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七)(2 / 3)

李海清等1999年報道了32例蹠跗關節脫位或骨折脫位的治療及效果。重物砸傷16例,輾軋傷8例,扭傷8例。依據X線分類:分離性20例,同向性6例,單純性6例。合並足背動脈損傷14例,腓深神經損傷6例,其他部位骨折4例。治療方法:單純性脫位病人,手法複位,石膏固定加趾骨牽引;分離性、同向性脫位病人,如蹠跗關節麵較完整,則手法複位後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對於蹠跗關節粉碎或伴有蹠骨缺損的病人,全部Ⅰ期蹠跗關節融合加植骨術,並用螺絲釘內固定。蹠跗關節脫位經手法複位後,因腓骨長肌牽拉作用,易發生再脫位,故手法複位後輔以趾骨牽引。行蹠跗關節融合術時應全部行植骨,並且植骨量要充足,不宜過早負重行走。

李曉春等1999年報道了5例足楔骨開放性骨折合並蹠跗關節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開放性損傷應以處理軟組織損傷為主,清創要徹底,早期口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中藥。複位容易,但不易穩定,宜選2~3枚克氏針直視下交叉固定,可使複位後固定牢靠,且對蹠跗關節的穩定也可起到重要作用。

趙友明1999年、趙友明等2000年分別報道了32例、41例蹠跗關節脫位及骨折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對於開放性蹠跗關節脫位及骨折脫位,首先應盡快徹底清創,同時行複位克氏針內固定,盡量達到解剖複位,創麵能直接縫合的盡量直接縫合,不能直接縫合並有軟組織缺損的可待創麵肉芽新鮮後再植皮或皮瓣移植。對於閉合性新鮮蹠跗關節脫位及骨折脫位,骨折移位不明顯,局部軟組織腫脹較輕者行手法複位並石膏外固定;對於合並足筋膜室綜合征的病人,應及時切開減壓並內固定;對於腫脹較明顯但並發足筋膜室綜合征的病人,可行石膏外固定,待腫脹消退後擇期切開複位、克氏針內固定。對於陳舊性脫位及骨折脫位者,若脫位時間長、周圍粘連明顯及骨折移位明顯估計複位較困難,可直接行蹠跗關節融合術,對脫位時間不長,移位輕,可再次切開複位內固定。術中首先要鬆解周圍組織,清除關節內殘存的肉芽組織後複位。石膏外固定時一定要注意足弓塑形,踝關節固定於中立位,對管形石膏前方還應開窗以防腫脹。石膏外固定時限為4~6周,6~8周拆除內固定之克氏針,不負重功能鍛煉,術後10~12周慢慢開始負重。

陳先等2000年報道了60例蹠跗關節脫位或骨折脫位的治療效果。認為新鮮損傷,若腫脹較輕,則手法整複並不困難,但單純石膏外固定,常難於維持解剖複位,而發生輕度移位,常並發創傷性關節炎。而透視下整複,克氏針閉合穿針固定同時石膏外固定,則可維持良好複位。腫脹嚴重,常給複位造成困難,可在腫脹消退後3~5天再行手法整複。閉合複位失敗,則應切開複位內固定。開放脫位者,在清創的同時內固定。凡累及第2蹠骨脫位的損傷,必須要將第2蹠骨固定,晚期並發創傷性關節炎者,行關節融合術可緩解部分疼痛。

王黎曉2000年報道了26例中西結合治療蹠跗關節脫位合並骨筋膜室綜合征的體會。15例首先保守治療無明顯療效,改行手術。9例病人入院時脫位合並骨筋膜室綜合征,急行切開複位、減壓、克氏針內固定術。2例入院後服中藥效果明顯,腫脹消退後手法複位,托板壓墊固定。

潘樂意等2000年報道了82例中西結合治療蹠跗關節脫位的體會。其中同向移位25例,分離移位27例,多向移位30例。認為由於蹠跗關節背側比較薄弱,可被撕裂而使第1蹠骨基底部向背側移位,故在複位及固定時,要在牽引下以拇指下壓蹠骨基底部方能完全複位;切開複位及行融合術時,應在術前透視下以龍膽紫劃線定位或在術中攝片定位,不可魯莽操作,以免固定或融合錯關節。足背動脈於第1、2蹠骨處分支進入足底形成足底動脈弓,脫位時可以損傷足底動脈,使血供中斷,導致前足壞死。

張文正等2001年報道了25例閉合複位經皮克氏針固定治療蹠跗關節脫位的體會。認為單純手法複位,石膏外固定或瓦形硬紙殼內外相扣固定,在足部腫脹消退後,易重新移位,導致發生扁平足及創傷性關節炎。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可避免重新移位。石膏外固定4周,使損傷的關節囊、韌帶得到修複後再去除石膏及克氏針不影響關節功能鍛煉,療效確切。

張玄武等2002年報道了1例手法治療蹠跗關節脫位伴第1楔骨頭骨折合並足背動脈痙攣的體會。認為在治療中為防止足背動脈進一步痙攣,複位時不使用麻醉,而直接以手法進行及時準確複位,隨著骨位恢複正常,患側足背動脈所受的牽張、扭曲也隨之解除,痙攣也逐漸緩解,從而避免了足部缺血性壞死等並發症的發生。

【展望】

蹠跗關節脫位的病因、診斷、治療、預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加倍完善與快速發展。解剖學知識與生物力學原理的相融合,使其脫位機製更加明了。隨著影像學的技術發展,數碼X線攝片、CT、MRI應用於臨床,使蹠跗關節脫位的確診率大大提高,並能及早、準確地發現是否合並損傷及損傷程度。血管彩超能準確判斷是否合並動脈、靜脈損傷。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蹠跗脫位方興未艾,特別是內服、外敷之中藥如群星燦爛。中醫藥這一寶庫,所具有的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從各種文獻報道也證明了這一點。有確切療效的中藥確實有許多,但實事求是地說,由於種種原因有部分中藥的療效卻不是那麼肯定。有時不僅是對病人,而且對醫生都有誤導作用。

隨著科研機製的完善與設備、經費的大量投入,不論在蹠跗關節脫位的實驗研究,還是對它的臨床研究方麵都將獲得碩果,廣大患者將有一個更健康的體魄。

【提示】

蹠跗關節位於前足部,主要參加足的旋前及旋後,是構成縱弓及橫弓的主要組成部分。第1蹠骨與內側楔骨為淺鞍狀關節,而2~5蹠骨與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骰骨組成關節麵。除1、2蹠骨間外,其餘蹠骨基底間有韌帶相連,內側楔骨與第2蹠骨間有蹠楔韌帶相連,且第2蹠骨基底恰位於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在直接暴力損傷中足背受暴力直接撞擊或擠壓,因作用點和方向不同,蹠骨基底呈向蹠側、內側和外側等不同方向移位,常伴有嚴重軟組織挫傷、血管損傷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及缺血性壞死。由於足背動脈位於皮下,缺乏軟組織保護而多為開放性損傷。

蹠跗關節脫位或骨折病人在X線檢查時,足中立側位片因蹠跗關節互相重疊易致漏診,采用足正位加外旋60°側位像(又叫真性側位像)檢查,脫位情況顯示較為清晰,當然CT片更清晰。

新鮮損傷後,應在傷後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閉合複位,此時腫脹不重,軟組織張力不大,達到解剖複位對今後足的功能恢複起著重要作用,此種損傷複位後多不穩妥,外固定要穩妥確切,可行克氏針閉合穿針交叉固定。閉合複位失敗,常由軟組織嵌入所致,或由於較大骨折塊夾在關節內也可使複位不全,此是切開複位的適應證。第1、5蹠跗關節較為牢固,對於陳舊性損傷伴有明顯的外翻手足畸形,足內側有明顯的骨性突起,前足關節僵硬並伴有疼痛者可行蹠跗關節融合術或足內側骨突切除術等。應用足弓墊可減輕足疼痛症狀。

第七節蹠趾關節及趾間關節脫位

蹠趾關節由第1~5蹠骨頭與趾骨基底部組成。其結構與功能類似掌指關節,主要功能為蹠屈、背伸並

可內收、外展。其活動範圍較掌指關節小,其中背伸又比蹠屈小。當全足著地時,蹠骨參與形成足縱弓,蹠趾關節處於伸展狀態。蹠趾關節囊薄弱,關節囊的兩側有側副韌帶加強,在5個蹠骨頭之間有足底深橫韌帶相連。當較大的壓縮或背伸力由近節趾骨傳導蹠骨頭時,可使蹠趾關節的蹠側關節囊撕裂,從而引起近節趾骨向背側脫位,它比較常見。蹠趾關節脫位發生於第1蹠趾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