了,順手把安祿山的其他四個兒子一塊宰了,自己做了大燕皇帝。從這個事就能看出叛軍是一個什麼樣的集團。按照曆史上的慣例,史思明該把安慶緒供起來當個傀儡,哪怕你以“弑父”罪把他殺了,也該擁立一個安祿山的兒子當傀儡皇帝,然後慢慢地篡位。至少也要走個流程嘛,哪能這麼殺就殺?完全不講什麼政治合法性,就是赤裸裸的叢林規則。這要是擱在對麵的唐朝,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明叛軍始終沒有多少政治色彩,也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就是一個不加掩飾的軍事暴力集團。這樣一個完全惟利是視的團體,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出現分裂。從政治角度看,叛軍始終要比唐朝政府脆弱得多。
但是在軍事上看,史思明還是很強大的。他不但擊潰了唐軍,還兼並了安慶緒軍隊的殘餘。範陽集團和前線集團獲得了統一。史思明帶著這支部隊一路西進,在邙山擊敗了李光弼,一直打到陝州城下。《劍橋隋唐史》“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 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這個法可能高估了史思明的能力,但是這確實是除了靈寶之戰後的那段巔峰期外,叛軍最接近勝利的一次。
結果又出事了。還是老問題,父子關係。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並不凶險狡詐。按照史書記載,他是一個謙虛寬厚的人,對手下人很好,在軍隊裏頗受歡迎。但也許正因為他太受歡迎了,可能反而引起父親的猜忌。史思明非常殘暴,動不動就屠城,對手下人也是殺就殺。這樣的一個人,看到兒子受軍隊愛戴,可能會有點不舒服。但是他們的父子關係並不是一直就劍拔弩張。《安祿山事跡》記載過一個故事,史思明本來不怎麼識字,但不知道怎麼回事,有一陣忽然喜歡上作詩了。史朝義當時被封為懷王,正和大將周贄在前線作戰,史思明想要慰問一下,就送給他們倆一筐櫻桃,看著櫻桃還吟了一首詩:“櫻桃一籠子,半赤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一個手下插嘴:“不如改成一半與周贄,一半與懷王,這樣押韻。”詩人史思明不高興了:“我不知道韻是何物!怎麼能讓我兒在周贄下頭!”但到了後來,兩人關係越來越壞,史思明跟當年的安祿山一樣,覺得兒子沒本事,動了換接班人的念頭。史思明是想把接班人換成兒子史朝清。這段日子裏,史朝清則一直在後方,史朝義則在前方帶兵苦戰,按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其實不然。人類心理往往就是這麼奇怪,幹多錯多,史朝義越是打仗,父親越是覺得他打得不好;史朝清越是在後方,父親越覺得他一旦施展出來肯定不錯。史思明不斷挑兒子毛病,有次還惡狠狠地:“俟克陝州,終斬此賊!”史朝義害怕了,在別人的慫恿下搶先下手。史思明被縊死前:“你們殺我太早了!為什麼不等我攻克長安?現在大事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