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四)(1 / 3)

【研究現狀】

門振武1985年報道了4例創傷性膝關節外側旋轉脫位手術治療的體會。認為此型脫位幾乎都合並有內側關節囊的扣孔樣裂傷及股骨內髁的嵌頓,閉合複位不易成功,需切開複位。在複位後要立即行交叉韌帶及側副韌帶的修複,如果韌帶斷裂不宜行直接縫合者,在條件允許下應做其他韌帶重建術,以防止膝關節晚期出現不穩定。

孟憲良1986年報道了5例膝關節完全脫位合並膕部血管損傷的治療效果。認為過去報道認為膕部血管損傷多發生於前脫位,但是發生於後脫位合並血管損傷亦不少見,因此對膝關節後要注意檢查患肢是否有缺血征象,如合並血管損傷應立即手術探查,修複血管的方法以對端吻合最佳,若缺損達4cm以上時,應行大隱靜脈移植。膕動脈損傷仍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如損傷後即刻結紮血管,95%~100%病人將發生小腿壞死,截肢率達73%,故應檢查傷肢末端的血液循環和踝關節及足趾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姚倫龍等1995年報道了1例膝關節脫位髕骨嵌頓於關節腔的治療體會。認為膝關節由外向內屈曲旋轉,先發生前後交叉韌帶斷裂,外力繼續旋轉造成股四頭肌脫位,關節囊破裂,髕骨發生180°翻轉卡在關節腔中,股四頭肌腱緊貼在股骨髁表麵,使膝關節無法活動,隻宜手術治療。

陳功風等1995年報道了4例非手術治療外傷性膝關節脫位的體會。認為手法輔以活血化瘀的中成藥,以減輕患肢疼痛和腫脹,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功能位固定,使膝關節得到良好的休息,對膝關節脫位未合並血管、神經損傷或嚴重的骨折,均可采用非手術治療。

吳術仁1996年報道了1例外傷性雙膝關節脫位的治療。認為行韌帶修補、半月板切除術後,長腿石膏屈膝30°位固定。6周後拆石膏,傷後隨訪半年,雙側膝關節活動自如,無關節不穩。

韓張傑等1996年報道了2例手術治療外傷性膝關節前脫位的治療效果。認為合並交叉韌帶損傷手術治療,術後石膏固定膝關節30°位4周,後7個月~3年隨訪,膝關節屈伸為100°~20°。

趙萬象1996年報道了13例膝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其中前脫位5例、後脫位3例、外側脫位3例、內側脫位2例。合並膕部血管損傷6例,腓總神經牽拉傷2例。認為無重要血管、神經損傷的膝關節脫位,通常可用手法複位、血腫抽吸和屈膝15°石膏托固定,擇期酌情行韌帶修補。膝關節脫位常伴有嚴重韌帶損傷,損傷的組織往往嵌入關節中間似紐扣樣嵌頓,阻擋了膝關節的複位。必須行切開探查複位。

王在瑞1996年報道1例同側髖膝關節後脫位的治療方法及效果。先整複髖關節脫位,然後在兩助手上下對抗牽引下一手托脛骨上段向前,一手按股骨下段向後糾正膝關節後脫位,被動屈伸膝關節無障礙。給予小腿皮套牽引,中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兩藥對症治療2周,腫消痛止,去牽引後下床功能鍛煉,1周步行出院。10天隨訪,已恢複勞動能力。

邵亞平1997年報道了1例膝關節完全性後脫位的治療。認為對本病的確診、複位要早,以避免進一步損傷。

張立群1997年報道了1例膝關節前脫位合並腓總神經及側副韌帶損傷的治療。認為把膝關節固定在屈曲20°~30°位,有利於膝關節穩定和交叉韌帶及側副韌帶的修複,也可解除對腓總神經的壓迫傷。注射神經生長因子,可促進腓總神經損傷的修複。

朱貴忱1998年報道了4例膝關節脫位手術後早期康複治療的體會。認為膝關節術後在石膏托固定下,第1天開始股四頭肌收縮練習。3天後在床上直腿抬高運動,每天百次以上。4周後去石膏,病人可以坐在床頭靠小腿的重力做主動屈伸,也可坐在床上雙手握住小腿的中近段持續地屈膝練習。6周後扶拐下床活動,雙手握住床頭橫欄,屈膝下蹲,以軀幹的重力向下壓,被動活動膝關節,運動治療的同時輔以熱敷、紅外線理療。

王相如1999年報道了11例創傷性膝關節脫位的治療效果。其中前脫位3例、後脫位4例、內側脫位1例、旋轉脫位2例、1例類型不詳。合並膕動脈損傷3例,腓總神經損傷4例。認為膝關節脫位合並血管損傷的發生率約為40%。因此對所有膝關節脫位的病人應注意複位前後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的搏動情況,如果複位後動脈搏動仍未恢複正常,要立即手術探查膕動脈。手術中對損傷的動脈段必須切除,用倒置的大隱靜脈段移植修複,動脈端端吻合不需要動脈較廣泛遊離,以免破壞保存的一些側支循環。肢體重建血液循環後顯著腫脹,應預防性地行筋膜切開術,對複位後動脈搏動正常的病例亦應嚴密觀察肢體的血液循環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對於合並韌帶損傷的患者,45歲以下不伴血管損傷的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50歲以上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年輕者對手術效果好,應盡量手術,年齡較大可采用非手術治療。側副韌帶斷裂、前後交叉韌帶中間部斷裂,主張用堅強的替代物行韌帶重建術。如果功能完全喪失,其損傷一般為嚴重牽拉傷,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可采用踝關節融合或肌腱移位術糾正足下垂。

董俊成等1999年報道了1例肩關節骨折脫位並同側膝關節脫位的治療。認為予以行右膝關節脫位切開複位、韌帶重建術,術後3個月複查,關節功能部分恢複。

芮鋼等1999年報道了1例膝關節脫位合並膕動脈破裂栓塞的治療體會。認為對膝關節脫位,應注意嚴密觀察患肢末端的血運,對血管、神經損傷有疑問時,應進一步探查。

吳錦銓等2000年報道了1例同側肩膝關節脫位(外側脫位)的治療及效果。先整複肩關節脫位,左膝關節脫位采用半屈膝位作對抗牽引,兩手按脫位的相反方向推擠,提壓股骨下端與脛骨上端,微屈膝關節後即感有複位響聲,即複位。檢查左膝關節抽屜試驗陰性,側向試驗陽性,左膝內側副韌帶捫及凹陷感。腫脹消退1周後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膝關節內側副韌帶修補術。術中見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行修補術後石膏固定5周,5周後拆除石膏主動活動膝關節,2月後門診隨診,左膝關節活動功能基本接近正常,已能用單拐行走。作者認為大多數膝關節完全脫位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部肌筋損傷,不容忽視。

黃隆等2001年報道了8例外傷性膝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效果。認為膝關節脫位多由強大暴力所致,損傷嚴重並發症發生率高,早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早期手術修複韌帶,術後正確的功能鍛煉能恢複關節的穩定,但遠期療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合並韌帶損傷,主張積極的進行手術修複韌帶,以恢複關節的穩定性,應盡早複位,減輕脫位及改善血運,減少神經的損傷。主張4周後開始非負重功能鍛煉,8周後韌帶完全愈合後可加大活動的範圍和強度。合並骨折者負重需在3個月以上待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