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上肢關節脫位(二)(1 / 3)

【提示】

肩關節脫位往往合並肱骨近端骨折及神經血管損傷:骨折包括肱骨頭、大結節、小結節、肱骨幹上端等骨折,其中肱骨外科頸骨折比較多見,緊靠肱骨外科頸內側有腋神經向後進入三角肌內,臂叢神經、腋動靜脈通過腋窩,嚴重移位骨折則可受到損傷。

拔伸足蹬法治療肩關節脫位,在足蹬時,不可使用暴力,以免引起腋窩血管神經損傷。治療期間,注意在患肢局部皮膚及遠端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尤其患者是嬰幼兒時,要向其家長說明注意事項,以免發生皮膚壓迫壞死及神經血管受壓引起的嚴重後果。

手法複位後固定要有足夠固定時間(一般3周以上),禁止患肢外展外旋活動。

複發性脫位大多數是前方的,但必須注意後方、下方和多方向的半脫位及脫位,避免漏誤診。

第二節肩鎖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屬微動關節,由鎖骨外側端與肩峰內端組成,主要由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維持穩定。肩鎖關節脫位分為半脫位和全脫位,其中肩鎖韌帶斷裂則引起半脫位,喙鎖韌帶斷裂則引起全脫位。

【病因病理】

暴力由上向下衝擊肩部或過度牽拉肩關節向下均可引起肩關節脫位,其中跌倒時肩部著地,肩峰的外側緣受撞擊是肩鎖關節脫位的最常見原因,多見於從自行車上摔下肩峰外緣著地或體育運動時身體暴力接觸引起。

通常肩鎖關節脫位可觀察到典型的鎖骨遠端向上移位翹起,臨床常分為半脫位和全脫位。另有根據韌帶損傷情況分為三度(Tossy分類):Ⅰ度:肩鎖韌帶不全損傷,喙鎖韌帶完整。Ⅱ度:肩鎖韌帶斷裂,喙鎖韌帶完整。Ⅲ度:肩鎖韌帶,喙鎖韌帶同時斷裂。

【診斷要點】

患者大多有明顯的肩部外傷史,傷後肩部疼痛,腫脹,畸形,肩關節功能障礙,半脫位時壓痛,可觸及肩鎖關節高低不平,但外觀畸形不明顯;完全脫位則畸形明顯,有典型琴鍵樣畸形表現。

按Tossy分類,Ⅰ、Ⅱ度損傷為半脫位,Ⅲ度損傷則為全脫位。

Ⅰ度:肩鎖關節處的腫脹,壓痛,肩關節上舉功能受限,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可有輕度改變。

Ⅱ度:肩鎖關節處的腫脹,壓痛,肩上舉受限,可有浮動感,鎖骨遠端向上輕度突起,外展時肩鎖關節部位疼痛,X線檢查可見鎖骨遠端向上輕度移位。

Ⅲ度損傷:鎖骨遠端明顯向上突起,有典型琴鍵樣畸形表現,觸壓鎖骨遠端有彈性感。X線檢查可見鎖骨遠端向上突起。

【治療】

(一)手法複位

讓患者取坐位,雙手叉腰或患側肘部屈曲90°,術者一手用力往下壓鎖骨遠端,另一手則向上提拉患側肘部,即可複位。

(二)固定方法

1.膠布固定法複位後,術者保持縱向擠壓對位,助手用寬膠布自患側胸鎖關節,經鎖骨上窩斜向脫位之肩鎖關節處,然後沿患側上臂縱軸,纏繞鎖骨遠端與肘關節,最後拉向患側肩胛骨下角,並拉緊固定,前臂以頸腕帶懸吊於胸前,固定3~4周。

2.石膏圍腰及壓迫帶固定法患者取坐位,高舉雙上肢,先做石膏圍腰,上緣齊乳頭平麵,下緣至髂前上棘稍下部,(雙髂前上棘等骨突位置適當放置棉墊),圍腰前後各放一枚腰帶鐵扣,待石膏凝固後,用厚棉墊置於患側隆起的鎖骨遠端,另用寬約5cm皮帶或帆布帶,通過鎖骨遠端所放置的厚棉墊上,術者縱向擠壓複位脫位,並維持對位,助手則將皮帶或帆布帶拉緊,兩端分別係於石膏圍腰前後的鐵扣上,拍攝X線片證實複位後,用三角巾將患肢懸吊於胸前,固定3~4周。

(三)練功活動

固定期間,主動練習患腕及手,去除固定後開始主動活動肩關節,先作肩部的前屈、後伸活動,逐漸增加外旋、內旋、外展、內收及上舉等動作,要循序漸進,防止粗暴被動活動,否則會加重損傷,或再次脫位。

(四)藥物治療

1.內服藥初期患肩瘀腫疼痛者,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血府逐瘀湯、舒筋活血湯、肢傷一方或接骨七厘片內服。中後期腫痛已消減,宜舒筋活血、強筋壯骨,以壯筋養血湯、跌打養營湯、補腎壯筋湯或仙靈骨葆膠囊內服。年老體弱的患者,則可選用補益肝腎、益氣養血之方,如八珍湯、左歸丸、補中益氣湯等。

2.外用藥物初期可選用消腫散、活血散、消腫膏或奇正消痛貼等外敷;1~2周後,可用接骨續筋藥膏或舒筋散外敷,八仙逍遙湯熏洗;後期應用舒筋藥水配合按摩進行治療。

(五)手術治療

TossyⅢ度的治療,現代文獻研究仍支持先行手法複位外固定,若位置不滿意,或保守治療後仍有持續性疼痛症狀,影響肩關節功能,或病人工種對肩功能要求較嚴,則行手術治療。也有學者主張Ⅲ度損傷直接以手術治療為主:

1.克氏針內固定術切開複位,用克氏針通過肩峰固定肩鎖關節,術中修補喙鎖韌帶,術後三角巾固定6周後,開始自主活動,半年內避免體力勞動。

2.Dewar手術對於Ⅲ度肩鎖關節脫位,尤其陳舊性Ⅲ度損傷,在切開複位克氏針內固定肩鎖關節的同時,將喙突從基底切斷,將止於喙突上的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及胸小肌向上內移植於鎖骨,用螺絲釘固定。術後三角巾固定6周後,開始自主活動,半年內避免體力勞動。

3.切開複位肩鎖鉤鋼板固定也適用於Ⅲ度肩鎖關節脫位,手術將肩鎖鉤鋼板鉤從肩鎖關節肩峰端後下緣和岡上肌上緣之間插入肩鎖關節後緣肩峰的底麵,將鋼板向下按壓,使脫位複位,用螺釘固定鋼板,貼附於鎖骨外側端,可吸收線盡可能修補喙鎖韌帶、肩鎖韌帶及關節囊。該手術後病人可早活動,但部分病人會出現肩關節疼痛,可能為患者功能鍛煉時,肩峰在肩鎖鉤上滑動,肩鎖鉤要對抗肩峰下移反複摩擦肩峰引起;或為活動時肩鎖鉤碰撞岡上肌腱,局部刺激摩擦岡上肌腱引起。

【研究現狀】

肩鎖關節脫位歸於肩鎖關節不穩定的範疇,Rockwood在AllmanTossy經典的肩鎖關節脫位分類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將肩鎖關節受損分為六型:該分類更有利於指導選擇正確治療方案。

Ⅰ型:肩鎖關節扭挫傷,鎖骨無移位;Ⅱ型:肩鎖關節半脫位,伴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部分撕裂;Ⅲ型:肩鎖關節脫位,伴喙鎖、肩鎖韌帶完全撕裂。Ⅳ型:肩鎖關節脫位,伴鎖骨後移位,嵌入或穿入斜方肌;Ⅴ型:肩關節脫位,伴明顯鎖骨向上移位,移位距離為正常喙突鎖骨間距的2倍;Ⅵ型:少見的肩鎖關節向下移位,鎖骨移至喙突下方。

Ⅰ型和Ⅱ型損傷治療首選非手術治療,90%的Ⅰ型和Ⅱ型損傷可獲得良好效果。有研究表明:如保守治療失敗則可能與肩鎖關節退行性變發展有關。Ⅲ型損傷是否采用手術治療則存在爭議。尚無研究表明手術治療較保守治療有效,現代文獻研究則支持采用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僅適用於下列情況:急性肩鎖關節損傷的體力勞動者、對舉臂越頭要求高的運動員及慢性肩鎖關節損傷保守治療無效者。Ⅳ、Ⅴ、Ⅵ型為嚴重肩鎖關節脫位合並鎖骨移位,治療上首選手術治療。

【展望】

肩鎖關節損傷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多種,如克氏針、接骨板、非吸收縫線及螺釘固定等方法,其中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對於喙鎖骨的固定,現在趨向使用非金屬內植物進行固定,以避免二次手術拔除金屬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