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三)(2 / 3)

7.單純髖關節脫位者,複位後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幾率較低,若合並骨折,則發生率明顯增加,可因關節內骨折複位不良,亦可因股骨頭壞死後繼發。

第二節膝關節脫位

膝關節脫位比較少見,其發生率占全身關節脫位的0.6%,多見於青壯年人。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它為屈戌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的關節麵構成。其借助關節囊、內外側副韌帶、前後十字韌帶、半月板等相連接的加固,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的肌肉保護而保持穩定。膝關節有向外約15°的外翻角。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負重與屈伸運動,在屈曲位時,有輕度的內、外旋及內收、外展活動。膝關節由於結構複雜、堅強的韌帶的關節囊維持、關節麵接觸較寬,因此在一般外力下很難使其脫位,隻有在遭受強大暴力時,周圍軟組織大部分被破壞時,其穩定性喪失,才可導致脫位。一旦發生脫位,即伴有廣泛的關節囊及韌帶撕裂帶合並骨折如脛骨結節、脛骨棘、脛骨髁、股骨髁等的撕脫或擠壓性骨折及側副韌帶、十字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和膕動脈、膕靜脈和腓總神經等損傷。半月板也多同時受累及。血管與神經損傷如果診治不當,可導致嚴重後果乃至截肢。膝關節脫位並發血管神經損傷的發生率為50%~54%,膝關節脫位並發神經損傷的發生率占據16%~43%。

根據脫位後脛骨上端所處位置及暴力作用方向,可分為膝關節前脫位、膝關節後脫位、膝關節內側脫位、膝關節外側脫位、膝關節旋轉脫位5種,其中以前脫位最常見,其餘較少見。前脫位的發生率是後脫位的兩倍,內側脫位僅是前脫位的1/8。根據脛骨髁及股骨髁完全分離或部分分離,可以分為完全脫位或部分脫位。

【病因病理】

膝關節脫位多由於強大的直接暴力作用於股骨下端或脛骨上端而造成脫位,以直接暴力居多。如從高處跌下、車禍、塌方等外力直接由前方撞擊股骨下端,可造成脛骨向前脫位;作用在脛骨上端可造成脛骨向後脫位;如外力直接由外側作用在股骨下端,可造成脛骨向外側脫位,作用在脛腓骨上端,可造成脛骨向內側脫位。間接暴力則以股骨下端固定而作用於脛骨的旋轉暴力多見,可引起膝關節旋轉脫位。若外力強大,可產生完全脫位,外力較小則產生不完全脫位。

一、前脫位

多由來自前方的暴力,直接作用於股骨下段,使膝關節強烈過伸,或外力由後向前作用於脛骨上端,股骨髁的關節麵沿脛骨平台向後急驟移位,突破後側關節囊,而使脛骨脫位於前方,形成膝關節前脫位。該類脫位最常見,多伴有關節囊、後十字韌帶斷裂或膕動脈、膕靜脈損傷、骨折。

二、後脫位

該脫位居第1位。多係從前方而來的直接暴力,作用於脛骨上端,使膝關節過伸,脛骨平台向後脫出,突破關節囊,形成膝關節後脫位。多伴有前十字韌帶斷裂,膕動脈、膕靜脈在此種損傷中較常見,占該型脫位病例的50%左右。

三、外側脫位

直接暴力或強大外翻力作用於股骨下端,使膝關節過度外翻而使脛骨向外側移位,多合並對側脛骨平台骨折。

四、內側脫位

直接暴力或強大內翻力作用於股骨下端,使膝關節過度內翻,而使脛骨向內側移位,多合並對側脛骨平台骨折,該脫位較少見。嚴重者易引起腓總神經牽拉性損傷或撕裂傷。

五、旋轉脫位

脛骨在強大的旋轉外力作用下,向兩側方旋轉脫位,以向後外側脫位居多。一般移位幅度少,較少合並血管、神經損傷。該脫位較少見。

當膝關節完全脫位時,常造成前、後十字韌帶完全撕裂,一側副韌帶斷裂和關節囊撕裂,周圍的肌腱造成一定程度損傷,並造成韌帶、肌腱附著點的撕脫骨折或擠壓骨折。前後脫位占整個脫位的半數以上,且常伴膕動脈、膕靜脈損傷。斷裂後的膕動脈,在使膝以下供血下降的同時,因為大量出血而在膕窩部形成巨大血腫,壓迫部血管分支;出血後向下流入小腿筋膜間隔,又加重了膝以下缺血。若診治不及時,易致下肢壞死,內側位嚴重致腓總神經損傷,多數為廣泛撕裂而造成永久性病變。有時被撕裂的軟組織嵌頓於關節間隙內影響閉合複位。

【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有嚴重的外傷史。傷後膝關節劇烈疼痛、腫脹,局部青紫、瘀斑,壓痛明顯,關節活動受限,功能障礙。完全脫位時膝部畸形明顯,不全脫位時畸形不一定明顯,呈彈性固定異常活動。

前脫位時,膝關節前後徑增大,髕骨下陷,在膕窩部可觸及突起於後側的股骨髁後緣,髕腱兩側可觸及向前移位的脛骨平台前緣。

後脫位時,膝關節前後徑增大,脛骨上端下陷,觸摸髕骨下空虛,膕窩部可觸及向後突起的脛骨平台後緣,髕腱兩側可觸及向前突起的股骨髁。

內側脫位時,膝關節橫徑增大,側向異常活動明顯,在外側可觸及股骨髁下緣,在內側可捫及脛骨平台的上緣。

外側脫位時,膝關節橫徑增大,側向異常活動明顯,在外側可觸及脛骨平台的上緣,在內側可捫及股骨髁下緣。

旋轉脫位時,多數屬於不完全脫位,下肢畸形明顯,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關係異常。

合並膕動脈損傷時,常出現小腿與足趾蒼白、發涼或膝部嚴重腫脹、發紺,膕窩部有明顯出血或血腫,足背動脈和脛前動脈搏動消失或膝以下部位雖尚溫暖,而動脈搏動持續消失。

合並腓總神經損傷時,常出現脛前肌麻痹,小腿與足背外側皮膚感覺減弱或消失。

二、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常提示白細胞升高。大出血時血紅蛋白下降。

三、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常可明確診斷及移位方向,並可了解是否合並骨折。具有方便、簡單、易行、價廉等特點。

電子計算機體層攝影(CT)檢查:能從軀幹橫斷麵圖像觀察關節較複雜的解剖部位和病變,還有一定的軟組織分辨能力;能發現平片很難辨認的小碎骨片;膝關節病變對半月板破裂、前後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但掃描時間長、價貴。

磁共振成像術(MRI又稱MR)檢查:其圖像質量在許多方麵已起過X線、CT。具有無輻射損害,成像參數多,軟組織分辨能力高(明顯優於X線、CT,且無骨性偽影,血液或其他體液的流動情況亦可觀察到,可以不用對比劑),可隨意取得橫斷麵、冠狀麵、或矢狀麵斷層圖像等獨特優點。它對膝關節前後叉韌帶、側副韌帶的完全斷裂可以顯示,但對無顯著移位的撕脫傷和不完全斷裂者難以辨認。對半月板的顯示也欠佳。對骨骼係統的病灶和鈣化灶的顯示不如X線、CT,空間分辨能力仍低於X線、CT,掃描時間長,體內帶有磁性金屬者不宜做等缺點。主要用於X線、CT、B超,難確診的關節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