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四)(2 / 3)

劉正啟等2001年報道了11例膝關節脫位的治療體會。其中前脫位5例、內側脫位1例、外側脫位3例、旋轉脫位2例。合並膕動脈損傷5例,合並股骨遠端骨折3例。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2例。認為對膝關節脫位合並膕動脈損傷、股骨遠端或脛骨近端關節內骨折,應一期切開複位內固定,建立支架後修複損傷的血管,及時建立肢端血供。而膝關節韌帶可二期修複。

陳衛明等2002年報道了1例膝關節脫位並小腿筋膜室綜合征的診治體會。認為宜先手法複位,後馬上切開減壓,待病情穩定4周後行膝關節韌帶修複術。

【展望】

隨著西方醫學與祖國醫學的融會貫通。不論從膝關節脫位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療、預後,還是從生物力學等實驗研究方麵都取得了重大的發展。隨著近年來膝關節鏡技術應用於臨床,膝關節脫位合並關節內骨折、前後交叉韌帶斷裂等損傷的治療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優勢互補是當今,也是將來的希望所在。

目前治療膝關節脫位的藥物日漸增多。許多報道中多以臨床症狀的改善與否作為療效標準。具有主觀性,缺乏定量標準,有一些標準還是作者主觀臆斷的。盡快製定由專門機構指定權威部門製定的病證療效判定標準,將先進的醫學診斷技術和影像學技術盡快引進該領域,才能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效果,才能有療效確切的藥物。各種媒體與雜誌報道了治療膝關節脫位的有效藥物,一般多以療效冠稱,其中雖有許多療效確切的藥物,但也有虛假成分。這是由於缺乏統一的臨床療效標準、個別人急功近利、地方或個人保護主義所致。作為國家新一代的高素質的科研醫務人員,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方可造福廣大患者。

【提示】

膝關節脫位罕見,但其並發症常見且嚴重,是骨科急症之一。在大多數病例中,動脈損傷的發生率為40%,如果不修複動脈,截肢率可達72.5%,對血管損傷的治療外科意見是一致的。膕動脈穿過膕窩時發出5個膝動脈分支,分別是膝上內側動脈、膝上外側動脈、膝下內側動脈、膝下外側動脈、膝中動脈,這些動脈由後向前而左右攀附於膝關節後部,這樣膕動脈就被上、下、左、右固定於膝關節的後部,而又緊貼於股骨、脛骨,在膝關節脫位時極易發生膕動脈損傷,其吻合支也同時受損。後脫位合並膕動脈損傷者為44.3%,前脫位中為38.7%,內側脫位中為25%,外側脫位中為6%,旋轉脫位中則為0。膝關節前、後脫位合並膕動脈損傷發生率高於後者,一方麵由於前、後脫位相對多見,另一方麵與其發生機製有關。對韌帶的治療存在著一定的分歧,但無論如何,靜力穩定對於保持膝關節多年承受壓力非常重要,應避免短期的優良,結果發生退行性變。因此要對膝關節靜力穩定、彎曲性、本體感覺和動力保護在治療前後及恢複期做出一個完善的處理計劃。

一旦發生脫位,應盡快進行閉合複位,解除神經、血管結構牽拉引起的張力增高,促進血運恢複。前脫位采用縱向牽引,然後在股骨後麵加壓並提拉使其複位。而不應在過伸位後推脛骨,這樣會加重膕血管和神經結構的損傷。後脫位縱向牽引,伸直膝關節並上提脛骨複位。複位後如果足部無脈或出現膝關節以下血液循環障礙,則必須在6小時以內進行手術探查和動脈修補或移植,此時如合並前、後交叉韌帶損傷應在傷後2~3周局部軟組織愈合後再進行。如果無血管損傷應立即修複所有的韌帶損傷以保證膝關節韌帶的穩定性,防止後期膝關節不穩的發生。

膝關節周圍的肌力恢複對後期關節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股四頭肌的恢複,在固定後即要立即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防止其萎縮無力,半膜肌、半腱肌、腓腸肌對其穩定性也有重要的作用,去除固定後在增加肌力的基礎上逐漸恢複膝關節屈伸度,在肌力未恢複強度之前,要防止對交叉韌帶有損傷的訓練,如下山跑等運動。

第三節髕骨脫位

髕骨古稱連骸,又稱膝蓋骨。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略呈扁平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覆蓋於股骨於脛骨兩骨端構成的膝關節前麵。髕骨上緣於股四頭肌腱相連,下緣通過髕韌帶止於脛骨結節;兩側為止於脛骨髁的股四頭肌擴張部包繞;其後麵的兩個斜形關節麵,在中央部呈縱脊隆起,該脊於股骨下端凹形的滑車關節麵相對應,可阻止其向左右滑動。股四頭肌中的股直肌、股中間肌及骨外側肌的作用方向是向外上方,於髕韌帶不在一條直線上用力;股內側肌止於髕骨內上緣,其下部肌纖維呈橫位。因此,股內收肌下部纖維的走向及附著點;在屈膝時,並不向內、外側滑動。由於解剖、生理上的不甚穩定,若出現解剖、生理缺陷時,易引起向外側脫位;向內側脫位,是由於特殊暴力作用下的結果;當股四頭肌腱或髕韌帶斷裂,可向下或上脫位。

根據其脫位的病因可分為外傷性脫位和習慣性脫位。外傷性脫位不多見。習慣性脫位較常見,以青少年女性居多,多為單側,亦有雙側患病。單純外傷性脫位經手法治療後,一定時間內內側支持帶和關節囊撕裂修複後功能可恢複正常;而習慣性脫位由於髕骨內側穩定結構喪失而常需手術修補治療,以期待功能恢複正常。

【病因病理】

一、外傷性脫位

由於膝關節囊鬆弛,股骨外髁發育不良而髕骨溝變淺平,髕骨的活動度加大;或伴有股內側肌肌力弱,當膝關節屈曲外展跌倒時,由於膝內側張力增大,股四頭肌的內側擴張部撕裂,致髕骨向外側翻轉脫位。或膝關節在屈曲位跌倒時髕骨內側受到外力直接衝撞,也可造成髕骨向外側翻轉脫位。外側撕裂而向內側脫位極少見。有時在強大暴力作用下使股四頭肌斷裂或髕韌帶斷裂,造成髕骨移位於下方或上方,有時可夾在關節間隙中。

二、習慣性脫位

股骨外髁發育不良致股骨外髁扁平或慢性損傷,股四頭肌鬆弛,內側肌更為顯著,髕內側筋膜薄弱,髕骨較正常時小,髕腱的抵止部隨著脛骨外翻而向外移位,使股四頭肌於髕腱的作用力線不在一條直線上,當遇有輕微外力時,髕骨即向外翻轉脫位,內側筋膜斷裂回縮而愈合。當膝關節伸直時,即可自行複位,但膝關節屈曲時即翻轉向外脫位。外傷性脫位如果治療不當(如股內側肌未修補或修補不當)也常是習慣性脫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