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踝關節脫位臨床不多見,但踝關節骨折脫位臨床比較多見。踝關節外側脫位最多見,這與踝關節的解剖特點和人體運動時姿勢密切相關。脫位後多造成皮膚撕裂損傷,而成為開放性損脫位。開放性無骨折的踝關節脫位可伴有神經、血管和肌肉韌帶的損傷。對合並骨折者,應根據具體情況按DavisWeber和LaugeHansen分型予以手法治療或手術治療骨折。單純踝關節脫位閉合複位比較困難,由於前側韌帶大部分被撕裂,而後側有強大的跟腱牽拉使在畸形位置上的彈性固定力較大。複位時應使嵌入的軟組織解脫,以矯正側移位,使兩骨關節麵前後正好相對,使距骨順利地進入踝穴。單純開放性踝關節應盡早進行清創複位,對關節韌帶及關節囊進行修補,增強踝穴穩定,術後不負重早期功能鍛煉,以利於關節功能恢複。
第五節距骨脫位
距骨與脛骨、跟骨、舟骨構成關節,即脛距、距跟、距舟3個關節。距骨體前寬後窄,距骨共有6個關節麵,上有5個關節麵,銜接脛距、距跟、距舟3個關節,幾乎全部骨質為關節軟骨所覆蓋。其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從距骨頸前側進入的足背動脈的關節支;從脛距關節和距跟間韌帶所供血液有限,故脫位後可引起缺血性壞死。距骨無肌肉附著。距骨位於足縱弓的頂點,是足的支持與活動中心,它可完成足的背伸、蹠屈內收、外展和內外翻等運動,傷後若治療不當或複位不佳,易造成半脫位狀態。距骨脫位比骨折多見,多由足部蹠屈位強力內翻所致。
距骨脫位臨床常分為距骨周圍跗骨脫位和距骨全脫位兩大類型。
距骨周圍跗骨脫位指脛距關係正常而跟距、距舟關節脫位,它可分為內則脫位、外側脫位、前脫位、後脫位4種。距骨全脫位是指距骨從踝穴完全脫出。
【病因病理】
(一)距骨周圍跗骨脫位
內側脫位:當暴力使足強力內翻時,造成距舟關節脫位,在暴力持續作用下,發生跟距關節脫位,形成內側脫位,易並發外踝或距骨頸骨折。
外側脫位:當暴力使足強力外翻時,造成距舟關節脫位,然後使跟骨從距骨下脫出而向外,形成距骨外側脫位,易並發跟骨的載距突骨折。
前脫位:當暴力使足強力背屈時,脛骨下端的關節麵前緣作用於距骨頸部,推距骨向後移,引起距舟、距跟關節同時脫位,跟骨相對前移,形成前脫位,易合並跟骨的載距突骨折。
後脫位:當暴力使足強力蹠屈時,脛骨下端的關節麵後緣作用於距骨後部,推距骨向前移,跟骨相對後移,形成後脫位,易合並舟骨骨折。
(二)距骨全脫位
當足處於內翻、內收及蹠屈時,強大的內翻暴力使距下關節韌帶斷裂的同時使踝關節外側副韌帶一起撕裂,距骨與其他跗骨分離外,還可從踝穴中脫出,造成踝關節向內側脫位合並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脫位。距骨周圍的韌帶均斷裂。足在最大內翻時,使距骨從其垂直軸上旋轉90°,造成距骨頭指向內側,並可順其長軸再旋轉90°,使其下關節麵指向後側。暴力消失後,足回到中立位,而脫出的距骨仍保持旋轉位,使距骨體處於外踝之前,距骨頸則在內側,與跟骨相接的關節麵指向後側,與脛骨相關節處則位於皮下。這種類型的脫位常使局部皮膚撕裂,露出距骨關節麵或外踝骨端,造成開放性脫位。由於距骨突出處皮膚緊張,即使皮膚未撕裂,也可合皮膚受壓而壞死。
【診斷要點】
(一)距骨周圍跗骨脫位
1.臨床表現踝關節及足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局部瘀斑,彈性固定。內側脫位時足呈內翻內旋畸形,足外側皮膚緊張;外側脫位時足呈外翻外旋畸形,足內側皮膚緊張;前脫位時足略呈背屈位,足前部變長,跟骨前移;後脫位時足略呈蹠屈位,足前部變短,跟骨後突。
2.X線檢查
距骨仍在踝穴內。內側脫位時足呈內翻內旋畸形,距骨頭指向外側;外側脫位時足呈外翻外旋畸形,距骨頭指向內側;前脫位時足略呈背屈位,足前部變長,跟骨向前移位;後脫位時足略呈蹠屈位,足前部變短,跟骨向後突出。
3.診斷根據外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確診。
(二)距骨全脫位
1.臨床表現
傷踝關節及足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局部瘀斑,彈性固定。前足呈內翻內旋畸形,外踝前方可捫及距骨體,突出部皮膚緊張,踝穴空虛,若開放性脫位則在踝部前方可見露出的距骨體或外踝骨端。
2.X線檢查
距骨體在外踝前方,距骨頭指向內側,距骨沿其縱軸旋轉,其下關節麵後方移,距骨脫出於踝穴外。
3.診斷根據外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概況】
(一)外治法
1.手法複位
距骨周圍跗骨脫位:一助手雙手握患肢小腿,術者一手握患足跟,另一手握前足,先順畸形順勢牽引,然後向畸形相反方向扳正即可複位。
距骨全脫位:患者取仰臥位,一助手用布帶套住大腿,另一助手一手握足跟部,一手握足,順蹠屈內翻位作對抗牽引,在將足強力內翻的同時,術者以兩手拇指用力向內、向後推擠距骨後部,同時將距骨沿其縱軸旋轉即可複位。
2.固定距骨周圍跗骨脫位:內側脫位用石膏托固定於踝關節90°,足稍外翻位3~4周;外側脫位用石膏托固定於踝關節90°,足稍內翻位3~4周;前脫位用石膏托固定於踝關節110°,足中立位3~4周;後脫位用石膏托固定於踝關節背屈75°,足中立位3~4周。合並骨折者應固定在功能位4~6周。
距骨全脫位:短腿石膏托固定於踝關節背伸90°,足中立位12周,直至X線檢查未見距骨缺血壞死。
3.練功活動固定期間應作足趾、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解除固定後應行局部按摩理療,配合中藥熏洗。
(二)內治法
早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利濕通絡,方選活血舒肝湯加木瓜、牛膝;腫脹消退後,內服通經利節、壯筋骨之筋骨痛消丸;解除固定後,可內服補氣血、壯筋骨、強腰膝、通經活絡之健步壯骨丸。
對於開放性脫位在治療上應著重於防止感染及穩定骨折脫位,使關節得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傷後6~8小時內,宜徹底清創,常規肌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500U,複位後對合並骨折進行內固定,爭取一期縫合閉合傷口。為早期開始關節功能活動創造條件,縮短了患肢功能恢複時間。
【曆史沿革】
我國古代醫家稱距骨為馬鞍骨。元代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提出了牽引反向手法複位法,即指出或骨突出在內,用手正從此骨頭歸外;或骨突向外,須用力歸內。明清時代是古代傷科發展的昌盛時期。清代(日本文化五年)日本醫家二宮彥可在《正骨範》中稱距骨為初步骨,並指出其數為一。治療距骨脫位的內服外敷中藥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在《醫宗金鑒》等書籍中都有描述。
【研究現狀】
黃昌林等1994年報道了距骨骨折脫位手術入路的解剖研究臨床應用的體會。認為距骨在骨內骨外均有血循環,距骨頭的骨間動脈起源於脛前動脈和足背動脈分支,距骨體大部分由跗管內的吻合動脈發出4~5個分支供應。其主要分支均由距骨頸下方進入。距骨體部骨折壞死率最高,頸部次之。且骨折移位越嚴重,特別是距下關節脫位越嚴重,壞死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