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六)(1 / 3)

【研究現狀】

黃曙昭1997年報道了18例三踝骨折伴踝關節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對三踝關節伴踝關節脫位應首先試行閉合複位,如不能成功再給予切開複位內固定,它不但能為患者節約資金,而且能避免切口感染並發骨髓炎,及再次手術取內固定之弊端。在閉合複位中要求術者手法要輕柔,對踝部解剖要十分熟悉,術者與助手配合要嫻熟。

鄧仁椿等1997年報道了1例踝關節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由於踝關節脫位,足位於小腿外側,著力點外移,改變了正常的負重力線,膝受到小腿和大腿的部分內向作用力,迫使膝內移,使股骨髁外側骨骺生長受到抑製,股骨髁內側骨骺較外側骨骺生長快,逐漸形成了嚴重的膝外翻畸形。

張賢忠等1997年報道了手術治療三踝骨折並踝關節脫位19例的體會。認為脛距關節的精確複位是實現踝部骨關節解剖複位、恢複關節功能的核心環節。通過後外側入路可顯露脛距關節的後外側半、外側麵以及前外側的一部分,充分顯露、直視下操作可保證複位的精確性。直徑2mm骨圓針固定可靠,對關節軟骨麵損傷甚小,不致於影響關節功能。如複位後不加以內固定,脛距關節可在整複內、外踝骨折的過程中或術後再脫位。

徐飛等1998年報道了手法治療踝關節骨折並踝關節脫位37例的體會。認為複位力爭解剖對位,並強調早,不必等待消腫,因腫消(至少10天以上)踝關節也已嚴重粘連,必須及時複位反而能促使盡快消腫。多數均在傷後半天內就診,關節囊尚未攣縮,利用其張力,整複相對容易。有1例整複失敗者因已傷後3天,就診時踝部已高度腫脹,整複時阻抗力大,是由於關節腔內已有大量積血,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痙攣,軟組織粘連。對年老體弱和不耐疼痛患者,須有麻醉配合,若勉強施行手法,有致疼痛性休克之虞,故有8例1天以上就診者,施行單次硬脊膜外腔麻醉,整複時無幹擾,均獲成功。

張玉祥1999年報道了30例踝關節脫位的X線分析體會。認為X線的診斷要點如下:踝關節正位片中脛骨、距骨踝關節麵聯線互相平行,脛骨縱軸線與距骨縱軸線相一致,強迫內、外翻位二線夾角不大於6°,內外踝與距骨間關節之對應關節麵聯線互相平行,強迫內、外翻位二線夾角小於25°,這3種畫線及測量方法不僅對踝關節側方脫位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對踝關節側副韌帶的斷裂也有相當的診斷價值,強迫內外翻位攝片患者痛甚時,可在局麻下進行,將雙側踝關節用繃帶縛住其上方或下方強行分離攝雙側對比片,對單純韌帶斷裂或無骨折的踝關節半脫位更有意義;踝關節側位片中脛骨縱軸線延長應通過距骨踝關節麵中心,脛、距兩關節而呈距離相等的兩條弧線,踝關節前後脫位及韌帶撕裂均可能使上述解剖關係失常;踝關節60°內旋位,即足內麵與台麵呈60°角,正常時脛腓下端間隙小於0.3cm,如間隙增寬,提示脛腓韌帶撕裂、踝關節不穩;攝兩側相同位置的踝關節片,更有實際意義。

楊桂海等2002年報道了33例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的治療體會。認為: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無論從開放性骨折或從關節內骨折方麵考慮,都是內固定的適應證,對於開放性骨折早期徹底清創,依骨折部位和性質采用簡單有效的內固定是有益的。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的傷口以自內向外且以橫行多見,傷口較長,邊緣較整齊,除直接暴力致傷存在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外均可一期縫合,對軟組織損傷嚴重,皮壞死不可避免的可行遊離植皮修複創麵。骨折脫位的早期行內固定,對促進骨折愈合和關節功能的恢複是非常重要的。多采用骨鬆質螺釘固定,其具有對骨折端加壓作用,在骨折麵上產生較大的縱軸壓力,增加骨折的穩定性。不僅對恢複良好的關節功能有利,而且可以早期負重和進行生理活動,能夠促進骨折的愈合和預防長時間固定而引起的關節僵硬。踝關節負重要求比較高,踝部發生骨折即使是簡單的單踝骨折,距骨滑車關節也必發生脫位。因此整複骨折時,不但要求脛骨下關節麵與距骨滑車的鞍形關節麵保持解剖複位,而且要求內外踝恢複其生理斜度,以適應距骨前寬後窄的形狀。

郭文豪等2002年報道了可吸收螺絲釘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伴踝關節脫位27例的體會。認為可吸收螺釘、固定棒抗彎強度220~400MPa,剪切強度為180~250MPa,彈性模量為10~15GPa,遠遠超過骨皮質的強度,所以早期在人體內有足夠的強度使骨折固定可靠並避免金屬內固定物所帶來的應力遮擋、骨質疏鬆等現象。術中注意要點:骨折要解剖複位;準確掌握鑽孔方向,其方向應與骨折麵垂直;可吸收螺釘抗扭轉力差,術中一定要用絲錐攻出足夠深度螺紋,選用長度適合螺釘及固定棒;如果過長,可用骨剪或鋸除去多餘部分;若螺釘固定不牢固,需加用固定棒固定。骨折固定後脫位才能牢固複位,不再脫位。

王延君2002年報道了1例單純性踝關節脫位的治療體會。方法如下:先手法複位方法,一助手固定患肢小腿下段,並做對抗牽引,術者一手握患足拔伸牽引的同時,另一手向外向前推移距骨,聽到哢的一聲,距骨即還納踝穴。畸形消失,踝關節功能恢複正常,足背動脈搏動有力,足趾的感覺及血運、皮溫逐漸恢複正常。用自製瓦楞紙板超踝關節固定於中立位。療效滿意。

鄧磊等2003年報道了治療無骨折的踝關節脫位1例的體會。認為多數學者對踝關節脫位主張采用閉合複位,石膏托固定6~8周。對於開放性損傷,必須在清創後修複損傷的韌帶和Ⅰ期閉合傷口,在有軟組織明顯腫脹的情況下,常需行延期Ⅰ期閉合。此類損傷雖然患側踝關節活動可較健側減少,但關節功能的恢複常令人滿意。處理此類損傷的關鍵是複位和固定製動。脛距關節脫位後,雖然相對關係紊亂,但是很少發生距骨缺血壞死,從解剖學上分析,主要是由於距骨下方來自跗骨管動脈的血供未受損傷。

【展望】

對於踝關節脫位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預後當前已比較明了。對它的了解將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正在加倍完善。隨著臨床局部解剖學知識與生物力學原理的相融合,使其脫位機製將更加清楚。近年來影像學的技術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數碼X線攝片、CT、MRI已相繼應用於臨床,使踝關節脫位的確診率已大大提高,並能及早、準確地發現是否合並關節內外損傷及損傷程度。血管彩超能準確判斷是否合並血管損傷。肌電圖檢查能準確判斷是否神經損傷。中醫手法對踝關節脫位有獨到療效,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脫位方興未艾,特別是中醫正骨手法及外敷之中藥更是多不勝舉。從各種臨床研究報道也可證明這一點。挖掘中醫中藥在治療踝關節脫位有相當好的前景,隨著科研機製的完善與設備、經費的大量投入,不論在踝關節脫位的臨床研究還是實驗研究,都將獲得很大的成就。患者的健康將得到更大的保障,人民的生活質量將更高。

【提示】

踝關節麵比髖、膝關節麵小,但其承受的體重大於髖、膝關節,而且踝關節接近於地麵,作用於踝關節的承重力無效緩衝,因此對踝關節脫位伴骨折的要求比其他部位都高,解剖複位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隻有正確的複位,才能有較好的療效。脛距關節脫位後,雖然相對關係紊亂,但是很少發生距骨缺血壞死,從解剖學上分析,主要是由於距骨下方來自跗骨管動脈的血供未受損傷。脛距關節是踝關節的主要承重部位。Ramsey等指出骨折後距骨向外錯位1mm,即可使脛距關節麵的接觸減少42%。有人統計距骨傾斜或移位者,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者占25%。脛距關節的精確複位是實現踝部骨關節解剖複位與恢複關節功能的核心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