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超聲波檢查
多普勒(Doppler)又稱彩超檢查:能實時、動態地顯示大血管中的血流和組織內的細小流,能判斷血流的方向和測定血流速度。常用於檢查血管有無斷裂、狹窄,準確性很高。
五、神經電生理檢查
肌電圖:是通過特定電子裝置測定神經肌肉的生物電活動,以了解神經肌肉的功能狀況,從而間接判斷其病理形態學改變。對神經病變有重要價值。
根據受傷史、症狀、體征及輔助檢查可以作出診斷。
【治療概況】膝關節脫位一旦確診,即應在充分麻醉下行手法複位,若合並血管、神經損傷,需根據損傷輕重決定是否及時進行手術探查。神經的牽拉性損傷多可自行恢複,若為廣泛撕裂性損傷,則難以修補,故可不處理。韌帶修補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一、手法整複
前脫位:患者仰臥,一助手環抱患肢大腿上段,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踝部或小腿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把持大腿下段後側向前提,另一手置於小腿上端前方向後壓,同時用力即可複位;或術者兩手四指置於膕窩從後向前托股骨下端,兩拇指按壓脛骨近端向後,同時用力即可複位。當脫位整複後,畸形消失,助手放鬆牽引,術者一手持膝,一手握足踝部,將膝關節輕柔屈伸(將膝關節屈曲,再伸直至15°左右)數次,檢查膝關節關節縫是否完全吻合,同時檢查脛前、脛後動脈搏動情況,檢查足踝運動和感覺情況。
後脫位:患者仰臥,一助手環抱患肢大腿上段,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踝部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托小腿上端後方向前托,另一手按大腿下段前麵向後壓,或術者兩拇指按股骨遠端向後,雙手四指托脛骨近端向前,同時用力即可複位。
內側脫位:患者仰臥,一助手牽大腿部,另一助手牽患肢踝部,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置於大腿下段外側,另一手置於小腿上段內側,使股骨下端向內,脛骨上端向外,兩手用力並使膝關節呈外翻位,即可複位。
外側脫位:患者仰臥,一助手牽大腿部,另一助手牽患肢踝部,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置於大腿下段內側,另一手置於小腿上段外側,使股骨下端向外,脛骨上端向內,兩手用力並使膝關節呈內翻位,即可複位。
旋轉脫位:患者仰臥,一助手牽大腿部,另一助手牽患肢踝部,作對抗牽引,術者站於患側,一手握持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小腿上端,向造成脫位力量的反方向用力;或兩手同時握持小腿上端,在近端牽引的助手固定大腿,術者向脫位反方向旋轉而複位,此時拔伸牽引要充分,要有足夠的間隙使骨端活動。若目測足尖、髕骨、髂前上棘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即已複位。複位後需檢查足背動脈及脛後動脈的搏動。
二、固定方法
確定複位及無合並血管、神經等損傷後,在無菌操作下,抽出關節腔內的積血,然後加壓包紮。用長腿直角板或石膏托將患膝固定於10°~15°伸展中立位。固定前,先加壓力墊及用軟棉墊保護腓骨小頭及其他骨突處。側方移位時,可用兩點加壓;內側脫位時,壓力墊置於大腿下端外側、小腿上端內側;外側脫位時,放在大腿下端內側及小腿下端外側。禁止伸直位固定,以免加重血管、神經損傷。若腫脹嚴重,懷疑有小腿筋膜室綜合征時,可先置患肢於牽引架上,行跟骨牽引1~2周,觀察肢體血運直至血運穩定後,再用夾板固定。
三、功能鍛煉
複位固定後即可作股四頭肌收縮及踝、趾關節屈伸運動。3周後開始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4~6周解除固定,下床鍛煉。先在床上練習膝關節屈伸,待股四頭肌肌力恢複及膝關節屈伸活動穩定以後,才可逐步負重行走。若膝關節不穩,應延長固定時間。
四、藥物治療
(一)內服藥初期腫痛明顯,宜活血化瘀、通經消腫,藥用接骨七厘片、活血止痛膠囊或活血疏肝湯加川斷、牛膝等;腫消痛減後繼續服用通經活絡舒筋之中藥,方用丹梔逍遙散加獨活、川斷、牛膝、木瓜、桑寄生等。若有神經損傷症狀加全蟲、白芷。後期補肝腎壯筋骨,方選補腎壯筋湯加川斷、五加皮等;神經損傷後期宜祛風壯筋、益氣通絡,方選黃芪桂枝湯加川斷、桑寄生、全蟲、薑黃、製馬錢子等。
(二)外用藥
脫位整複後,早期可外敷活血止痛膏以消腫止痛;中期用消腫活血湯外洗,以活血舒筋;後期用蘇木牛膝煎水熏洗以利關節。中、後期或用海桐皮湯熏洗。
五、手術療法
伴有嚴重血管、神經、韌帶、半月板、關節內骨折者,常需手術探查。動脈探查、修補應在傷後6小時內完成,否則肢體易發生缺血性壞死。合並前後交叉韌帶、半月板的完全斷裂需手術修補,內、外側副韌帶的完全斷裂是否需手術修補,目前有許多爭議,一般認為宜早期修補,恢複好。關節內骨折常造成關節麵不平整,多數專家主張早期手術治療。如果關節囊撕裂、韌帶斷裂嵌夾於關節間隙或因股骨髁套鎖於撕裂的關節囊孔而妨礙複位,也應手術切開複位,修複損傷的軟組織。近年來膝關節鏡技術為膝關節韌帶、半月板的修複帶來了技術的革新。具有創傷小,時間短,恢複快等優點。
【曆史沿革】
對於脫位的概念,我國醫家早有認識,公元前16世紀的甲骨文就有疾手、疾肘、疾脛、疾止(指、趾)、疾骨等骨傷病的病名。脫位亦稱脫臼。古有出臼、脫骱、脫骨錯等多種稱謂。唐代以後的醫籍對脫位的記載漸多,王燾《外台秘要》列舉了創傷14種證候類型,至此,骨折、脫位……等的分類概念已初步確立。關節脫位的整複固定技術始於晉葛洪最早應用手法整複脫位。對脫位的藥物治療,在晉至南北朝時有很大發展,其用藥特點是重在理氣、活血、舒筋活絡。陳延之在《小品方》中以蟹頭中腦及中肉髓敷創達到續筋之目的。在不斷總結先輩醫家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脫位的診療技術經隋唐的發展又有很大的提高。唐藺道人把脫位列入關節損傷範疇。這一時期(隋唐)對脫位的治療確立了麻醉法、清創法、複位法、固定法、練功法和用藥法等6大療法。元代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將脫位的診療水平進一步提高。明代董宿的《奇效良方》、異遠真人的《跌損妙方》、王肯堂的《證治準繩》都載有麻醉下上骱法。清代錢秀昌的《傷科補要》中載一手按住其膝,一手捏住其膀,上下拔直,將膝曲轉,抵著豚片,有骱聲音,上也的膝關節整複法。清代金倜生《傷科真傳秘抄》載若其他節骱,或脫臼而出,則必視其所在而施手法,或先拽離,然後用手法送入之,或半脫者,則可用推拿以使之正位。如略有倚斜者,則用手捏之,亦可正位。近代隨著西醫的傳入,對膝關節脫位的認識不在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診斷治療方麵,還是在預後等方麵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