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現狀】
王鋼等采用內、外側入路同時重建肘關節尺橈側韌帶治療因慢性肘關節不穩定而致的複發性肘關節脫位1例,結果隨訪1年,肘關節脫位無複發,關節重獲穩定,可參加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認為肘關節側副韌帶是維持肘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如骨關節發育無異常,無骨折,慢性肘關節不穩定則是複發性脫位的重要原因。采用手術重建肘關節側副韌帶治療慢性肘關節不穩定效果可靠。
有學者根據骨性及軟組織損傷範圍進行分類,將肘關節看作是一由前、後、內、外四柱組成的完整穩定性結構。前柱包括冠狀突、肱肌、前關節囊,後柱包括鷹嘴、肱三頭肌及關節囊,內側柱由內側副韌帶、冠狀突、內髁或內上髁組成,外側柱則包含橈骨頭、肱骨小頭及外側副韌帶。穩定結構的組成部分破壞增加時,肘關節的穩定性則下降。放射學檢查顯示有一柱結構破壞時,需考慮柱的對應部分亦可能受累。單純肘關節後脫位主要是造成前柱受損,盡管大多數後脫位均可導致關節囊韌帶的完全撕裂,但由於單純後脫位並未造成主要骨性穩定結構的損傷,加上肱尺關節具有良好的內在穩定性,閉合複位成功後所獲得的穩定性足以保證肘關節在進行早期功能活動的同時,關節囊韌帶能夠獲得愈合,而不至於發生再次脫位或複發性不穩定。其長期隨訪結果表明極少出現不穩定的症狀和體征及關節病變。
全身四大關節脫位中肘關節脫位發生率占50%,而單純肘關節後脫位又占肘關節脫位大多數。通過閉合複位一般能夠獲得成功,但複位後的治療方式方法不同,預後功能也有很大不同。近來有許多學者大多主張用石膏固定3周後再進行關節活動,也有主張石膏固定1周。而張勇等經文獻回顧認為,對單純肘關節後脫位複位後的製動時間不宜過長,以不超過1周為宜,年齡較大者(如大於35歲以上)甚至可不必製動,關鍵是複位成功後必須檢查患肘的穩定性並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一般不會發生肘關節不穩定或複發性脫位,肘關節功能恢複也比較滿意。
許多學者都指出製動時間過長是有害的,超過2周的石膏或夾板固定將會造成肘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明顯攣縮,使其功能恢複緩慢,殘存後遺症,建議在傷後1周內開始功能練習,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製動時間超過2周者,其肘關節疼痛、僵硬及不穩定(施加外翻負荷時疼痛)更為常見。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由於血腫機化、筋腱粘連、關節腔內肉芽瘢痕填塞及肱二頭肌等肌肉攣縮,整複非常困難,一般采用手術治療。作者在手法複位前運用舒筋活血的中藥熏洗,配合手法按摩,使關節周圍攣縮組織鬆弛,粘連鬆解,再通過拔伸屈肘手法,即可較易使關節脫位複位。但複位後應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便肘關節功能得以良好恢複。
李超民等采用手法整複、小夾板或石膏固定治療肘關節側方脫位15例,收到滿意的效果,認為複位治療時應注意事項①肘關節側方脫位,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嚴重,複位時要順勢牽引,遠端助手不可左右搖擺手臂,否則可使側方脫位又變成後脫位,加重軟組織損傷。②複位成功後,維持對位,在未固定好時不能鬆手,因脫位對側側副韌帶及關節囊均已破裂,而脫位側相對完整,肘兩側穩定力量不平衡,複位後容易再次脫位。③由於肘關節損傷腫脹嚴重,固定時一定要注意紮帶鬆緊適宜(上下可移動1cm),石膏固定者更應密切觀察傷肢血運、皮感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處理。固定期間囑患者加強腕指功能活動,以利血液循環。內服活血化瘀之中藥,劑量可稍加重。
通過對56例肘關節不穩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絕大多數的創傷性肘關節不穩為單純性後外側旋轉脫位,肘過伸、旋後位的軸向應力是其主要的受傷機製,治療以非手術外固定為主,部分複合性脫位需行骨折內固定和軟組織修複與重建。
大部分的肘關節脫位或外翻性損傷導致的前束急性斷裂可自行愈合,不需要特殊治療。對於肘關節後脫位導致的急性外側尺副韌帶損傷,應及時作出診斷和合理治療,可采用前臂旋前位的鉸鏈性護具固定肘關節,早期進行肘屈伸活動。慢性肘關節不穩患者保守治療(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控製局部炎症)的效果有限。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局部注射可能加劇韌帶的退變,應避免使用。
肘關節脫位合並骨折時,以肱骨內、外上髁撕脫骨折多見,合並橈骨小頭骨折並不多見。分析受傷原因可能是跌倒時暴力比較大,手掌著地,肘關節稍屈曲,肱骨滑車撞擊橈骨小頭所致。對於該類型的關節脫位合並骨折,在診斷上多無困難,治療上也沒有什麼新穎,獨特之處。需要留心的是仔細閱讀X線片,包括肘關節脫位的複位前、後X線片,避免漏診,並判斷橈骨小頭骨折的損傷程度,這對治療方法及預後有直接影響。
【提示】
肘關節脫位最為常見,新鮮脫位以早期正確診斷及適當處理後,不應遺有明顯的功能障礙。如早期未能得到及時正確的處理,則可導致晚期嚴重的功能障礙。處理新鮮肘關節脫位時,應仔細了解分析受傷機製,按損傷類型,采用不同的手法整複。屈曲型采用伸展位牽引,向前折頂推壓成角,而伸展型多由旋轉暴力所致,宜采用回旋手法和屈肘手法。複位後無論采用小夾板固定或石膏托固定,時間均不宜太長,2~3周後即應鼓勵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
第五節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又稱為牽拉肘,多發生於4歲以下之幼兒。因幼兒橈骨頭發育尚不完全,頭頸直徑幾乎相等,環狀韌帶也比較鬆弛,所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橈骨頭即被環狀韌帶卡住,而發生半脫位。
【病因病理】
上尺橈關節由尺骨的橈切跡與橈骨頭的環狀關節麵構成。橈骨頭被環狀韌帶包繞,此韌帶將橈骨頭緊緊固定在尺骨橈切跡外側。環狀韌帶借助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遠側纖維與肱骨附著。在尺骨橈切跡下緣和橈骨頸內側緣有一纖維束附著,稱方韌帶。骨間膜的上緣為一斜形纖維束,起自鷹嘴,止於橈骨粗隆,其為斜索,走行方向與骨間膜相反。環狀韌帶和方韌帶對維持上尺橈關節的穩定起主要作用,此外,骨間膜和腱索也有一定的作用。當作用於前臂被動旋前力超過環狀韌帶的最大張力時,即可造成橈骨頭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是小兒外傷中最常見的損傷之一,常見發病年齡為1~4歲,經手法治療後功能恢複正常。
【診斷要點】
患兒有牽拉傷,患肘不能活動,受傷時肘部有彈響。檢查見前臂常處於旋前位,肘關節呈半屈曲位,橈骨頭部位可有壓痛。X線檢查無異常表現。
【治療】
一般均以手法複位。一手握住患兒前臂及腕部並輕輕屈肘,另一手握住其肱骨下端及肘關節,拇指壓住橈骨頭,將前臂快速旋轉至完全旋後位。當橈骨頭複位時可感覺甚至聽到彈響,此時疼痛立即消失。
複位後無需特殊固定,懸吊屈肘功能位1周即可。對於反複多次發生脫位者,複位後患肢宜石膏托固定2周。
【曆史沿革】
橈骨小頭半脫位是臨床常見的肘部損傷,占14歲以下兒童肘部損傷的45.4%,又稱為牽拉肘和肘錯環,肘脫環,小兒橈骨小頭錯縫,小兒疼痛性麻痹,肘捩傷,保姆肘,惱怒肘等。多發生於4歲以下的兒童。Fournier於1671年首先描述其病理及損傷機製,1960年歐陽筱璽醫生發表文章 ,提出其發病機製,並名之為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從此受到重視,且被載入中西醫的各個文獻中。
【研究現狀】
胡龍均等用手術方法治療兒童陳舊性橈骨小頭脫位6例,術後上肢石膏托外固定肘關節屈肘中立位3周,解除後功能鍛煉。結果5例成功,經1年以上隨訪,功能和外觀滿意。作者認為兒童橈骨小頭陳舊性脫位少見,多因損傷初期診治不當引起。手術中尺骨延長和成角的糾正是橈骨小頭複位的關鍵。
朱玉奎等認為對於陳舊性兒童橈骨小頭脫位,應該盡早手術,而不應作橈骨小頭切除,否則會產生嚴重的肘外翻畸形,肘關節不穩,上肢肌力減弱及影響下尺橈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