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寶恒主張臨床應根據受傷時的體位不同,將橈骨小頭半脫位分為旋前型與旋後型兩種類型,認為患兒受牽拉時前臂所處在的位置不同,發生的病理變化亦不同,當前臂處於旋前位受牽拉時,橈骨小頭向後脫位,稱旋前型,較多見。而前臂處於旋後位受牽拉時,橈骨小頭向前脫位,稱旋後型,較少見。
臨床報道橈骨小頭半脫位被誤診為肘關節軟組織損傷、肱骨外髁骨折、橈骨小頭骨折等,誤診原因有:①幼兒對損傷的過程表述不清,甚至因下橈尺關節受牽拉而主訴腕部疼痛;②接診醫師先入為主,未詳細詢問病史,未作專科體檢而誤診;③非專科醫師或低年資專科醫師,對本病的解剖特點及發病機製認識不足而誤診;④注重上肢受牽拉病史,對跌撲等其他病史不甚了解或忽略而誤診;⑤對小兒肘關節骨骺出現及愈合時間缺乏認識而誤診;⑥過分依賴X線檢查,單憑X線片無陽性發現而誤診。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的損傷機製曆來多沿用Piersol的觀點:認為小兒橈骨小頭發育不全,橈骨小頭的周徑比橈骨頸幹部的周徑小,環狀韌帶不能牢固保持橈骨小頭的位置,當受到牽拉時橈骨小頭自環狀韌帶下滑移,致使環狀韌帶嵌頓在肱橈關節間。隨著解剖研究的進展及各醫家對臨床的觀察使對橈骨小頭半脫位損傷機製的認識趨於完善與合理。
張安楨等認為,若猛力牽拉小兒前臂,造成肱橈關節鬆動而產生疼痛,小兒因疼痛而屈肘拒牽,使抵止在橈骨粗隆上的肱二頭肌突然收縮,把鬆動的橈骨小頭拉向肘關節前方,引起尺橈上關節同時錯縫,即前錯。若前臂旋前位屈肘跌倒,可將橈骨小頭擠向尺橈上關節後方,即後錯。
張希彬等認為,小兒肘關節囊前部及環狀韌帶鬆弛,突然牽拉前臂時,肱橈關節間隙加大,關節內負壓驟增,肘前關節囊及環狀韌帶被吸入關節內而發生嵌頓,當肘關節於伸直位受牽拉時,橈骨小頭從圍繞其周圍的環狀韌帶中向下滑脫,由於肱二頭肌的收縮,將橈骨小頭拉向前方,形成典型的橈骨小頭向前內方半脫位。小兒的橈骨小頭在未完全骨化前是富有彈性的軟骨,肘關節於伸直位突然被牽拉時,由於肱二頭肌收縮,橈骨上端向前內側移位,橈骨小頭嵌頓於尺骨的橈骨切跡前緣,不能自行歸位。
房曉彬通過解剖測量和臨床觀察後認為當肘關節伸直時,環狀韌帶被牽拉向外後方移位,滑過橈骨小頭前外的突起,前臂被動旋前力超過環狀韌帶張力,可使其部分韌帶撕裂。同時,橈側副韌帶在肘關節伸直時,又將環狀韌帶牽拉向橈骨小頭近端移位,使韌帶嵌於肱橈關節間隙,阻礙頭的複回。
楊樹軍認為,小兒的橈骨小頭的後外側邊緣較低而平,環狀韌帶前下方的附著點較薄弱,前臂在旋前位用力牽拉時,環狀韌帶前下方破裂,橈骨小頭可滑出而引起橈骨小頭半脫位。
陶錫東認為,橈骨小頭關節麵的傾斜度及其在前臂旋轉活動中的可變性是本病的內在病理基礎,隻要存在足以撕裂下部環狀韌帶的外力,特別是旋轉性牽拉外力時,均可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而前臂旋前、旋後體位關係不大。
施杞等認為,4歲以下兒童,環狀韌帶較鬆弛,固定橈骨小頭的環狀韌帶遠側緣附著橈骨頸骨膜部分較薄弱,橈骨小頭並非圓形,而是矢狀麵直徑大於冠狀麵直徑,當前臂旋前時橈骨小頭直徑短的部分轉至前後位,這時前臂受到牽引外力,橈骨小頭便自環狀韌帶的撕裂處脫出,環狀韌帶嵌在肱橈關節間。
第六節月骨脫位
月骨在維持腕的穩定性、協調橈腕關節、腕間關節運動等方麵起著重要作用。腕骨中以月骨脫位最常見。月骨掌側為四方形、背側較尖,側麵觀呈半月形,遠端為一凹麵,頭狀骨坐落在其凹麵上,近端為凸麵,與橈骨遠端的凹麵形成關節,內側與三角骨、外側與舟狀骨互相構成關節麵。正常X線片月骨正位觀為四方形,側位為新月形。由於月骨的解剖特點,月骨通常向掌側脫位,向背側脫位極少見。由於月骨的前麵為腕管,故月骨掌側脫位可壓迫正中神經。
【病因病理】
月骨脫位多由於間接暴力所造成,跌倒時手掌先著地,腕極度背伸位受傷。月骨被橈骨下端和頭狀骨擠壓向掌側移位,舟月骨間韌帶、月三角韌帶、月頭掌側韌帶及關節囊破裂,造成月骨周圍脫位,頭狀骨位於月骨的背側,此時月骨壓迫屈指肌腱,腕由背伸而轉為掌屈,頭狀骨從背側壓擠月骨的背側,從而使橈月背側韌帶斷裂造成月骨向掌側脫位。這是從側位觀可見頭狀骨縱軸與橈骨縱軸相一致,月骨則90°甚至超過90°旋轉,完全向掌側脫位,將正中神經、屈指和屈拇肌腱向掌側推移。因為營養月骨的細小血管經韌帶進入月骨,當月骨脫位時,橈月骨背側、掌側等韌帶斷裂,血運遭到破壞,極易造成月骨缺血性壞死。
【診斷要點】有明顯外傷史,受傷時手掌著地、腕部背伸。即出現腕部腫脹、疼痛、壓痛明顯,腕關節掌側均增厚、變圓、局部壓痛、功能受限。由於月骨向掌側脫位,壓迫屈指肌腱使之張力加大,腕關節及手指呈屈曲位,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時第3掌骨頭明顯塌陷,叩擊該掌骨頭有明顯疼痛。脫位的月骨壓迫正中神經出現急性腕管綜合征,正中神經支配的橈側3個半指掌側麻木、活動受限、拇指不能對掌。
X線正位片顯示月骨由正常的四方形變成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尖端朝遠側,而底朝向近側。側位片可見月骨凹形關節麵與頭狀骨分離而轉向掌側,月骨可旋轉90°~270°,頭狀骨等其他腕骨與橈骨遠端關係正常。
【治療】
對於新鮮月骨脫位病例,應及早在臂叢麻醉或局麻下手法複位。
1.手法複位
(1)拇指整複法:患者取坐位或沙灘椅位,麻醉生效後,肘關節屈曲90°,患腕背伸位。兩助手分別握住肘部和手指對抗拔伸牽引,徐徐使前臂旋後(即仰掌),腕關節背伸,使橈骨與頭狀骨之間的
關節間隙加寬,術者兩手握住患者腕部,兩手拇指用力推壓月骨凹麵的遠端,迫使月骨回納入橈骨和頭狀骨間隙,助手同時使腕在對抗牽引中逐漸掌屈,當月骨有滑動感,中指可以伸直時,則表明已複位,複查X線片以證實。
(2)針撥複位法:患者取坐位或沙灘椅位,麻醉生效後,在嚴格無菌操作及X線透視下,兩助手作患腕背伸對抗牽引,術者用20號注射針頭或細鋼針,頂月骨凹麵的遠端,使之複位,此時中指可以伸直,表示已複位。然後固定患腕於掌屈40°。
2.固定方法複位後,用石膏托或塑形夾板將腕關節固定於掌屈約40°位,1周後改為腕中立位,再固定2周。
3.練功活動固定期間,主動作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屈伸活動,解除固定後,逐漸進行腕關節主動屈伸活動。
4.藥物治療同肩鎖關節脫位。
【曆史沿革】
腕骨脫位古稱手腕骨脫、手腕出臼。
【研究現狀】
對於新鮮脫位,目前均推薦及早手法複位。對於月骨完全脫位,因其血供受損,複位成功後易發生月骨缺血性壞死,若出現壞死則多主張可作月骨切除術,術後將腕關節製動於功能位3周。而對於陳舊性月骨前脫位,有報道手法複位成功的個例,但有些人則認為以月骨切除為宜。另月骨切除後,由於頭骨向近側月骨的空隙移位,舟、三角骨則向兩側移位,從而改變了腕骨的正常生理排列關係及比率,造成腕關節不穩定,肌力減弱,為此,主張在月骨切除後可將掌長肌腱近端切斷後卷成團狀並縫製成球形填塞空隙或采用矽橡膠人工月骨置換入月骨的空隙。
【展望】
1.月骨完全脫位,易發生月骨缺血性壞死,如何防止月骨的壞死,是研究難點。總體上是早治療早複位,則預後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