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脫位主要由間接暴力所造成,由於暴力的傳導和杠杆的作用而產生不同的脫位形式。患者跌倒時,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後位手掌觸地,外力沿尺骨縱軸上傳,使肘關節過度後伸,以致鷹嘴尖端急驟撞擊肱骨下端的鷹嘴窩,在肱尺關節處形成杠杆作用,使止於喙突上的肱前肌及肘關節囊的前壁被撕裂,肱骨下端前移位,尺骨喙突和橈骨頭同時滑向肘後方形成肘關節後脫位。由於環狀韌帶和骨間膜將尺橈骨比較牢靠地夾縛在一起,所以脫位時尺橈骨多同時向背側移位。由於暴力作用不同,尺骨鷹嘴和橈骨頭除向後移位外,有時還可以向橈側或尺側移位,形成肘關節側方移位,向橈側移位又可稱為肘外側脫位,向尺側移位稱為肘關節內側脫位。
若屈肘位跌倒,肘尖觸地,暴力由後向前,可將尺骨鷹嘴推移至肱骨的前方,成為肘關節前脫位,多並發鷹嘴骨折,偶爾可出現肘關節分離脫位,因肱骨下端脫位後插入尺橈骨中間,使尺橈骨分離。
脫位時肘窩部和肱三頭肌腱被剝離,骨膜、韌帶、關節囊被撕裂,以致在肘窩形成血腫,該血腫容易發生骨化,成為整複的最大障礙,或影響複位後肘關節的活動功能。另外,肘關節脫位可合並肱骨內上髁骨折,有的還夾入關節內而影響複位,若忽視將會造成不良的後果。移位嚴重的肘關節脫位,可能損傷血管與神經,應予以注意。
【診斷要點】
1.肘關節後脫位
肘關節腫脹、疼痛、壓痛。肘關節呈靴樣畸形,尺骨鷹嘴向後突出,肘後關係失常,鷹嘴上方凹陷或有空虛感。肘窩可能觸及扁圓形光滑的肱骨下端,肘關節後外側可觸及脫出的橈骨小頭。肘關節呈屈曲位彈性固定,肘關節功能障礙。
X線正位見尺橈骨近端與肱骨遠端相重疊,側位見尺橈骨近端脫出於肱骨遠端後側,有時可見喙突骨折。
2.肘關節前脫位
肘關節腫脹,疼痛,肘後部空虛,肘後三點關係失常,前臂較健側變長,肘前可觸及尺骨鷹嘴,前臂有不同程度的旋前或旋後。
X線側位可見尺骨鷹嘴突出於肘前方,或合並尺骨鷹嘴骨折,尺橈骨上段向肘前方移位。
3.肘關節側方脫位肘關節內側或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和軟組織損傷嚴重,肘部內外徑增寬。內側脫位時肱骨外髁明顯突出,尺骨鷹嘴和橈骨小頭向內側移位;外側脫位時,前臂呈旋前位,肱骨內髁明顯突出,尺骨鷹嘴位於外髁外方,橈骨頭突出。肘部呈嚴重的內翻或外翻畸形。
X線可見外側脫位尺骨半月切跡與外髁相接觸,橈骨頭移向肱骨頭外側,橈骨縱軸移向前方,前臂處於旋前位。內側脫位時,尺骨鷹嘴、橈骨小頭位於肱骨內髁內側。
【治療】
新鮮肘關節脫位一般采用手法複位,固定3周後去除外固定作功能鍛煉。合並血管神經損傷者早期應密切觀察,必要時行手術探查。對於陳舊性肘關節脫位,經手法整複失敗者,可采用切開複位術。
(一)手法複位外固定
1.新鮮肘關節脫位
(1)肘關節後脫位:助手用雙手握患肢上臂,術者用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另一手握持肘關節,在對抗牽引
的同時,握持肘關節前方的拇指,扣住肱骨下端,向後上方用力推按,置於肘後鷹嘴部位的其餘手指,向前下方用力端托,在持續加大牽引力量後,當聽到或觸診到關節複位彈響感覺時,使肘關節逐漸屈曲90°~135°,複位即告成功。肘關節恢複無阻力的被動屈伸活動,其後用三角巾懸吊前臂或長臂石膏托在功能位製動2~3周。
(2)肘關節前脫位:
應遵循從哪個方向脫出,還從哪個方向複回的原則。如鷹嘴是從內向前脫位,複位時由前向內複位。術者一手握住肘部,另一手握住腕部,稍加牽引,保持患肢前臂旋內同時在前臂上段向後加壓,聽到複位的響聲,即為複位。再將肘關節被動活動2~3次,無障礙時,將肘關節屈曲135°用小夾板或石膏固定3周。合並有鷹嘴骨折的肘關節脫位,複位時前臂不需牽引,隻需將尺橈骨上段向後加壓,即可複位。複位後不作肘關節屈伸活動試驗,以免導致骨折再移位,將肘關節保持伸直位或過伸位,此時尺骨鷹嘴近端向遠端擠壓,放上加壓墊,用小夾板或石膏托固定4周。
(3)肘關節側方脫位:術者雙手握住肘關節,以雙手拇指和其他手指使肱骨下端和尺橈骨近端向對方向移動即可使其複位。伸肘位固定3周後進行功能鍛煉。
2.陳舊性肘關節脫位
複位前,應先拍X線片排除骨折、骨化性肌炎,明確脫位類型、程度、方向及骨質疏鬆等情況。行尺骨鷹嘴骨牽引,重量6~8kg,時間約1周。肘部、上臂行推拿按摩,並中藥熏洗,使粘連、攣縮得到鬆解。在臂從麻醉下,解除骨牽引,進行上臂、肘部按摩活動,慢慢行肘關節屈伸搖擺、內外旋轉活動,範圍由小到大,力量由輕到重,然後在助手上下分別牽引下,重複以上按摩舒筋手法,這樣互相交替,直到肘關節周圍的纖維粘連和瘢痕組織以及肱二、三頭肌得到充分鬆解,伸展延長,方可進行整複。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上臂和腕部分別由兩名助手握持,作緩慢強力對抗牽引,術者兩手拇指頂壓尺骨鷹嘴突,餘手指環握肱骨下端,肘關節稍過伸,當尺骨鷹嘴和橈骨頭牽引至肱骨滑車和外髁下時,緩緩屈曲肘關節,若能屈肘90°以上,即為複位成功。此時鷹嘴後突畸形消失,肘後三角關係正常,肘關節外形恢複。複位成功後,將肘關節在90°~135°範圍內反複屈伸3~5次,以便解除軟組織卡壓於關節間隙中,再按摩上臂、前臂肌肉,旋轉前臂及屈伸腕、掌、指關節,以理順筋骨,行氣活血。然後將肘關節屈曲90°位以上,用石膏托或繃帶固定2周,去除固定後,改用三角巾懸吊1周。
(二)切開複位外固定
對於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手法複位不成功者及骨化性肌炎明顯者,可采用切開複位及關節切除術,術後肘關節功能改善比較滿意。
手術一般取肘正中切口,分離出尺神經加以保護,將肱三頭肌肌腱作舌狀切開並翻向遠端,行骨膜下剝離鬆解肱骨下端,清除關節內瘢痕組織,進行複位。如不穩定可用克氏針將鷹嘴與肱骨髁固定,放置引流條,固定3周後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若脫位時間較長,關節軟骨已變性剝脫,已不能行切開複位術者。取肘後方切口,將肱骨遠端由內外上髁水平切除或保留兩上髁而將其間的滑車和外髁的內側部切除,呈魚尾狀,適當修整尺骨鷹嘴使其形狀與肱骨下端相對應並切除橈骨頭。徹底止血,將肘關節屈曲90°~100°位,於內外髁上緣交叉打入2枚克氏針,術後石膏托固定,2周後拔除克氏針,4周後進行功能鍛煉。
(三)藥物治療
早期多為瘀血阻絡,治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中期為氣血留滯,治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後期為肝腎不足,治以補益肝腎,壯骨強筋。外敷用活血散或消瘀散等,每隔1~3日換藥一次,腫脹消退後改用外洗藥方,至功能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