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現狀】
馬克格蘭賓那等1995年在髕股關節的結構與控製中提到,髕骨是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傳導股四頭肌力到髕韌帶,增加股四頭肌的收縮力臂,從而使其伸膝能力增加50%;還可保護膝關節的深層組織,保護股四頭肌腱不受摩擦力的損害。
王吉波等1995年報道了12例習慣性髕骨脫位的手術治療體會。手術方法是:膝前繞過髕骨的內緣縱切口,充分顯露股四頭肌腱、髕骨、髕韌帶;在膝內側形成一寬2cm、長12cm近端帶蒂的韌帶關節囊束帶,鬆解膝外側韌帶關節囊;髕韌帶止點內移螺絲釘固定;膝後內側縱切口,遊離出半腱肌行腱切斷,近斷端穿過髕骨內側縱形隧道再與半腱肌腱遠斷端縫合;將膝內側形成的束帶片移向外側修補膝外側鬆解後的缺損,內側韌帶關節拉緊縫合,伸膝石膏固定4周。認為該手術方法設計合理,操作簡單,療效好。
蔡立忠等1996年報道了11例習慣性髕骨脫位中西結合治療的體會。認為采用伸膝裝置聯合手術方法,集其他術式的優點,充分考慮髕骨脫位的主要病理改變,徹底可鬆解外側攣縮的軟組織,緊縮內側鬆弛的關節囊,加強膝內側關節囊成形的效果,矯正伸膝裝置向外偏斜方向,既能使髕骨複位,又避免了術後的複發。由於術式的創傷大,術後勢必造成伸膝裝置的較廣泛粘連,采用下肢洗傷方煎湯洗患膝,由於藥物的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營養狀況,活血化瘀,舒通經絡,加上按摩手法,可加速粘連鬆解,因而縮短了康複期。
徐青鐳等1997年對髕骨與采用伸膝裝置的關係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其內麵有4~5mm厚的關節軟骨麵。其上有兩條縱脊將其分為外側麵、內側麵和奇麵,前者又被兩條橫脊分為上、中、下麵,計7個關節麵。髕骨與股四頭肌、髕腱共同組成伸膝裝置。股外側肌和股內側肌的擴張部有著重要的穩定平衡作用,其中股內側肌斜行纖維對維持髕骨對合有著重要的作用。能保守膝關節、傳導應力外,髕骨延長了股四頭肌的作用力臂,使伸膝力量提高了25%~30%。
陳秋生等1999年報道了應用縫匠肌治療習慣性髕骨脫位15例的體會。認為用帶狀的縫匠肌,其止點不切斷,遊離下1/3段移位至髕骨前,增一動力性髕韌帶,使Q角變小,並可增加一個可變性對髕骨向內的拉應力,維持髕骨正常的生物力學。手術中應注意:U字形肌腱膜骨膜瓣,應根據髕骨大小而定,盡量寬些,以便和縫匠肌固定的麵積大些;髕骨骨皮質鑿成麻點狀以促進縫匠肌和髕骨粘連長在一起;髕股外側韌帶鬆解一定要徹底,內側切下的髕股韌帶及關節囊菱形瓣一定要和外側裂口相等,兩側切口皆可探查關節;根據習慣性髕骨脫位(RDF)的嚴重程度而考慮遊離縫匠肌的長度,縫匠肌不能遊離過長,否則縫匠肌在髕骨前呈直線行徑,隻能起股四頭肌的作用,降低了對髕骨的動力固定作用及對髕骨向內的拉應力,影響治療效果。本手術方法設計合理,操作簡單,效果確切,易於推廣。
李卓球等1999年報道了14例習慣性髕骨脫位的手術治療體會。行膝關節外側鬆解加半腱肌前移4例,髕韌帶內移2例,內側關節囊軟組織瓣向外側轉移、股四頭肌外側頭鬆解移位再附著、髕韌帶外側半轉移5例,Campbell法3例。認為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脫位程度及並發症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術中外側攣縮必需徹底鬆解,內側鬆弛之軟組織除緊縮外還需加強,伸膝裝置力線不正者做肌腱移位糾正力線;脫位嚴重或年齡大者采用內側關節囊向外側轉移,股四頭肌外側頭鬆解移位再附著。
T.A.Vidka,I.Jurgensen,J.Cassens於1999年報道了57例習慣性髕骨脫位的關節鏡手術治療體會。認為術前症狀持續時間越長,術後關節疼痛時間也越長,盡早手術可使預後得以改善。本法具有創傷小,術後並發症也少的優點。關節鏡在診斷外傷所致的常見骨軟骨骨折及可能存在的膝關節內結構的損傷中有重要作用,其結果又對進一步的關節鏡矯形治療提供了幫助。利用關節鏡對外側支持帶鬆解以及內側支持帶緊縮已被廣泛臨床應用。
鍾國榮等1999年報道了伸膝裝置聯合重建術治療習慣性髕骨脫位12例的體會。認為采用伸膝裝置聯合重建術的方法,集其他手術方法的優點,徹底鬆解外側攣縮的軟組織,緊縮內側鬆弛的關節囊,加強股內側肌及關節囊成形的效果,矯正伸膝裝置向外側偏斜方向,不僅能使髕骨複位,而且還能避免術後的複發。
陳秋生等2000年報道了應用縫匠肌治療習慣性髕骨脫位15例的體會。手術中應注意:切取U字形肌腱膜骨膜瓣,應根據髕骨大小而定,盡量寬大,以便和縫匠肌固定的麵積大些;髕骨骨皮質鑿成麻點狀以促進縫匠肌和髕骨長在一起;髕股外側韌帶鬆解一定要徹底,必要時股外側肌上移,髂脛束切斷。不需要探查關節腔的病例,隻需切開髕股韌帶及關節囊,而不切開滑膜囊,以免發生關節粘連;縫匠肌不能遊離過長,否則縫匠肌在髕骨前呈直線行徑,隻能起股四頭肌的作用,降低了對髕骨的動力固定作用及對髕骨向內的拉應力,影響治療效果。本手術方法設計合理,操作簡單,效果確切,易於推廣。
吳國正2001年報道了9例外傷性髕骨完全性脫位的治療體會。4例采用手法複位,關節屈曲15°位石膏管形外固定3周;2例手法複位,彈性繃帶包紮,應用CPM機。3例手法複位,其中2例1周內在硬麻下手術修補撕裂的關節囊及內側副韌帶,另1例應用Albee方法墊高股骨外髁;1例術後石膏外固定,2例應用CPM機。認為單純髕骨完全性脫位,且不存在潛在性的骨骼、筋膜、肌肉結構異常,如出現股骨外髁低平,髕股關節淺平,髕骨外側有纖維帶牽拉,股內側肌的髕骨附麗筋膜缺如或薄弱,股四頭肌肌力不足等因素時,可作手法複位。複位時在患膝彈性固定位牽引,稍內旋脛骨,將髕骨向內側推移即可聞入臼聲,複位成功後將膝關節屈曲15°石膏外固定3周。對伴有內側副韌帶、關節囊損傷、滑膜血腫者,則手法複位後,盡早作關節囊緊縮,內側副韌帶修補或重疊縫合加強,其張力以被動屈曲膝關節時無外脫為宜。術後行關節腔引流24~48小時,彈性繃帶包紮,應用CPM機。本組1例因伴有股骨外髁發育扁平,應用Albee術墊高股骨外髁,術後伸膝固定6周。CPM機的應用是膝關節外科的一大進展,它可以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功能,刺激多能間質細胞的愈合。但CPM機的被動運動最終應由主動運動來代替,早期主動運動不能因此而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