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肩袖損傷:肩袖是維持盂肱關節穩定的重要組織,老年患者的肩關節脫位易合並肩袖撕裂,若治療失當則發展肩關節不穩定。青年患者急性外傷後則易發生肩袖間隙分裂,導致肩關節不穩。
3.麻痹性因素臂叢神經及腋神經損傷可使肩部肌肉麻痹而發生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及盂肱關節半脫位;小兒腦癱後遺症所致肩胛帶肌肉麻痹者,往往使肩關節發生半脫位。
4.特發性肩鬆弛症這是一種無明顯解剖形態異常的肩關節多向性不穩定。
5.精神因素Rowe在1973年指出精神因素可致隨意性肩關節脫位及半脫位。
(二)生物力學研究
過去認為肩關節不穩定是肱骨頭和肩盂關節麵弧度吻合不良所造成,但是目前認為肱骨頭和肩盂關節的適合度對關節穩定的重要性較小。而且以往放射影像學對肱骨頭的研究是測量肱骨軟骨下骨的幾何中心而非肱骨頭軟骨表麵的中心,是對骨性而不是關節軟骨的幾何形態進行關節適應度檢查,最新研究卻發現肩盂周邊軟骨較厚,肩盂軟骨下骨麵雖較肱骨頭扁平,但加上關節周邊軟骨後即可與肱骨頭更加匹配。日漸普及的MRI檢查可描述關節軟骨情況,進而可更準確地描述肱骨頭與肩盂的相合性及肩關節的力學機製。
肩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肩袖肌群的動態活動及關節麵與盂唇之間的凹麵加壓機製來增強。肩袖肌群使肱骨頭處於肩盂的正中位置時,能同時動力性地加強肩關節囊,這對保持肩關節穩定性起重要作用。當肩關節發生過度移位或旋轉時,肩袖肌群和肱二頭肌可發揮其調節作用,防止過度移位和旋轉,從而防止損傷。
一項在屍體模型上進行的肩關節生物力學研究發現,如將前關節囊縫縮過緊,可導致肱骨頭的活動範圍向肩關節後部移位,使肱骨頭與肩盂之間的接觸麵積減少,可引起軟骨麵特別是肩盂後半部分軟骨麵的退變。另一項生物力學研究,對模擬的Bankart損傷行關節囊移位緊縮術後的比較評價,發現關節囊向內側移位緊縮5mm與向上移位緊縮5mm有同等的限製肱骨頭向前移位的功效。
另一項最近的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單純的Bankart損害不足以導致肩關節脫位,肩關節不穩定的出現一定伴有一些關節囊的損傷或盂肱韌帶複合體的拉長。
(三)分類
1.按不穩定的病因及病理分類可分為上述五大類。
2.按脫位程度分類可分為完全脫位及半脫位兩種。
3.按脫位與外傷的關係分類可分成創傷性與非創傷性兩類。非創傷性又分為隨意性與非隨意性二類,前一類患者往往存有讓肩關節脫位的心理病態;後一類則常是多向的不穩定。
4.按肱骨頭脫位方向有前、後、上、下、內、外等方向及軸向旋轉的不穩定。廣泛的肩袖撕裂、廣泛性肌肉麻痹、埃-當(Ehlers Danlos)綜合征及特發性肩關節鬆弛症等均可出現前、後、上、下、內、外等多向性不穩定。
5.其他分類常用的分類還有DePalma(1973),Rockwood(1975)及福田(1984)等方法。
(四)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
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應根據病史、發病年齡、臨床症狀、體征(包括詳細的物理學檢查)、X線檢查與測量、關節造影、CT斷層掃描、B超檢查、肌電圖檢查以及關節鏡檢查等方法作出診斷,確定不穩定的類型、性質及程度。
1.病史埃-當(Ehlers Danlos)綜合征有家族史;先天性或發育性肩關節不穩定往往年幼時即出現症狀;Bankart病及複發性肩關節脫位多有急性外傷史。
2.症狀一般為肩部鈍痛,運動時加重或肩部失穩、彈響、甚至脫位,複發性前脫位在外旋、外展、後伸位易發生脫位。但是也有許多病人僅有活動時肩痛症狀,而沒有不穩定感覺。
3.體查應詳細記錄肩關節活動時旋轉袖和三角肌疼痛時的位置,以及關節主、被動活動幅度,肌肉有無萎縮,韌帶鬆弛度,對肥胖及肌肉發達的患者,在麻醉下檢查,有利於診斷。
關節穩定性的檢查:前後方向推肱骨頭,檢查有否過度鬆弛現象。特發性肩鬆弛症及肩袖間隙撕裂在內旋位或外旋位時向下牽引上臂,肱骨頭明顯下移,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出現明顯凹陷,這是下方失穩表現。肩前方及下方不穩定常見,後方不穩定則少見,此時肱骨頭易被推向後方。
4.X線檢查肱骨略內旋時的肩關節前後位X線投照,可顯示肱骨頭外後上方的缺損(HillSachs畸形),有助於複發性肩脫位的診斷;若向下牽引患臂,肱骨頭明顯下移,則說明肩關節下方不穩定;上臂上舉位的肩關節前後位X線投照,可顯示盂肱關節的滑脫現象,有助於盂肱關節不穩定的診斷。
5.造影通過關節內造影可以了解關節囊容量、膨脹度及鬆弛程度。如造影劑經肩袖溢入肩峰下滑囊則為肩袖破裂的特征性表現。
6.CT斷層攝片可顯示肱骨頭的前傾角、肩盂傾斜角和肱骨頭外後上方的缺損(HillSachs畸形),關節造影CT,則有助於了解關節囊容積、鬆弛度、盂唇損傷及肩袖破裂等。
7.MRI檢查對診斷盂肱下韌帶撕裂、關節前和下盂唇損傷敏感度和特異性高。
8.關節鏡檢查通過關節鏡可直接觀察到關節內不穩定的病理因素。
9.其他B超對肩袖破裂的診斷有參考價值,肌電圖、肩關節運動分析法則對麻痹性肩關節不穩定的診斷有幫助。
(五)治療
對肩關節不穩定,尤其初次肩關節前脫位,首先采用非手術治療。確切的閉合複位、足夠時間的製動,醫生指導下的合理功能鍛煉,尤其加強鍛煉穩定肩關節的肌肉,並強調避免做一些易引起肩關節脫位的危險活動和動作。頻繁脫位,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者,則手術治療。
治療前脫位有一下公認手術方法:①修複縫合關節囊(Bankart手術):將撕脫的前關節囊(特別是內側)重新縫合固定於肩盂前緣,重建關節囊前部的支壁緩衝機製;②重疊緊縮關節囊及肩胛下肌(PuttiPlatt手術):較Bankart手術簡單,將前關節囊短縮,使之在肩外旋時緊張,而控製肱骨頭脫位;③骨擋手術:在肩盂前方植骨塊,阻擋肱骨頭前脫,同時關節囊也固定在骨擋上;④加強及平衡肌力;⑤糾正發育性肩盂及肱骨頭畸形。
治療後脫位手術方法則有:①修複縫合後方軟組織;②骨擋手術:在肩盂後方或肩胛頸後部植骨塊,阻擋肱骨頭後脫;③Neer改良的McLaughlin手術:即將肩胛下肌腱連同小結節移位填充在肱骨頭前內側缺損較大處。
【展望】
關節鏡和關節鏡技術由於其特有的微創優勢,不斷運用到臨床上肩關節不穩定的診療,最早的關節鏡技術是騎縫釘關節囊縫合手術,因複發率高,騎縫釘鬆脫或移行甚至穿透關節麵等並發症多,而被淘汰。經肩盂縫合修複Bankart損傷則也有不同的成功率和再脫位率,本手術有可能損傷肩胛下方的神經。運用可吸收釘固定前下方盂唇損傷亦有一定的療效。最近,錨釘縫合技術和關節囊熱療緊縮技術則受到臨床重視。
但由於肩關節鏡技術開展較晚,研究仍缺乏長期隨訪資料,仍有許多爭議,需要進一步透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