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六)(3 / 3)

譚興元等1998年報道了60例新鮮距骨脫位並骨折的治療體會。認為合並距骨脫位的踝部骨折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比較高。這是因為複位雖然滿意,但造成骨折、脫位的剪應力殘留而形成再移位趨勢,普通型夾板固定後往往繼續存在距骨半脫位。運用塑形彈性夾板治療,準確的手法複位是基礎,而小夾板塑形固定,早期功能鍛煉是治療踝部骨折的關鍵,也是防止殘餘傷力導致再度移位的有效措施。患者關節活動度的恢複,說明塑形彈性夾板固定能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更好地發揮動靜結合的優勢,同時可在透視下按需要任意調整夾板弧度,使踝關節始終保持於良好的解剖對位狀態,以利於關節模造複原,使關節活動維持在良好的水平。當創傷愈合後不需要進行複雜的康複運動就能保持穩定的步態,大大降低了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疼痛情況顯示塑形彈性夾板能充分發揮小夾板治療骨傷疾病筋骨並重的優點,在早期功能鍛煉時使踝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得到良好的恢複,同時能有效地控製再移位,使關節麵始終保持平整光滑,促進創傷後滲出物的快速吸收,使創傷愈合時間縮短。塑形彈性夾板使關節部位骨折小夾板製作難題得到很好解決,同時為拓展小夾板新的應用途徑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高書圖等1998年報道了44例經皮鉗夾及穿針固定治療三踝骨折並距骨脫位的體會。認為踝關節的負重力大,在行走鍛煉時,全身的重量全部落在此關節上,所以三踝骨折的解剖對位,對恢複踝關節的功能和踝穴的完整性及穩定性有重要意義。但首先要弄清骨折發生的機製和類型,確定整複步驟。一般應先整複內外踝骨折,按骨折外力相反的方向進行複位。經皮鉗夾固定時,進鉗點要選在能使踝穴穩定的相對應部位,內外踝固定牢靠後,再行後踝複位固定。進針撬壓時,應詳細了解折塊偏外偏內,爾後從跟腱外側或內側進針。如從跟腱內側進針,當針刺入皮下後立即轉向跟腱前方,盡量避開脛後血管和神經,鋼針緊貼骨質進行移動撬撥推壓後踝,使其複位。用雙針交叉將骨塊固定,紗布敷料包紮後露出針尾用膠布固定。該法操作簡單,作用直接,既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又保持了踝穴的穩定,而且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促進骨折愈合和功能恢複,是治療三踝骨折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

李奇1999年報道了26例三踝骨折伴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及距骨脫位的手術治療體會。距骨脫位造成踝關節不穩定,影響踝關節的功能。手術治療三踝骨折及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一般能使骨折部達到解剖複位,使脫位的距骨完全得到複位更容易且使損傷小、合並症少,手術療法宜早期進行,打擊小,破壞血液供應少,並能早期活動,是治療上述創傷的一種較理想方法。

王曉春等2000年報道了52例距骨脫位與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的手術治療體會。距骨在踝穴中起著軸承作用,足的背伸、距屈、內外旋、內外翻均以它為軸,對踝關節的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內踝骨折及距骨脫位會造成踝關節標度不穩定。嚴重影響踝關節的功能。早期解剖複位踝關節,改善血供促進骨折愈合、避免關節功能紊亂及早期預防距骨缺血性壞死起到重要作用。非手術療法,雖然簡便易行,但往往達不到解剖複位,且石膏外固定時間長,不利於踝關節的早期功能練習。後期易出現踝關節僵直,失用性骨質疏鬆。

郭春仙等2000年報道了79例距骨骨折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距骨骨折脫位後發生無菌性壞死是由於骨間血管和骨膜血管的血供均中斷。距骨頸骨折並不是距骨體無菌性壞死惟一的原因,頸部骨折後,距骨體明顯的缺血變化意味著周圍的軟組織損傷較骨折本身損傷為重。即使距骨失去血液供應,發生無血管性壞死,如能達到解剖複位,仍可能有血管再生,功能恢複相當滿意。

尹治軍等2002年報道了63例踝部骨折伴距骨脫位的手法複位並小夾板內翻背伸位固定治療的體會。踝關節內翻是外踝長度恢複和距骨半脫位糾正的關鍵。脛骨遠端關節麵呈現前寬後窄,距骨滑車也呈前寬後窄,踝關節背伸時,允許較寬的距骨前部進入踝穴。如果當踝骨骨折踝穴的前部分處於狹小範圍時,則妨礙較寬的距骨體前部分進入踝穴,使踝關節背伸活動受阻。為防止踝穴狹窄,複位後用直角架將踝關節固定於背伸位,使距骨置於踝穴內。在下脛腓聯合內外側各加用一個壓墊擠壓防止下脛腓聯合分離。總之,踝部骨折伴有距骨向外側脫位時,采用超踝內翻小夾板、直角架內翻背伸位固定,具有可行性。

王維幹等2003年報道了52例距骨頸骨折伴距骨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距骨頸骨折伴距骨脫位是一種嚴重的距骨損傷,為盡量避免出現距骨缺血性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等並發症,應早期準確複位。本病因局部腫脹、肌腱等軟組織嵌入等原因,手法整複不易成功,應手術治療,避免因手法整複而造成對距骨周緣軟組織的再次損傷,及時解除壓迫,修複距骨周緣軟組織和關節囊,利於距骨血供快速恢複。術中注意應盡量少剝離軟組織,最大限度降低因手術造成對距骨血運的破壞,降低距骨缺血壞死的可能性。因屬關節內骨折,如有開放性創口,清創必須徹底,使用複方聚維酮碘溶液代替普通生理鹽水衝洗創口,可減少感染機會。術後更換蹠膏時應注意不能使足強力背伸,以免增加骨折部不良應力,影響骨折愈合。石膏固定一般需3~4個月始能愈合,固定期不宜過早負重行走。

【展望】

距骨脫位的病因、診斷、治療、預後目前已比較清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加倍完善與快速發展。特別是解剖學知識與生物力學原理的相融合,使其脫位機製更加明了。隨著影像學的技術發展,數碼X線攝片、CT、MRI應用於臨床,使距骨骨折脫位的確診率大大提高,並能及早、準確地發現是否合並損傷及損傷程度。血管彩超能準確判斷是否合並動脈、靜脈損傷。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距骨骨折脫位方興未艾,特別是中醫正骨手法及外敷之中藥如群星燦爛。中醫手法對距骨脫位有獨到療效,中藥對距骨無菌性壞死療效卓著,從各種臨床研究報道可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挖掘中醫中藥在治療距骨脫位相當有前景,隨著科研機製的完善與設備、經費的大量投入,不論在距骨脫位的臨床研究或實驗研究,都將獲得碩果。

【提示】

脛骨下端呈四邊形,外踝比內踝長0.5cm,關節麵自前向後呈凹弧形,後唇略長於前唇,以防止距骨後脫位。距骨體有三個關節麵與脛腓骨銜接,75%的表麵為關節軟骨覆蓋,故對踝關節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距骨體滑車的鞍狀關節麵前寬後窄,當足蹠屈時,距骨體大部分滑出,窄小部分留在踝穴內,所以當距骨關節麵斜15°時,踝關節明顯不穩。因為,距骨體向外移位0.1cm,則脛骨與距骨接觸麵減少42%,負重時單位麵積承受力增加。

距骨周圍跗骨脫位時雖然距骨的血供受到損害,但是由踝關節前方關節囊進入距骨體的血管及踝內側關節麵下方的血管仍保持完整,故距骨缺血性壞死很少發生。在麻醉下可行手法複位,但複位易失敗(由於趾長伸肌、腓骨肌、脛前肌、脛後肌、關節囊、伸肌支持帶、距舟關節韌帶、骨軟骨碎片等妨礙複位所致),此時需行切開複位。

距骨全脫位手法複位常較困難,常要切開複位,但因手術不可避免會破壞部分距骨血循環,骨折片的壞死率增高。所以粉碎度較大者,宜施行距骨摘除,並施行脛跟關節麵的直接融合為好。應盡量少剝離軟組織,以求保護距骨的血運而減少缺血性壞死的發生,術後應在3個月內不負重,此後如果X線檢查顯示距骨骨密度明顯增高時,應延長不負重時間,直到建立血循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