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五)(2 / 3)

【展望】

目前有關髕骨脫位的病因病理、診斷與治療、預後已比較清楚,對它的了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正在加倍完善與快速發展。隨著臨床局部解剖學知識與受傷生物力學機製的相融合,使其脫位機製更加明了。近十年來影像學的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數碼X線攝片、CT、MRI已相繼應用於臨床,使髕骨脫位的確診率大大提高,並能及早、準確地發現是否合並關節內外損傷及損傷程度。血管彩超能準確判斷是否合並動脈、靜脈損傷。肌電圖檢查能準確判斷是否神經損傷。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脫位方興未艾,特別是中醫正骨手法及外敷之中藥如眾星燦爛。中醫手法對髕骨脫位有獨到療效,從各種臨床研究報道也可證明這一點。所以挖掘中醫中藥在治療髕骨脫位相當有前景,隨著科研機製的完善與設備、經費的大量投入,不論在髕骨脫位的臨床研究或實驗研究,都將獲得很大的成就。患者的健康將得到更大的保障。

【提示】

髕骨脫位可分為急性外傷性脫位和習慣性脫位。單純髕骨完全性脫位,且不存在潛在性的骨骼、筋膜、肌肉結構異常,如出現股骨外髁低平,髕股關節淺平,髕骨外側有纖維帶牽拉,股內側肌的髕骨附麗筋膜缺如或薄弱,股四頭肌肌力不足等因素時,可作手法複位。急性髕骨脫位並不多見,一旦發生常可用手法整複,複位較容易,給予3~5周固定,並須X線攝片檢查是否有股骨髁及髕骨麵的軟骨損傷碎片殘留於關節內,如果存在有骨軟骨片碎片移位時,則可用關節鏡手術摘除之,並對撕裂的結構予以修複。由於長時間的固定,使關節囊、滑膜、韌帶、筋膜不能做功,發生粘連、變性,同時肌群失用性萎縮,致關節僵硬,功能喪失。在無痛狀態下循序漸進地進行主、被動屈、伸膝關節,對防止關節僵硬、提高日後功能質量極為有效。CPM機的應用是膝關節外科的一大進展,它可以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功能,能刺激多能間質細胞的愈合。但CPM機的被動運動最終應由主動運動來代替,故早期主動運動不能而忽視。

習慣性髕骨脫位又叫複發性髕骨脫位,急性外傷性脫位治療不當時,可以轉為習慣性脫位,而習慣性脫位亦多有外傷史。常伴有膝關節嚴重退變,要對關節麵作詳細檢查,並對膝關節的本身結構要周密了解,是否存在其他損傷,因12.8%的病人存在內側脫位,13.5%外側半月板損傷,16.5%骨軟骨骨折。習慣性脫位需手術複位治療,手術種類繁多。對髕骨習慣性脫位的術式選擇要求避免加重膝關節損傷,恢複期短、手術入路方便、危險性少。

第四節踝關節脫位

脛、腓、距三骨構成了踝關節,距骨被內、外、後三踝包圍,由韌帶牢固固定在踝穴中。內側的三角韌帶起於內踝下端,呈扇形展開,附著於跟骨、距骨、舟骨等處,主要功能是防止足過度外翻。由於三角韌帶堅強有力,常可因足過度外翻時,牽拉內踝造成內踝撕脫性骨折。外側韌帶起於外踝尖端,止於距骨和跟骨,分前、中、後三束,主要功能是防止足過度內翻。此韌帶較薄弱,當足過度內翻時,常可導致此韌帶損傷或斷裂,亦可導致外踝撕脫性骨折。下脛腓韌帶緊密聯係脛腓骨下端之間,把距骨牢固地控製在踝穴之中,此韌帶常在足極度外翻時斷裂,造成下脛腓聯合分離,使踝距變寬,失去生理穩定性。

根據是否有創口與外界相通,常可分為閉合性脫位和開放性脫位。閉合性脫位根據脫位的方向不同,可分為踝關節內側脫位、外側脫位、前脫位、後脫位。

一般以內側脫位較為常見,其次為外側脫位和開放性脫位,後脫位少見,前脫位則極罕見。單純脫位極為少見,多合並骨折如內、外踝和脛骨前唇或後踝骨折。

【病因病理】

內側脫位:多為間接暴力所引起,如扭傷等,常見由高處跌下,足的內側先著地,或走凹凸不平道路,或平地滑跌,使足過度外翻、外旋致傷,常合內、外踝骨折。

外側脫位:多為間接暴力所引起,如扭傷等,常見由高處跌下,足的外側先著地,或行走凹凸不平道路,或平地滑跌,使足過度內翻、內旋而致傷,常合內、外踝骨折。其機製與內側脫位相反。

前脫位:間接或直接暴力所引起,如由高處跌下,足跟後部先著地,身體向前傾而致脛骨下端向後錯位,形成前脫位。或由於推跟骨向前,脛腓骨向後的對擠暴力,可致踝關節前脫位。

後脫位:足尖或前足著地,由後方推擠脛腓骨下端向前。或由高處墜下,前足著地,身體向後傾倒,脛腓骨下端向前翹起,而致後脫位,常合並後踝骨折。

開放性脫位:多由壓砸、擠壓、墜落和扭絞等外傷所致。其開放性傷口多表現為自內向外,即骨折的近端或脫位之近側骨端自內穿出皮膚而形成開放性創口,其傷口多汙染重,感染率相對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