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上肢關節脫位(一)(1 / 3)

第一節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在全身關節脫位發生率中占第二位,好發於20~50歲的男性,女性則少見。肩關節由肩胛骨的關節盂與肱骨頭構成球凹關節,關節盂小而淺,肱骨頭大,呈半球形,麵積約為關節盂的3~4倍,加之關節囊及韌帶薄弱鬆弛,不穩定的結構和活動度大,使它易於脫位。肩關節前上方有喙突,後上方有肩峰,兩者之間有喙肩韌帶,關節囊上部有喙肱韌帶和岡上肌腱,後麵有岡下肌和小圓肌腱,前麵有肩胛下肌,下部卻缺少韌帶肌腱的加強和支持,故易發生前下方脫位,後脫位則罕見。

【病因病理】

肩關節脫位的病因有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兩種。其中前脫位多由間接暴力引起,特別見於外展後伸的上臂,在肘部受到自後向前的暴力撞擊。運動傷可見於高舉超伸投籃,外旋外展上臂扣球,體操、遊泳等;日常生活動作則多見於掀被、提重物等。癲GFDA1發作也是常見的損傷原因。

一、病因

(一)直接暴力

比較少見,多因跌倒、車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衝擊力等外力直接作用於肩關節後方,而使肱骨頭向前脫位。此外,當肱骨頭過度內旋,肩關節前方受到衝擊時,亦可造成肱骨頭向後衝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

(二)間接暴力

肩關節脫位多由傳達暴力或杠杆作用力引起,臨床最多見。

1.傳達暴力患者側向跌倒,手掌向下撐地,軀幹傾斜,上肢外展外旋位,暴力由掌麵沿肱骨縱軸向上傳達到肱骨頭,使肱骨頭衝破薄弱的關節囊前壁,向前滑出,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2.杠杆作用力當上肢處於過度高舉、外旋、外展位時向下跌倒,或習慣脫位者外旋外展位高舉上肢(如投籃、投彈),肱骨頸衝擊肩峰,以肩峰為杠杆支點,使肱骨頭向前下部滑脫,而引起喙突下脫位或盂下脫位。

二、病理

根據脫位後肱骨頭的位置可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前脫位還分為喙突下、盂下、鎖骨下及胸腔內脫位(極罕見)4種。前脫位較常見,常合並肱骨大結節、肩胛盂撕脫骨折,或肱骨外科頸骨折。後脫位極少見,肱骨頭位於肩盂後、肩峰下或肩胛岡下。可伴有關節盂後緣骨折。

另根據脫位的時間與複發次數,又可分為新鮮、陳舊和習慣性3種:

【診斷要點】

患者大多有明顯的外傷史,或習慣性脫位者受外力作用,肩部疼痛、腫脹、前脫位則肩關節彈性固定於肩外展20°~30°位置,功能障礙。

肩關節前脫位患者頭部常傾向傷側,常用健手扶托患肢前臂。患肩失去圓形膨隆外形,肩峰突起,肩峰下關節腔空虛,形成典型的方肩畸形,搭肩試驗(又稱Dugas征)陽性(患側肘關節屈曲,肘貼及胸壁,患側的手不能搭在健側肩部;若以患側手掌觸摸健側肩部,則患肘不能貼近胸壁),直尺試驗(又稱Hamilton征)陽性(以直尺置於上臂外側,正常時,隻能貼近大結節,而脫位者則可貼近肩峰,即為陽性)。此外,肩峰、喙突、大結節三者形成一近似等腰三角形,若有前脫位,則大結節內移,三角關係改變。

肩關節後脫位的症狀不如前脫位明顯,其重要的臨床表現為喙突明顯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

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肱骨頭移位的方向與位置,確定脫位的類型,並可判斷有無並發骨折。肩關節後脫位應加攝穿胸位X線片可協助診斷。

尚有極少見之產傷骨折,常是肱骨上端之骺板仍留在關節內,幹骺端脫出在X線平片上,貌似脫位,實為骨折,需要仔細觀察,以免漏誤診。

此外要注意患肢有無合並關節盂、肱骨大結節、肱骨外科頸等骨折,以及神經(如腋神經)、血管損傷的表現。

肱骨外科頸骨折與肩關節脫位的鑒別要點:

【治療】

(一)複位

1.肩關節前脫位

(1)手法複位:複位方法較多,原則就是將肱骨頭沿原移位的方向返回,即由前內方移向外方,使肱骨頭通過關節囊外口複位。新鮮脫位,一般不必麻醉,若疼痛與肌痙攣較重,則需要局部麻醉給予止痛藥物,配合按摩,以解除肌肉緊張,再行複位。

往往由一人便可完成,因此是臨床常用的方法之一。患者仰臥,用棉花或軟布墊於患側腋下,保護腋下血管、神經等軟組織,術者立於患側,脫鞋,用足(右側脫位用右足,左側脫位用左足)抵於腋窩內,兩手握病人腕部沿傷肢縱軸方向徐徐牽引,逐漸外旋、內收患肢,利用足跟為支點的杠杆作用,將肱骨頭離開喙突或鎖骨下部,外移到肩胛盂前外方,經關節囊破口擠入關節盂內,當有回納感覺時,複位即告完成。若用此法複位失敗,可能係肱二頭肌長頭腱阻礙,可將患肢進行內、外旋轉,使肱骨頭繞過肱二頭肌長頭腱,然後再按上法進行複位。

2)牽引推拿法:也是臨床常用的方法之一,一助手用一寬布帶繞過患側胸背向健側牽拉,另一助手用寬布帶通過腋下套住病人上臂向上向外持續牽拉,術者雙手握住患肢腕部向外旋轉,並向內下牽引內收患肢,肱骨頭往往可自行複位。

3)拔伸托入法:患者坐位,術者立於患側,以兩手拇指壓其肩峰,其餘四指插入腋窩(亦可左側脫位,術者右手握拳穿過腋下部,用手腕提托肱骨頭;右側脫位,術者用左手腕提托)。第1助手站於患者健側肩後,兩手斜形環抱固定患者,第2助手一手握患側肘部,一手握腕上部,外展外旋患肢,由輕而重地向前外下方作拔伸牽引。與此同時,術者插入腋窩的手將肱骨頭向外上方鉤托,第二助手拔伸的同時逐漸將患肢內收、內旋,直至肱骨頭有回納感覺,複位即告完成。

4)膝頂推拉法:(以左側脫位為例)讓患者坐在凳上,將患肢外展80°~90°,並以攔腰狀繞過術者身後,術者以左手握其腕,緊貼於左胯上,右手掌擒住患者左肩峰,右膝屈曲小於90°膝部頂於患者腋窩,右膝頂,右手推,左手拉,並同時左轉身,徐徐用力,然後右膝抵住肱骨頭部向上用力一頂,即可複位。

5)四步法:又稱Kocher法,原理是借助杠杆作用,將脫位之肱骨頭回旋至關節盂內,第1步:屈肘,沿上臂軸向下外方牽引;第2步:外旋上臂約80°;第3步:內收、使肘部接近軀體中線;第4步:內旋、托住肘部,向外上方推,可聞一悶響聲,即告複位,複位後,傷側手即可觸到對側肩。此法應用不當易引起肱骨上端骨折,因此年老病人及陳舊脫位者不宜采用。

6)椅背整複法:讓患者側坐在靠背椅上,患肢放於椅背外,椅背頂靠腋下,用棉花或軟布墊於腋部,保護腋下血管、神經等軟組織,然後一人扶住患者和椅背,術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拔伸牽引,再慢慢內收下垂患肢,然後內旋屈肘,即可複位,然後用繃帶固定。

7)梯凳複位法:民間常用方法,原理同椅背整複法,即將患肢放於適當高度木梯台階外,其他操作同椅背整複法。

複位後,方肩畸形消失,肩部外形豐滿圓隆,搭肩試驗陰性,肩被動活動正常,患側腋窩下、喙突下、鎖骨下已摸不到脫出的肱骨頭。

(2)固定方法:一般用胸壁繃帶固定法,將患側上臂保持在內收內旋位,用繃帶包紮固定於胸壁,肘關節屈曲60°~90°,前臂用頸腕帶或三角巾懸托於胸前,用紗布棉墊放於腋下和肘內側,防止胸壁與上臂內側皮膚長期接觸發生糜爛。固定時間約2~3周。妥善的固定,可使受傷的軟組織得以修複,以防日後形成習慣性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