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四)(3 / 3)

【診斷要點】

一、外傷性脫位

(一)臨床表現傷後膝部腫脹、疼痛,膝關節呈半屈曲位,不能伸直。膝前平坦,

髕骨又向外、內、上、下方脫出畸形,關節呈彈性固定。或有部分患者就診時,髕骨已複位,僅留下創傷性滑膜炎及關節內積血或積液,在髕骨內上緣之股內側肌抵止部有明顯壓痛。

(二)X線檢查膝部正側位與軸位X線片可見髕骨移出於股骨髁凹部之外。

(三)診斷根據外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觸診。

二、習慣性脫位

(一)臨床表現

患者有每當屈膝時,髕骨即在股骨外髁上變位向外脫出,伸直時又可複位的病史。平時行走時覺腿軟無力,跑步時常跌倒。脫出時伴響聲,髕骨停留在股骨外髁的前外側,出現膝關節畸形,即正常髕骨部位塌陷或低平,股骨外髁前外側有明顯異常骨性隆起。局部壓痛,輕度腫脹,當患者忍痛自動或被動伸膝時,髕骨可自行複位,且伴有響聲。由於反複脫位,髕骨與股骨外髁經常摩擦,軟骨麵受損,致使關節疼痛,關節腔積液。休息後疼痛減輕,積液逐漸消失。脫位時可見髕骨脫出於股骨外髁之上,或在股骨外之外上緣。

(二)X線檢查

膝部正側位X線片可見髕骨移出於股骨髁凹部之外,膝關節軸位X線片可顯示股骨外髁低平。

(三)診斷

根據有髕骨脫位的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線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概況】

一、外傷性脫位

(一)手法複位

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握患肢踝部,一手拇指按於髕骨外方,囑患膝在微曲狀態下逐漸伸直的同時,用拇指將髕骨向內壓迫,使其越過股骨外髁而複位。或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持膝,一手持踝上方,順勢將膝關節伸直即可複位。複位後輕柔屈伸膝關節數次,並用手按摩腫脹的股內側肌上點,理順撕裂的肌肉及韌帶。

若髕骨與股骨外髁嵌頓,不能複位者,可用手法複位。患者仰臥,一助手固定股部,一助手持踝關節上方,先使膝關節屈曲外翻,使外側肌肉鬆弛。術者站於患側,雙手持膝,先以兩手指壓脫位的髕骨內緣,使髕骨更向外翻轉以加大畸形,可鬆解嵌頓,後令牽踝的助手將膝關節慢慢伸直,同時術者以兩手拇指推擠脫出的髕骨向內前即可複位。

(二)固定方法

複位後,如果關節腔中有中等量以上積血,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關節腔積血,然後加壓包紮。以長腿伸直夾板或石膏托固定膝關節屈曲20°~30°中立位2~3周;若合並股四頭肌擴張部撕裂,則應固定4~6周。因股骨外髁發育不良引起者,夾板固定時可在髕骨外側加一加壓墊。

(三)練功活動

固定後可作股四頭肌收縮、舒張活動。解除外固定後,加強股內側肌鍛煉,逐步鍛煉膝關節屈伸活動。早期避免負重下蹲,以免再發生脫位。

(四)藥物治療

早期宜活血消腫止痛,方選活血舒肝湯加牛膝;中期養血通經活絡,服養血止痛丸;晚期補肝腎、強筋骨,可服健步虎潛丸。外用藥,早期可用定痛膏以消腫止痛,後期以海桐皮湯熏洗患肢,以舒利關節。

(五)手術治療

有嚴重的股四頭肌擴張部或股內側肌撕裂及股四頭肌腱、髕韌帶斷裂者均應做手術修補。

二、習慣性脫位

習慣性脫位需手術複位治療,手術種類繁多,但不外兩大類:一是通過對伸膝裝置的平衡來達到治療髕骨脫位的目的,二是切除髕骨同時調整伸膝裝置。

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方式,有軟組織手術與骨骼手術兩大類。軟組織手術是指鬆解膝關節外側的攣縮組織,加強內側鬆弛的組織,矯正伸膝裝置的力線,它包括內側軟組織重疊縫合術、肌腱移位術、肌膜移位術、髕韌帶移位術4種方式。骨骼手術包括股骨髁截骨術和髕骨切除術。股骨髁截骨術可矯正膝外翻或股骨下端的內旋,也可墊高股骨外髁以矯正股骨外髁的低平。髕骨切除術適用於合並嚴重骨關節病的患者。該手術方式不適於兒童。在脛骨上端骨骺未閉合前,盡量不作截骨術或墊高外髁手術。

複位固定後可作股四頭肌收縮、舒張活動。解除外固定後,加強股內側肌鍛煉,逐步鍛煉膝關節屈伸活動。早期避免負重下蹲,以免再發生脫位。

【曆史沿革】

髕骨的名稱我國古代就早已有之,有膝頭骨、膝蓋骨、連骸、髕骨、油盞骨、槌膝骨、冰骨等多種稱謂。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闡述了髕骨脫位的複位方法,即若膝頭骨失出臼,牽合不可太直,不可太曲,直則不見骨棱,曲則亦然,見可半直半曲。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指出髕骨的名稱及脫位時的症狀與體征並闡述了手法,即膝蓋骨即連骸,亦名髕骨,形圓而扁,覆於楗胻上下兩骨之端,內麵有筋聯屬……若膝蓋骨離位向外側者,則內筋腫大,向內側者,則筋直膕腫。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按法推拿,以複其位。清代趙濂在《傷科大成》、不退和尚在《少林傷科治法集要》中提出了髕骨脫位的手法複位方法與治療方藥膝骱處油盞骨,在西蓋之處,其骱臏出於上者,使患者(仰臥)一人抬起足踝,隨左而下;出於右,隨右而下。醫者從受夾擒,上手拿住其膝,……服補膝藥。槌膝骨又名冰骨,舊名油盞骨,上蓋之骱每迭出於上。治法必用棉箍,令患人仰臥,一人抬起腳踝,若骨出於右,隨右而下,出於左,隨左而下。醫者雙手緩緩扶操棉箍至於膝下,上手挽住其膝,下手挽住其腳,跨出於右,下手偏右,跨出於左,下手偏左。使其對膝上,手指抬起則必上矣。……次用壯筋續骨丹自愈。治療髕骨脫位的內服外敷中藥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在許多書籍中都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