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上肢關節脫位(三)(3 / 3)

2.關於創傷性腕關節不穩定月骨背屈半脫位可引起創傷性腕不穩定(腕部韌帶損傷後腕部骨性結構位置明顯異常,並出現臨床表現者),表現為舟月骨分離,多以腕背側鑲嵌不穩定(dorsalintercalatedsegmentalinstability,DISI)為主。目前治療上對於舟月骨分離及DISI采用舟月骨間韌帶重建手術和舟月頭骨固定手術;對於DISI還可采用背側關節囊固定術,橈骨遠端截骨矯正術,其中重建損傷韌帶或糾正畸形,是治療腕不穩定有效的方法,對於腕不穩定是近年的研究熱點,但從對該疾病的認識仍不成熟,有待繼續深入研究。

3.對於月骨缺血性壞死第3期(月骨變形、致密、龜裂、囊性變)和第4期早期(輕度橈腕關節創傷性關節炎),及陳舊性月骨脫位,人工月骨置換術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受到重視和發展,但目前的研究仍有待完善,矽橡膠假體仍存在不足,不能很好滿足臨床要求。

【提示】

月骨脫位的診治,臨床上易漏誤診,需要熟悉腕骨在各個X線投照的正確解剖關係,建立規範的診療常規,以減少漏誤診。月骨脫位在臨床上往往合並舟骨、三角骨、尺骨莖突或橈骨莖突骨折、掌指骨骨折等,也易於使醫生隻注意到骨折而漏診月骨脫位。

正位腕關節X線上,月骨略呈四方形,遠端稍凸,如呈三角形,說明可能有脫位存在;正常腕骨間關節間隙寬1~2mm,關節間隙增寬或消失,也提示可能有骨折脫位存在,這時結合側位片進一步診斷,腕部側位片較之斜位片對月骨脫位診斷及分型意義更大。

月骨脫位往往合並有正中神經損傷,且易發生月骨缺血性壞死,尤其對於陳舊性骨折者。

第七節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脫位

一、掌指關節脫位

掌指關節由掌骨頭和第1節指骨基底構成,第2~5指的掌指關節為球窩關節,有屈、伸、內收、外展與環轉的運動功能,關節的兩側均有副韌帶、對關節起穩定作用。第1~2掌指關節脫位較多見,而3~5掌指關節脫位少見。掌指關節脫位複位較容易,整複後應注意是否合並有韌帶斷裂。若有,需按韌帶損傷治療。

【病因病理】

多為間接暴力所致。當手指受到過伸及旋轉暴力,可使其基底部向掌骨的背側或側方脫出,多由破裂的關節囊或肌腱卡住掌骨頭,形成紐扣被扣眼卡夾樣脫位。

【診斷要點】

患指或手部腫脹,掌指關節過伸,短縮,指間關節屈曲,呈彈性固定,功能喪失,掌指關節掌側可觸及掌骨頭。若為側方脫位,指側有側屈畸形,掌指關節前、側方可觸及到掌骨頭。

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關節間隙消失,斜位片可見明顯脫位。

【治療】

1.手法複位外固定采用倒程逆施複位法,患者坐位,一助手固定前臂,術者一手持牽患指,一手拇指捏持掌骨,先順勢牽拉,擴大畸形,然後在牽拉的情況下,退指骨基底部向掌側即可複位。對於嵌卡性脫位,不能牽拉患指,因越牽拉,嵌卡越緊,不易複位。複位後將掌指關節固定於屈曲90°位3周。

2.切開複位內固定對於嵌卡性脫位經手法治療未能複位者可行切開複位。一般多用掌側切口,沿關節脫位的遠側掌橫紋做橫行切口,注意勿損傷移位的血管神經束,切斷掌橫淺韌帶,牽開掌骨頭兩側的組織後即可暴露關節。脫位的掌側板的兩側與掌橫韌帶相連處,可能部分撕裂,如未撕裂或裂隙較小,可在此處作縱行切開,然後用小拉鉤牽拉掌側板繞過掌骨頭,脫位的關節即可隨之複位。術後用背側石膏托固定,防止過伸。

【研究現狀】

張氏指出,對手法難以整複的新鮮示指掌指關節脫位,不可反複多次地試圖加大牽引力量強行複位,以免造成骨折或損傷骨骺,手法整複不能成功,應立即做切開複位,此時掌骨頭周圍的解剖關係清楚,掌骨頭複位較容易,術後屈曲位固定3周練習活動,一般功能恢複滿意。複位後掌指關節屈伸活動應無阻力,不應以掌指關節被動屈曲達90°為複位標準,有時因周圍組織攣縮和阻擋,用力屈指後,可使近位指骨近端的掌側架在掌骨頭的頂端,造成已複位的假象。檢查複位成功與否,應看示指的長度是否恢複,屈曲掌指關節時有無阻礙,以及在背側是否可觸到凸出的掌骨頭,並與健側作比較。

王玉琨等收治新鮮掌指關節脫位8例,陳舊性掌指關節脫位3例,閉合整複成功1例,餘均予手術切開複位。結果新鮮掌指關節脫位8例,治療效果好,陳舊性掌指關節脫位3例,即便切開複位,仍遺留掌指關節活動明顯受限,1例甚至僵直。強調一旦閉合複位失敗,應及早手術切開複位。

【提示】

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示指,治療上目前仍以手法複位為主,閉合複位失敗的原因多是掌骨頭穿破掌側關節囊、頸部被卡在縱行撕裂的關節囊間,有時籽骨或拇長屈肌腱也嵌入兩關節之間,在示指多是掌骨頭從掌板近端穿破關節囊,掌板嵌於兩關節麵之間,掌骨頸兩側夾在屈指肌腱和蚓狀肌之間,造成複位困難,可先試行手法複位,不能過於牽拉患指,如失敗複位應立即行切開複位牽開夾住掌骨頸的組織,還納掌骨頭。

二、指間關節脫位

指間關節存在於各節指骨之間,該關節可作屈伸運動。指間關節脫位多見,各手指的近側或遠側指間關節都可發生,複位容易,但關節功能恢複較慢。

【病因病理】

多因外力使關節極度過伸、扭轉或側方擠壓造成關節囊破裂、側副韌帶撕裂而引起,甚至伴有指骨基底部骨片撕脫。脫位的方向大多是遠節指骨向背側移位,同時向側方偏移。向掌側移位者非常少見。

【診斷要點】

手指腫脹、畸形、疼痛、壓痛,手指呈背伸或側彎、彈性固定,功能喪失。

X線檢查可了解是否合並骨折。

【治療】

1.手法複位外固定一助手固定前臂,術者一手拉脫位的患指遠端,一手持住近端指骨。先順勢牽拉擴大畸形,繼推脫出的指節基底部向掌側(或側方)越過近端指骨的頭部並屈患指間關節即可複位。複位後以膠布粘貼將指間關節固定在90°屈曲位3周。

2.藥物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如活血舒肝湯、接骨七厘片;後期以壯筋骨、通利關節位原則可服用筋骨痛消丸等。外敷活血止痛膏,解除固定後可配合藥物熏洗,以恢複其功能。

【研究現狀】

田文報道了5例難複性近指間關節脫位,其中背側脫位2例,掌側脫位3例。造成複位失敗的原因,背側脫位者掌板斷裂後嵌入關節1例,指深屈肌腱滑入關節內造成嵌頓1例,伸腱結構部分嵌入1例。作者提出對難複性指間關節脫位,一經診斷應盡早施行切開複位,側副韌帶修複手術,術後固定3~4周,去除固定後2周進行被動屈伸活動,理療至少8周。對陳舊性難複性指間關節脫位者,關節融合是惟一的選擇。

【提示】

指間關節脫位發病率較高,複位容易,往往於傷後病人自行拉複,故臨床少見。常於就診時隻遺有關節囊及韌帶損傷症狀,在處理上容易忽視,而未能給予及時的處理固定,或按傷筋處理給予手法按摩,過早活動可有脫位的關節增粗、強硬、屈伸功能受限、疼痛等後遺症。通過病史、查體等明確診斷,給予處理,防止關節不穩。少數由於關節周圍軟組織嵌入而致難複性指間關節脫位。一旦明確難以手法複位成功,切勿暴力下強行反複手法複位,以免加重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進一步損傷,給手術治療造成困難。後期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給遠期預後帶來不良影響。手術操作比較簡單,但應輕柔,盡量減少副損傷,尤其關節軟骨的損傷,對損傷的組織要進行修補,術後外固定3~4周,進行功能鍛煉,並配合理療、中藥熏洗以恢複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