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無題(3)(3 / 3)

大事果然不成了。這幾乎是4年前安慶緒弑父的翻版。它產生了同樣的後果,新的範陽-華北集團和新的前線集團開始分裂。叛軍集團勉強接受了他當新的大燕皇帝,但是河北的幾位將領開始各自為政,不服號令。此時叛軍實力其實超過了唐軍,卻失去了進攻能力。在前麵的文章裏,唐朝皇帝給人的印象好像相當討人厭,整玩弄政治權術,拖前線的後腿。但是看看叛軍集團,我們就會知道:一個擁有政治合法性、擁有號召力的皇帝,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寶貴。

《兵車行》,徐燕孫作於1956年,現藏中國美術館。描繪玄宗時連年征戰,士兵出征時與家人惜別的情景

兩京易取,河北難收

昭覺寺之戰後,史朝義一路逃竄,仆固懷恩窮追不舍。史朝義連戰連敗,越來越像一條落水狗。唐朝的政策是“首惡必辦,脅從不究”,就盯準了史朝義一個人窮追猛打。所以河北諸將們大多袖手旁觀,看著這條落水狗在水裏掙紮。史朝義終於奔回範陽老巢時,這個老巢已經容不下他。這個被眾人拋棄的大燕皇帝隻好自縊身亡。

唐朝和河北叛軍達成了和解。他們向唐政府宣誓效忠,同時保留自己在河朔的地盤,不受中央政府控製。戰爭雙方其實都沒有贏,也都沒有輸。唐朝坐穩了江山,叛軍則得到了一大塊土地。打了8年仗,最後弄到這麼窩窩囊囊的結局,難怪很多史學家感歎唐政府的短視,導致後患無窮。是啊,為什麼不再加把勁兒呢?為什麼不再趁著大好形勢再剿一把呢?有人這都怪仆固懷恩,他明明已經能打下河北了,卻要養寇自重,所以才弄出這麼個和解方案來。

這種想法其實高估了唐軍的實力。到這裏,首先牽涉到一個問題:安史之亂為什麼打了8年?在安祿山剛起兵的時候,這場戰爭確實不需要打8年。當時唐朝力量占據優勢。河西、隴右軍團能和安祿山的主力抗衡,河朔軍還能出兵河北,如果應對得當的話,唐軍確有可能在一兩年內結束叛亂。但是靈寶戰後,問題就不是幾年能結束叛亂了,而是能不能結束叛亂。

河西、隴右軍團被殲滅,這個損失一直到最後也沒能被彌補。唐政府方麵占地雖廣,但整個江淮以南都沒有被真正軍事化,隻能提供財政支持,在軍事方麵則自保有餘,卻無力對叛軍發起進攻。唐軍主要力量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朔方軍主力,朔方軍的一個支係河東軍,再加上從敵人那裏逃過來的一支平盧軍,這支力量並不太強。在八年戰爭中,雙方實力雖有所消長,但是總體來,隻要叛軍聯合起來,唐軍就打不贏。史思明把叛軍兩個集團整合起來,就能橫掃唐軍直逼關中。隻要叛軍分裂為河北集團和前線集團,唐軍隻盯著前線集團打,就能打贏。也就是,靈寶戰後唐軍始終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叛軍則始終被分裂的問題所困擾。昭覺寺戰役後,叛軍的前線集團損失極大,接近消亡,敵軍隻剩下了一個集團,這時唐軍又恢複了優勢。但即便如此,河北集團也不是大家想象中苟延殘喘的強弩之末。它的實力依舊和唐軍比較接近。

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是個非常特殊的地區。陳寅恪先生對它做過專門的研究,指出這裏有強烈的“胡化”傾向,和唐朝內地截然不同。這裏種族混雜,民風剽悍,婦女兒童都能彎弓射箭,可以是唐帝國內最具軍事潛力的一個地區。如果看後來的唐代史,更會對河朔地區的戰鬥力有深刻印象。這裏的士兵往往能以幾州之地,和整個唐朝政府對抗。而以後來的契丹帝國之強,一個幽州藩鎮就能獨自把它阻擋於邊境之外。而且這個地區對叛軍是相當支持的。我們可能會覺得叛軍倒行逆施,哪裏會有人民的支持?叛軍在占領區確實極其殘暴,形同野獸,比政府軍要惡劣得多,當地居民肯定痛恨叛軍。但是在安史集團的老巢,人們對安祿山等人往往相當推崇,甚至接近於宗教式的膜拜。直到叛亂結束很久以後,河北民間還有很多人稱安祿山、史思明為“二聖”,安史舊將、首任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了討好軍情民意,甚至把安慶緒和史朝義也加進去,弄了個“四聖”。河朔地區對中央政府的敵對情緒,由此也可見一斑。

正如黃永年先生在《六到九世紀中國政治史》的:“兩京易取,河北難收”。這樣的一個地區,哪裏是容易平定的?何況唐軍的實力還遠談不上雄厚呢。昭覺寺之戰已是險勝,要一鼓作氣掃清河朔,談何容易?當時僅範陽的李懷仙就握有5萬軍隊,加上其他軍閥,可以湊出十多萬大軍。仆固懷恩攻進河北時手中軍隊不過一兩萬,哪有力量真去剿清叛軍?即便唐軍主力揮師北上,恐怕也非一兩年可以成功。仆固懷恩確實太想立功,唐政府也確實妥協得太痛快,但是這個結局並非是某個人的蠢笨或者陰險所致,它主要還是實力對比的結果。叛軍祭出了首領的頭顱,唐朝犧牲了河朔的土地,雙方這樣勉勉強強地共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