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下肢關節脫位(一)(2 / 3)

4.陳舊性髖關節脫位X線可顯示脫位的方向,伴骨折者可見移位的骨折片;脫位時間長者,髖關節周圍可見增大的軟組織影,部分病人可有軟組織鈣化影,股骨上段可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

(二)CT檢查

在常規X線檢查中由於病人擺位時的劇痛等因素,難以達到滿意的雙斜位投照效果,加之影像的重疊及遮蓋等因素的幹擾,對創傷後並有骨折者容易漏診或低估。CT薄層掃描及三維重建可提高髖臼及股骨頭骨折檢出率,同時這能初步了解關節及周圍軟組織損傷後的形態變化。能準確地進行髖關節合並骨折的分型,對臨床治療及減少晚期並發症有重要的意義。

(三)MRI檢查

MRI在了解髖關節脫位並髖臼骨折、股骨頭骨折骨片的大小及移位情況不如CT清楚,但在觀察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髖臼盂唇撕裂、關節腔內出血的情況較CT敏感。晚期可用觀察是否並有股骨頭壞死。

四、分類分型

(一)據股骨頭與髖臼的位置關係分型可分為後脫位、前脫位、中心性脫位。

1.前脫位以Nelaton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的連線)為標準,位於該線前方者為前脫位;前脫位又可分為前上方脫位(恥骨脫位)、前方脫位(髖臼前方脫位)、前下方脫位(閉孔脫位)。

2.後脫位脫位後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的後方者為後脫位;後脫位又可分為後上脫位(髂骨部脫位)、後方脫位(髖臼後方脫位)、後下方脫位(坐骨結節脫位)。

3.中心性脫位股骨頭衝破髖臼底或穿入盆腔者為中心性脫位。

(二)據合並骨折類型分型髖關節脫位並骨折分型種類較多,下麵介紹臨床上常用的分型。

1.ThompsonEpstein髖關節後脫位並骨折分型該分型法缺少髖關節後脫位並股骨頸骨折的分型。

Ⅰ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或不伴有髖臼後緣小骨折片。

Ⅱ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髖臼後緣較大單一骨折片。

Ⅲ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髖臼後緣粉碎骨折。

Ⅳ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髖臼後緣及髖臼頂骨折。

Ⅴ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股骨頭骨折。

凹陷型髖關節前脫位並股骨頭負重區壓縮性凹陷骨折。

經軟骨骨折型髖關節前脫位並股骨頭負重區骨軟骨骨折或關節軟骨缺損。

3.髖關節中心性脫位分型

Ⅰ型髖臼底部橫形或縱形骨折,股骨頭無移位,此型損傷輕,較多見。

Ⅱ型髖臼底部骨折,股骨頭呈半脫位進入盆腔,此型損傷較重,亦較多見。

Ⅲ型髖臼底部粉碎骨折,股骨頭完全脫位於盆腔,並嵌入於髖臼底部骨折間,此型損傷嚴重,較少見。

Ⅳ型髖臼底骨折並有髖臼緣骨折或同側髂骨縱形劈裂骨折,骨折線達臼頂,股骨頭完全脫位於盆腔,此型損傷嚴重,很少見。

(三)據脫位時間長短分類

新鮮性髖關節脫位脫位時間在3周以內。

陳舊性髖關節脫位脫位時間超過3周。

五、常見並發症

1.骨折髖關節脫位可並有髖臼骨折、股骨頭骨折,少數情況下可出現同側股骨頸骨折或股骨幹骨折。

2.坐骨神經損傷髖關節後脫位並髖臼後上緣骨折者或未能及時複位者,易致坐骨神經損傷,多表現為不完全損傷。

以腓總神經損傷表現為主,出現足下垂,足趾背伸無力,足背外側感覺障礙等體征。

3.閉孔神經損傷前脫位的股骨頭亦可壓迫閉孔神經,致閉孔神經支配區域麻木。

4.靜脈損傷髖關節前脫位的股骨頭可直接壓迫或部分挫傷股靜脈導致患側肢體深靜脈栓塞,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凹陷性水腫由足踝逐漸發展至近端,腓腸肌壓痛明顯。

5.股動脈損傷下肢血液循環障礙,可見患肢大腿以下蒼白、青紫、發涼,足背動脈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6.內髒損傷髖關節中心型脫位,髖臼骨碎片可隨移位的股骨頭進入盆腔,刺傷膀胱或直腸,常首先表現為腹膜刺激征,若同時伴有血尿、尿外滲體征,應考慮膀胱破裂。

7.創傷性關節炎髖關節脫位並骨折常致髖關節麵嚴重損傷,或關節內遊離骨塊,晚期易引起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臨床上出現髖疼痛不適,骨性關節麵模糊、中斷、消失及硬化,關節間隙變窄或見關節內遊離體。

8.股骨頭壞死髖關節脫位常引起圓韌帶撕脫,關節囊廣泛撕裂,上、下幹骺端動脈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致股骨頭壞死。臨床上出現髖痛,股骨頭內死骨形成,股骨頭塌陷變形。

9.髖關節周圍骨化性肌炎多見於髖部創傷嚴重,髖關節脫位並骨盆、髖臼骨折及股骨上段骨折者。輕者髖關節活動時有響聲,重者髖關節活動障礙。

10.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髖部脫位並骨折患者由於局部腫脹,下肢活動受限,靜脈血流多處於緩慢狀態,易引起深部靜脈血栓。尤其是髖關節前脫位,股骨頭可壓迫或挫傷股靜脈,更易引起下肢靜脈血栓。靜脈血栓形成後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並發症是肺栓塞。

【治療概況】

一、治療原則

新鮮脫位應及早複位,一般不應超過24小時,以手法閉合複位為主,複位後需充分固定。合並股骨幹骨折者,先整複脫位,再整複骨

折;對難複性髖關節脫位或脫位並髖臼、股骨頭、股骨頸骨折,應早期手術切開複位內固定。警惕嚴重並發症。

二、治療方法

(一)非手術治療

1.閉合複位應在全麻、腰麻或硬外麻下進行,據不同的脫位類型選擇不同的手法進行複位,或行牽引複位。

(1)後脫位

1)屈髖拔伸法(Allis法):患者仰臥位,助手固定骨盆,使患肢屈髖屈膝,術者麵向病人彎腰站立,跨騎於患肢上,用雙前臂、肘窩扣在患肢膕窩部,沿股骨軸線方向提拉並外旋患肢,使股骨頭滑入髖臼。

2)回旋法(Bigelow法):患者仰臥,助手固定骨盆,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窩提拉其膕窩部,在向上提拉基礎上,將患髖依次做內收-內旋-極度屈曲,然後外展-外旋並伸直,此複位軌跡在左髖形如右髖則為反,複位過程中若感到或聽到彈響,患肢伸直後畸形消失,即已複位。

3)拔伸足蹬法:患者仰臥,術者雙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外緣蹬於坐骨結節及腹股溝內側,手拉足蹬,身體後仰,協同用力,並將患肢旋轉,即可複位。

4)俯臥下垂法(Stimson法):令患者俯臥於檢查台上,患髖及下肢懸空,屈髖屈膝90°,助手固定骨盆,術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足踝部,保持屈膝90°,然後術者亦屈膝90°,將患者小腿置於自己膝上,另一手沿股骨幹長軸向下壓小腿近端,即可複位。

5)後脫位並同側股骨幹骨折者整複脫位法:患者側臥位,健肢在下,一助手握住患肢踝部順勢牽引,一助手以寬布帶繞患肢大腿根部向外上方牽引,術者站於患者身後,以手掌向前、遠側推股骨大轉子,直至股骨頭移至髖臼水平,在保持牽引情況下,第3助手用手提拉膝關節,使髖關節屈曲90°,同時術者以手掌推股骨頭向前即可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