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上肢關節脫位(二)(2 / 3)

【提示】

肩鎖關節脫位應與鎖骨遠端骨折相鑒別,鎖骨遠端骨折往往患者局部腫脹疼痛較嚴重,有明顯的皮下瘀斑,畸形則不明顯,局部可聞及骨擦音,可觸到骨折端,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

肩鎖關節脫位X線檢查時,應作雙肩前後位X線片對照,病人雙手分別提約5kg重物進行攝片對比,若患側喙鎖間隙增寬在5mm以下,則為肩鎖關節半脫位,喙鎖韌帶隻是受到扭傷或牽拉傷;若增寬大於5mm則為肩鎖關節全脫位,此時喙鎖韌帶完全性斷裂。

治療期間,注意在患肢局部皮膚及遠端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尤其患者是嬰幼兒時,要向其監護人說明注意事項,以免發生皮膚壓迫壞死及神經血管受壓引起的嚴重後果。

第三節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屬於微動關節,由膨大的鎖骨內端與胸骨柄切跡的關節麵構成,之間有關節盤彌補關節的不協調,並吸收衝擊時鎖骨縱軸傳遞的應力,胸鎖關節的穩定主要靠關節囊、前後胸鎖韌帶和鎖骨間韌帶,較為穩定,脫位極少見。胸鎖關節脫位多見於青壯年,且男性多於女性。

【病因病理】

可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和持續勞損3種。以間接暴力為多,如車禍,劇烈運動等。按損傷時間,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脫位;按脫位程度,分半脫位和全脫位兩種,如外力僅造成胸鎖韌帶斷裂者,則為半脫位,若胸鎖韌帶與肋鎖韌帶同時斷裂,則為全脫位;按鎖骨內端脫出方向,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其中,前脫位較多見,後脫位則罕見,通常見於高能量撞擊或多發性創傷;按脫位的時間,可分為新鮮性脫位和陳舊性脫位。

(一)間接暴力

暴力作用於肩部,使肩部向後向下過度伸展,鎖骨近端以第1肋骨上緣為支點,通過杠杆作用,發生向前下方脫位;如外力使肩部下垂,則可造成鎖骨近端向後,可造成後脫位。後脫位嚴重者,可壓迫大血管,氣管和食管,引起呼吸急促,吞咽困難等並發症。

(二)直接暴力

暴力直接衝擊鎖骨近端,使其向後向下脫位,形成胸鎖關節後脫位。

(三)持續勞損

勞動和運動中經常性的鎖骨過度外展,使胸鎖韌帶受到慢性勞損而鬆弛,胸鎖關節逐漸形成慢性外傷性脫位。

【診斷要點】

有明顯的外傷或慢性勞損史,胸鎖關節腫脹、疼痛,或有瘀斑,胸鎖關節部位高突或凹陷,頭傾向患側,患側肩部下垂,上肢功能障礙。

(一)胸鎖關節前脫位

胸鎖關節全脫位者,鎖骨近端明顯隆起,肩關節運動障礙,患者常以健側手托患肩,以減輕因上肢重力引起的疼痛;半脫位時,鎖骨近端輕度隆起,腫脹不太明顯,局部有壓痛,被動使肩後伸時可引起胸鎖關節部疼痛。

(二)胸鎖關節後脫位

局部疼痛較前脫位嚴重。胸鎖關節空虛,嚴重者,鎖骨近端可壓迫氣管、食管、及血管。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吞咽困難,胸部緊迫感;頸靜脈充血,患側上肢血循環減少;甚至休克。

(三)X線平片檢查可協助診斷

患者仰臥,X線光管置於患者身旁,中心線呈水平位,穿過前胸,對準患側胸鎖關節間隙,膠片直立,放在健側頸肩旁與中心線垂直投照。這種投照方法,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胸鎖關節脫位的方向和程度。

斜位像比較兩側胸鎖關節的位置及關節間隙寬度,可做出全脫位或半脫位診斷,但不易確定鎖骨向前或向後脫位。

最有效的診斷方法是CT掃描檢查。

【治療】

(一)手法複位及固定

1.前脫位患者坐位,術者一手拉住患者傷側上臂上端,使肩關節高度後伸外旋及輕度外展,一手按壓脫出之鎖骨近端,即可複位。助手於胸鎖關節前側放置壓墊,並用前8字繃帶或石膏繃帶局部加壓固定,3~4周後去除固定進行患肢功能鍛煉。

2.後脫位患者坐位,雙手叉腰,術者一手推頂傷側胸壁側部,一手握住上臂上端向外後,兩手作持續對抗牽引,待鎖骨近端突然躍起,即複位。再用後8字繃帶或石膏繃帶固定,使患側肩胛骨及上臂向後伸,以維持關節整複狀態。4周左右去除固定進行患肢功能鍛煉。

(二)練功活動

固定期間,主動練習患手、腕及肘,去除固定後逐步主動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

(三)藥物治療

同肩鎖關節脫位。

【研究現狀】

胸鎖關節後脫位,若出現壓迫氣管、食管、血管及其他重要髒器,則切開複位,必要時用兩枚克氏針經胸鎖關節固定,針尾折彎要牢靠,以防克氏針移位遊走而導致氣管、食管、血管及縱隔損傷,同時手術時須有胸科醫師在場,以處理可能發生的縱隔組織如血管和氣道損傷。4~6周拔針。

陳舊性胸鎖關節脫位無功能障礙及疼痛不重者可不治療,若疼痛較重則可以用潑尼鬆龍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閉治療;若疼痛劇烈,嚴重影響功能者,則可采用鎖骨近端切除術。

【展望】

現在的文獻研究表明,胸鎖關節前脫位常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包括調整活動及消除疑慮。後脫位因靠近主要神經血管及氣管,必須治療,如複位成功後,通常比較穩定。複發性胸鎖關節不穩定極少見。

【提示】

1.胸鎖關節脫位須與鎖骨近端骨折相鑒別,其中鎖骨近端骨折腫脹及皮下瘀斑較重,畸形則不如脫位嚴重,可觸診到骨擦感(音),X線及CT檢查可明確診斷。

2.胸鎖關節後脫位嚴重者,可壓迫大血管,氣管和食管,引起呼吸急促,吞咽困難等並發症,須加以注意,必要時需要胸科醫生協助治療。

3.胸鎖關節的X線特殊位置投照方法

(1)Rockwood位:病人取仰臥位,球管向頭側傾斜40°~50°,中心線對準胸骨柄,球管-膠片距約150cm,小兒減到115cm。

(2)Hobbs位:病人坐於攝影床旁,屈頸和胸部於攝片床上方,放低胸部正對暗盒,屈頸使之平行於膠片,球管與之垂直,中心線對準胸骨柄投照。

(3)Heinig位:病人取仰臥位,中心線水平正切於胸鎖關節並平行於對側鎖骨,暗盒橫放於對側肩,中心對準胸骨柄。

(4)Katta位:病人取俯臥位,球管向頭側傾斜35°,作半軸位投照。

4.胸鎖關節後脫位如複位成功通常是穩定的,應盡量避免使用克氏針內固定物,因克氏針可能移位遊走而導致縱隔損傷,若需要使用時,需要處理好針尾,而且需要病人定期X線複查。

第四節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脫位(dislocationofelbowjoint)是肘部最常見的損傷,在全身各大關節脫位中占1/2左右,居第一位,多發生於青少年,兒童和老年人少見,多為間接暴力所致。按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兩種,後脫位最為常見,前脫位甚少見。

【病因病理】

肘關節由肱橈關節,肱尺關節和上尺橈關節所組成。這3個關節共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有一個共同的關節腔。肘關節從整體上來說,以肱尺部為主,與肱橈部,上尺橈部協調運動,使肘關節作屈伸動作。構成肘關節的肱骨下端呈內外寬厚、前後扁薄狀,其兩側的纖維層則增厚而形成橈側副韌帶和尺側副韌帶,關節囊的前後壁薄弱而鬆弛。由於尺骨冠狀突較鷹嘴突低,所以對抗尺骨向後移位的能力較對抗前移位的能力差,常易導致肘關節向後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