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間關節脫位是指趾骨與趾骨之間的關節發生分離,好發於拇趾與小趾,此種脫位不多見。趾間關節為滑車關節,有屈、伸活動,但無側向活動。近側較遠側活動度大。脫位後有時可自行複位。
【病因病理】
一、蹠趾關節脫位
多見於行走或跳躍,因擠壓外力或其他使足過伸的暴力(如跳高、跳遠時足趾先著地)迫使蹠趾關節過伸,近節趾骨基底脫向蹠骨頭的背側所致,也有脫向側方者。第1蹠骨較長,前足踢碰時常先受力,外力直接壓砸亦可累及,故第1蹠趾關節脫位較多見。
二、趾間關節脫位
多見於直接踢、碰、頂趾端,引起末節趾骨近端向近節趾骨背側移位,若有側副韌帶撕裂則可向側方移位。
【診斷要點】
蹠趾關節脫位
(一)臨床表現
傷處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足趾短縮,蹠趾關節過伸,趾間關節屈曲,蹠骨頭向蹠側突出畸形,關節呈彈性固定。側方脫位多見於2~5蹠趾關節,患足趾歪向一側,患趾過伸不明顯,僅見短縮,其他症狀同背側脫位。
(二)X線檢查
蹠骨頭向蹠側突出,蹠趾關節過伸,趾間關節屈曲畸形。
(三)診斷
根據外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確診。
趾間關節脫位
(一)臨床表現
傷處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足趾短縮,脫位之趾前後徑增大畸形,關節呈彈性固定。
(二)X線檢查
趾骨正斜位片可見足趾短縮,脫位之趾前後徑增大。
(三)診斷
根據外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概況】
一、外治法
(一)手法複位
蹠趾關節脫位:助手雙手握患肢踝關節,術者一手握患足蹠部,另一手持患拇趾,或用繃帶提牽患趾,先將患趾極度背伸牽引,加大畸形,並同時推基底部向蹠骨頭遠端,持蹠部遠端的拇指推蹠骨頭向背側,當患趾基底部滑到蹠骨頭遠端時,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將患趾由蹠趾關節背伸位,轉向蹠屈位即可複位。
蹠趾關節脫位有時由於蹠骨頭被關節囊或屈趾肌腱嵌夾交鎖,不易複位。在複位時,關鍵在於將拇趾極度背伸,加大畸形,然後將拇趾近節基底部頂緊第1蹠骨背側,向遠端推到蹠骨頭部,可使嵌頓緩解,即可複位。其他2~5蹠趾關節脫位多脫向背側,趾背伸、蹺起、短縮,不能屈曲,蹠骨頭突出,複位時牽拉推脫出的趾骨向蹠側,同時屈曲患趾,即可複位。
趾間關節脫位術者一手握踝部,一手捏緊足趾遠端,牽引拔伸,即可複位。
(二)固定
蹠趾關節脫位:一般不需固定,固定時可用繃帶纏繞足部數圈,再以瓦形硬紙殼、夾板或壓舌板固定蹠趾關節於伸直位2~3周。
趾間關節脫位:一般不需固定,固定時可用鄰趾膠布固定2~7周。
(三)練功活動
蹠趾關節脫位:早期可作踝關節屈伸活動,1周腫脹消退後,可扶拐以足跟負重行走,4周後去除外固定後逐步練習行走。
二、內治法
早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絡,方選活血舒肝湯加牛膝;中、後期應強補氣血、壯筋骨、強腰膝,內服健步虎潛丸。
【曆史沿革】
對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我國古代醫家已早有論述。元代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提出牽引反向複位法治療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清代錢秀昌在《傷科補要》中指出趾骨的名稱與數目,即居內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趾,名小趾之次趾,第五趾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節亦與手指同。清代劉廷楨在《中西骨骼辨正》指出蹠骨與趾骨的名稱與數目腳腕七,腳掌骨五,腳指十四節,共三十一骨。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指出蹠骨與趾骨的名稱與數目並蹠趾關節與趾間關節脫位的病因趾者,足之指也。名以趾者,所以別於手也,俗名足節。其節數與手之骨節同,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努窮者,一名核骨,又名檄骨,俗呼為孤拐也。趾骨受傷,多與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傷者多,治法多與跗骨同。清代王煥旗在《全體傷科提要目錄》載有手法複位治療蹠趾關節與趾間關節脫位,即醫將一手捏住腳之一側,以手整上可也。在以上醫籍中載有許多治療脫位的方藥。
【研究現狀】
許守祥等1997年報道了1例特殊類型第1蹠趾關節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第1蹠趾關節脫位臨床少見,一般向背側,多由於拇趾蹠曲時踢在障礙物上,或失足墜入坑中,或由高處墜下而致傷。該患者左足撞在樹上,拇趾處於背伸位,力從趾尖傳導至蹠趾關節,致使第1蹠骨頭突破關節囊外上方而使拇指脫向蹠內側。
張家富等1999年報道了折頂提按法治療蹠趾關節脫位13例的體會。認為蹠趾關節外傷時暴力自蹠側向背側推頂,遠端過度背伸,關節頭突破蹠側關節囊薄弱部分而發生脫位,關節遠端多向背側脫位,此時關節由緊密關係變成鬆弛關係,關節周圍的韌帶亦變得鬆弛,該手法按照逆創傷機製而動的原則,先加大其成角畸形,再折頂至90°而成煙鬥形,使複合脫位變成單純性脫位,使卡在蹠骨頭的軟組織鬆弛,開口相對變大,此時持續提按並蹠曲,使關節凹麵緊密接觸蹠骨頭並沿其弧度滑動,易將卡在關節內的蹠板擠出,使複位易於成功。
【展望】
蹠趾關節脫位及趾間關節脫位的病因、診斷、治療、預後目前已比較清楚,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加倍完善與快速發展。臨床解剖學知識與生物力學原理的相融合,使其脫位機製更加明了。隨著影像學的技術發展,數碼X線攝片、CT應用於臨床,使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的確診率以及是否合並骨折血管等損傷的確診率大大提高,並能及早、準確地發現是否合並損傷及損傷程度。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方興未艾,特別是中醫正骨手法及外敷之中藥如群星燦爛。中醫手法及中藥對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有獨到療效,從各種臨床研究報道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挖掘中醫中藥在治療蹠趾關節脫位及趾間關節脫位相當有前景,隨著科研機製的完善與設備、經費的大量投入,不論在蹠趾關節脫位及趾間關節脫位的臨床研究或實驗研究,都將獲得碩果。
【提示】
第1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在臨床中常可見到,第2~5蹠趾關節脫位不多見。其受傷機製也十分清楚,預後好。
第1蹠趾關節脫位的脫位的複位也較容易,但有時由於蹠骨頭被關節囊或屈趾肌腱嵌夾交鎖,不易複位。此時可用前麵介紹的方法予以複位。內外治療的方法,早期宜內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絡之活血舒肝湯;中、後期應強補氣血、壯筋骨、強腰膝,內服健步虎潛丸。外用可采用早期定痛膏外敷,中、後期用骨科洗方熏洗患肢。
趾間關節脫位的手法複位比較容易,內外治療的方法可參照蹠趾關節脫位的中醫特色療法。蹠趾關節脫位與趾間關節脫位常不易造成韌帶損傷,臨床中也不需手術治療。
(莊洪馬少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