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
內側脫位:傷踝關節腫脹、疼痛、瘀斑,甚者起水泡,
踝關節功能喪失,足呈外翻、內旋,內踝不高突,局部皮膚緊張,
外踝下凹陷,明顯畸形。常合並內、外踝骨折或下脛腓韌帶撕裂。
X線檢查可見距骨及其以下向內側脫出,常合並內、外踝骨折。
外側脫位:傷踝關節腫脹甚者起水泡、疼痛、瘀斑,踝關節功能喪失,足呈內翻、內旋,外踝下高突,內踝下空虛,明顯畸形,局部皮膚緊張。若合並內、外踝骨折則腫脹、疼痛更甚,伴下脛腓韌帶撕裂,則下脛腓聯合分離。X線檢查可見距骨及其以下向外側脫出,常合並內、外踝骨折,下脛腓韌帶撕裂者,則見脛腓間隙增寬。
前脫位:傷踝關節腫脹、疼痛,踝關節功能障礙,足呈極度背伸,不能蹠屈,跟腱兩側有脛腓骨遠端的骨性突起,跟骨向前移,跟腱緊張,常合並脛骨前唇骨折。X線檢查可見距骨及其以下向前脫出,或合並脛骨前唇骨折。
後脫位:傷踝關節腫脹、疼痛,踝關節功能障礙,足蹠屈,跟骨後突,跟腱前方空虛,踝關節前方可觸及突出的脛骨下端,而其下方空虛,常伴後踝骨折。X線檢查可見距骨及其以下向後脫出,或合並後踝骨折。
開放性脫位:踝關節腫脹、疼痛,踝關節功能障礙,局部有滲血,傷口多位於踝關節內側,一般為橫形創口,嚴重者骨端外露,傷口下緣的皮膚常嵌於內踝下方,呈內翻內旋,外踝下高突,內踝下麵空虛。X線檢查可提示移位的方向及是否合並骨折。
二、診斷
根據外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概況】
一、外治法
(一)手法複位
內側脫位:患者取患側臥位,膝關節半屈曲,一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將小腿抬起。術者一手持足跗部,一手持足跟,順勢用力牽引,並加大畸形,然後用兩手拇指按壓內踝下骨突起部向外,其餘指握足,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使足極度內翻、背伸,即可複位。
外側脫位:患者取健側臥位,患肢在上,膝關節屈曲,一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將小腿抬起。術者一手持足跗部,一手持足跟,順勢用力牽引,並加大畸形,然後用兩手拇指按壓外踝下方突起部向內,其餘指握足,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使足極度外翻,即可複位。
前脫位:患者仰臥位,膝關節屈曲,一助手雙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將小腿抬起。術者一手握踝上,一手持足蹠部,順勢用力牽引,持踝上之手提脛腓骨下端向前,握足蹠的手使足蹠屈,向後推按即可複位。
後脫位:患者仰臥位,膝關節屈曲,一助手雙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將小腿抬起。一助手一手持足蹠部,一手持足跟部,兩手用力牽引,加大畸形。術者用力按壓脛腓骨下端向後,同時牽足的助手在牽引的情況下,先向前下提牽,再轉向前提,並略背伸,即可複位。
(二)固定
內側脫位:超踝塑形夾板加墊,將踝關節固定在內翻位。單純性脫位固定3周,合並骨折固定5周。
外側脫位:超踝塑形夾板加墊,將踝關節固定在外翻位。單純性脫位固定3周,合並骨折固定5周。
前脫位:石膏托固定踝關節於稍蹠屈中立位3~4周。
後脫位:石膏托固定踝關節於背伸中立位4~6周。
二、內治法
早期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利濕通絡,方選活血舒肝湯加木瓜、牛膝;腫脹消退後,內服通經利節、壯筋骨之筋骨痛消丸;解除固定後,可內服補氣血、壯筋骨、強腰膝、通經活絡之健步壯骨丸。
對於開放性脫位在治療上應著重於防止感染及穩定骨折脫位,使關節得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傷後6~8小時內,宜徹底清創,常規肌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500U,複位後對合並骨折進行內固定,爭取一期縫合閉合傷口。為早期開始關節功能活動創造條件,縮短了患肢功能恢複時間。
【曆史沿革】
我國古代醫家對踝關節脫位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特別是手法複位與中醫藥治療更是多不勝舉。元代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都對它們有闡述。清代錢秀昌在《傷科補要》中論述了踝關節的組成與脫位複位方法與治療方法,即下至踝骨,行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之高同也,在內名內踝,俗名合骨,在外為外踝,俗名核骨。其骱出者,一手抬住其腳踝骨,一手扳住腳後跟撥直,撥筋正骨,令其複位,其骱有聲,轉動如故,再用布帶縛之……再服健步虎潛丸。清代趙濂在《傷科大成》提出了踝關節脫位的手法複位方法,即腳踝易出易入,一手抬住其腳踝,一手拿住其腳踝,將踝撥直捏正,其骨複於歸位,左踝出手偏左,右踝出手偏右,腳指曲上,腳跟曲下,一伸而上骱有響聲,活動如故。清代金倜生在《傷科真傳秘抄》中論述了踝關節脫位的病因、手法複位方法及固定方法與治療方藥,即足踝之傷,不必跌打,即偶爾行路不慎,絆於石上,亦會脫臼,……醫者抬其受傷之足,一手拿住其足庶,一手托住其踝,用力緩緩撥長,然後看準其杵臼,用摔勁向前推送,但格格有聲,則骨已入臼,若左踝出者,手偏於左,右踝出者,手偏於右,腳庶曲下,一伸而上,極易接合也。夾以木板,加以布托。……聖神散敷之,內服寬筋活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