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術治療的研究
對於合並髖臼骨折的脫位常需手術治療,文獻報道的常用手術入路為以下切口:①後方入路(KocherLongenbeck切口),適用於髖臼後壁和後柱骨折,大部分橫形和T形骨折,對有坐骨神經損傷需探查者常選用此入路。②前方入路(髂腹股溝短切口),適用於前壁和前柱骨折及個別橫形骨折。③JudetLetornel髂腹股溝長切口,適用於雙柱骨折,前壁或前柱伴後半橫骨折,部分T形骨折、橫形骨折。④前後聯合入路(髖臼擴大切口),適用於前、後柱骨折,雙柱骨折伴後壁骨折等複合型骨折。常用的內固定物為骨鬆質螺釘,可塑形鋼板螺釘,交叉克氏針等,一般認為鋼板螺釘固定較單純螺釘固定可靠。葉應榮等對髖關節脫位並髖臼後緣較大的骨折,單純複位後出現髖關節不穩,采用Moorman切口,股骨頭複位後以1~2枚螺釘固定骨折塊,對伴有股骨頭、頸骨折的脫位采用S-P切口,以1~2枚螺釘固定股骨頭劈裂骨塊,複位股骨頭;對股骨頸骨折用相應的固定。JukkalaPartio建議用可吸收螺釘固定股骨頭骨折,對於股骨頭凹陷性骨折者Mascard采用股骨粗隆旋轉截骨術。對於髖關節脫位複位不成功或複位後仍呈半脫位狀態,Kashiwagi等采用關節鏡技術清除關節腔內的軟組織及小的骨碎片,以幫助複位。
(三)治療時機及預後的研究
現代研究強調無論何種髖關節脫位均應急診複位,Mehlman為髖關節脫位持續的時間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惟一風險因素,大多數學者認應在6小時內複位,Pillips的研究發現6小時內複位的患者股骨頭壞死發生率為5%,而超過6小時複位的患者其股骨頭壞死發生率高達50%。而Sahin報道在12小時內複位,股骨頭壞死5例(9.6%),臨床上若髖關節脫位閉合複位失敗,後壁骨折阻擋股骨頭還納或複位後難以取得並保持Mose同心圓對位,手法複位後出現坐骨神經麻麻痹者,開放性脫位或伴有血管損傷者均應急診手術複位。
單純髖關節脫位的病例,國內學者的報道如果能在24小時內複位,其治療預後一般都較好,景吉苗報道12例手法複位治療的單純髖關節前脫位患者,隨訪2~5年,11例在24小時內進行手法複位,均無功能障礙,1例超過24小時的患者2年後出現股骨頭壞死。王玨報道治療的19例患者均在24小時內進行手法複位,15例獲隨訪,隨訪平均2年8個月,其中13例無任何不適,1例坐骨神經麻痹,4個月後恢複,1例出現骨化性肌炎。
對於複雜的髖關節脫位並骨折國內外報道的治療效果差異較大。毛賓堯對其治療的15例髖關節脫位並髖臼骨折患者進行了6個月至8年9月(平均5年7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認為不論采取何種治療方法,其晚期並發症的發生率高而嚴重,發生創傷性骨性關節炎的7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3例,神經損傷不全麻痹1例,發生率高達73.3%。Sahin等對62例髖關節脫位及脫位並骨折患者進行長達3.6~18.4年(平均9.6年)的隨訪,達優良的患者44例(71%),晚期並發創傷性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10例(16.1%),股骨頭壞死5例(9.6%),作者認為早期正確的複位,關節的穩定對治療預後有重要的影響。盧漢生等對其采用雙向牽引治療髖關節中心性脫位的患者進行了長達4~10年(平均6年)的隨訪,53例患者中優37例(69.8%)、良11例(20.7%),作者發現評分優的37例患者均在傷後12小時內采用該方法治療,其後的CT及MRI檢查發現一些髖臼內壁的骨塊對合相差在0.5cm內,認為早期積極的處理和正確的治療是影響結果的關鍵因素,骨折塊勿需強調一定達到解剖複位,隻要重建股骨頭和髖臼負重麵的吻合對應關係即可。而Ragnarsson等則認為髖臼骨折的治療結果與髖臼關節而複位程度密切相關,近些年隨著開放複位內固定技術的成熟,髖臼骨折的遠期療效有顯著提高,愈來愈多的學者支持早期手術治療,一般認為手術時機應掌握在傷後3~7天為宜。賈健的研究則表明髖臼骨折的複位質量不是影響遠期療效的惟一因素,年齡、並發骨折的類型及複雜程度、牽引、早期活動等均可影響治療效果。
【展望】
中醫傷科學古籍對髖關節脫位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有詳細的記載,古代醫家總結的一係列複位方法,至今仍指導臨床工作。隨著現代影像學的進步,現代醫學工作者對複雜的髖關節脫位並骨折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不少學者在傳統手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提高了閉合複位的成功率。同時還認識到早期及時複位以及涉及關節麵骨折的正確複位等對遠期療效的影響至關重要,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有利於提高治療效果。然而,髖關節脫位損傷機製的複雜,其早期的複合創傷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如何防治晚期的並發症仍是治療的難點。如何充分利用中醫傷科的整體觀,根據傷科四大原則,運用中醫中藥的方法促進患者肢功能的康複,防治晚期並發症,仍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提示】
1.患者有外傷史,出現患側髖部疼痛、腫脹、髖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髖關節彈性固定,即可診斷髖關節脫位,但仍應作X線檢查,以了解是否合並髖部骨折。
2.髖關節前、後脫位,一般采用中醫手法均能良好複位,中心型脫位則需持續牽引複位。髖關節脫位複位應得到X線必要時CT檢查證實。複位後仍需在正確的體位上,靠持續的骨牽引或皮膚牽引固定。必須牽引足夠長的時間,以防再脫位,特別是伴有髖臼骨折的脫位,複位後應持續牽引6~8周,待X線或CT示髖臼骨折愈合後方可下地負重活動。
3.髖關節脫位必須在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在解除患者疼痛,放鬆髖部肌肉後,方可進行手法複位,切忌使用暴力,尤其是老年患者,髖部骨質疏鬆,粗暴的手法易致股骨頸或股骨轉子間骨折。
4.髖關節後脫位合並坐骨神經損傷較多見,特別是伴有髖臼後上緣骨折者更易發生,這類損傷多為牽拉,或受股骨頭、髖臼骨碎片輕度撚挫所致的暫時性功能障礙。一般複位後可逐漸恢複,中藥、針灸等中醫方法可促進神經功能的恢複。如骨折脫位本身不需手術者,對神經損傷可暫時觀察,若2~3周仍無恢複跡象再考慮手術探查。
5.髖關節脫位並股骨幹骨折以後脫位多見,臨床上常因股骨幹骨折症狀明顯,引起了醫生的注意,加之髖關節後脫位的典型臨床表現被股骨幹骨折掩蓋,髖關節後脫位應表現為大腿內收、內旋、屈曲畸形,但股骨幹骨折後骨折遠端表現為成角、旋轉等畸形,使髖關節脫位體征隱而不顯,文獻報道漏診率高達50%~80%。
6.髖關節脫位多為強大暴力所致的損傷,對股骨頭血供有明顯的影響,特別是脫位伴有骨折者,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較高,臨床應進行較長時間的隨診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