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上肢關節脫位(一)(2 / 3)

(3)手術治療:下列情況則需要切開複位:①合並血管、神經損傷症狀;②合並肱二頭肌腱向後滑脫妨礙手法複位;③合並肱骨外科頸骨折,經手法複位不成功者;④合並肩胛盂大塊撕脫骨折者;⑤合並大結節撕脫骨折,骨折塊嵌入肱骨頭與關節盂間,影響複位者。

2.陳舊性肩關節前脫位

(1)手法複位:手法複位陳舊性肩關節脫位,操作較困難,處理不當可能造成臂叢神經損傷、肱骨外科頸骨折等嚴重並發症,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凡脫位在4周左右,年輕力壯,無明顯骨質疏鬆關節似有一定活動範圍,無並發骨折及血管神經損傷,X線顯示關節內外未骨化者),複位操作需輕柔穩健。手法複位前,先在肩外展位作尺骨鷹嘴牽引1~2周,兒童可作皮膚牽引,結合推拿按摩及舒筋活絡中藥熏洗。若脫位時間短,關節活動受限較輕,可以縮短牽引或不作持續牽引。待將肱骨頭牽到關節盂附近,然後在麻醉下,術者一手握肘一手握腕,持續牽引,作肩關節各方向的被動活動,用力適當,手法宜輕,範圍逐漸增大,以鬆解關節與周圍的粘連,使關節周圍攣縮的肌肉鬆弛。這一過程有時需1~2小時,須耐心細致,有些脫位經手法即可複位,有些則需要借助木棍作為杠杆,然後可采用下述手法整複:

1)臥位杠杆整複法:患者全麻,第1助手用寬布帶繞過患者患側胸廓向健側徐徐牽引;第2助手一手扶住豎立於患者患側腋下的木棍(用棉花或軟布墊於患者腋下,保護腋下血管、神經等軟組織),另一手固定健側肩部;第3助手牽引患肢,外展到120°左右;術者雙手握住肱骨頭,3個助手同時用力,第3助手在牽引下徐徐內收患臂,利用木棍為杠杆支點,迫使肱骨頭複位。

2)立位杠杆整複法:臂叢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操作,患者取坐位,一根圓木棍(硬木製成,長約1m,直徑3~4cm)置於患者腋下,用棉花或軟布墊於患者腋下,保護腋下血管、神經等軟組織,第1、第2助手分別站在患者前、後側,用肘部同時用力將棍向上抬高,使患肩處於抬肩位為度,術者站在患肢前外側,雙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中部及下部,使肩部外展45°,向下用力拔伸,同時逐漸搖轉,肱骨頭鬆動後,在牽引下徐徐外旋內收患臂,利用木棍為杠杆支點,迫使肱骨頭複位。

複位後,用胸壁繃帶固定法,將患側上臂於內收內旋位固定在胸壁上。

(2)手術治療:

1)切開複位:對不宜手法複位或手法複位不成功的陳舊性肩關節前脫位,通常采用切開複位,取肩前內側切口,切除所有粘連的瘢痕組織,必要時可切斷小結節上附著的部分肌肉,顯露關節盂及肱骨頭,然後將肩關節複位,用骨圓針固定。術後處理與手法複位後相同。

2)肩關節融合術:切開複位時如發現關節軟骨麵已嚴重破壞,需同時作肩關節融合術。常見的方法有:

鋼板螺絲釘融合術:先將肱骨頭,關節盂軟骨麵鑿除,再將肩峰下麵鑿成粗糙麵,使肱骨頭與肩胛盂、肩峰密切接觸,並保持肩關節功能位,將四孔鋼板彎成適當角度置於肩峰與肱骨頭的外側,用兩枚螺絲釘固定在肩峰與肱骨頭頂部,另外兩枚固定在肱骨頭和關節盂上保持功能位。將鑿下骨塊填塞在肩峰,肱骨頭與關節盂之間。

蛙嘴式融合術:遊離肩峰並將其根部造成不全骨折,使其向下傾斜,劈開肱骨頭呈蛙嘴式張開,外瓣占肱骨頭2/5,內瓣占3/5,將遊離的肩峰插入張口的肱骨頭骨瓣內並用鋼絲固定或關節夾固定。

術後用肩人字石膏外展固定,直到骨性愈合,肩關節融合的同時,將肩鎖關節切除,可加大關節活動範圍。

3)肱骨頭切除及肩關節置換:對年齡已高,不參加體力勞動,或畸形嚴重妨礙功能及壓迫神經血管者,可考慮肱骨頭切除,青壯年病人亦可考慮肩關節置換。

3.習慣性脫位

急性複位及固定方法同上,治療時應區分創傷性(包括反複多次較小的運動或勞動創傷)與非創傷性脫位。非創傷性脫位及發病時間不長、發病不頻繁者,應行肩部肌肉鍛煉,包括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肩袖肌群(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斜方、前鋸、背闊、胸大肌等。若保守治療無效,頻繁脫位,影響工作及生活則需要手術,詳見研究現狀內容。

4.肩關節後脫位

(1)手法複位:牽引推拿法:患者取坐位,助手站患者身後,一手壓住肩胛骨,一手用拇指向下推壓肱骨頭,術者兩手握住傷肢腕部,沿肱骨縱軸稍前屈持續牽引同時,外旋上臂,即可複位。

(2)固定方法:複位後,用肩人字形石膏固定上臂於外展40°、後伸40°及適當外旋位。

5.陳舊性肩關節後脫位陳舊性肩關節後脫位需手術治療,自肩峰緣切至其止點部,將岡上,岡下肌及小圓肌的聯合腱從其止點切斷,切開關節囊顯露肱骨頭,牽引患側上臂,同時向前旋轉,肱骨頭即可回納。術後固定同新鮮脫位,後脫位預後較前脫位為佳。

(二)練功活動

固定期間應加強腕和指的活動,2周後去除固定上臂的繃帶,維持前臂懸吊於胸前,開始練習肩關節伸屈活動,再1周去除前臂懸吊,練習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如左右開弓、手指爬牆、手拉滑車等,可配合按摩推拿、理療、針灸等治療,防止肩關節軟組織攣縮與粘連,按摩推拿動作宜輕柔禁暴力,否則易引起骨化性肌炎發生。

(三)藥物治療

三期辨證治療,早期,患肩腫脹疼痛明顯,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內服血府逐瘀湯、活血止痛湯、舒筋活血湯等;外敷雙柏散、活血散或消腫止痛膏等。中期,患肩腫痛減輕,宜舒筋活血、強筋壯骨,內服補腎壯筋湯等;外敷舒筋活絡膏。後期,正氣受損,可內服八珍湯、左歸丸、補中益氣湯等;選用骨科外洗一方、上肢損傷洗方煎湯熏洗。習慣性脫位應內服補肝腎、壯筋骨藥物,如腎氣丸、補腎壯筋湯、虎潛丸等。

【曆史沿革】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胛骨出、骨骱失或肩骨脫臼。《靈樞·經脈》稱肩關節為肩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其處名肩解,即肩與骨合縫處也。

【研究現狀】

複發性肩關節脫位及肩關節半脫位均歸屬於肩關節不穩定範疇,其中複發性肩關節前脫位最常見,近年來,對肩關節不穩定的研究從病因、解剖、生物力學等各方麵均有了更多的發現,從而提高了診治水平。

(一)病因

1.先天性或發育性解剖結構缺陷

(1)骨骼因素:①肩盂發育不良:包括肩盂臼麵曲率過深與肱骨頭球麵曲率不相適應;肩盂後下緣發育不良所致縱徑過小;肩盂前後徑過窄所致橫徑過小;盂肱關節後張角過大使肩盂過度後傾。②肱骨頭發育不良:包括肱骨頭後上方缺損(即HillSachs病);肱骨頭前傾角過大等。

(2)軟組織因素:中胚葉發育缺陷所致全身性關節囊及韌帶鬆弛症(EhlersDanlossyndrome)易發生肩關節不穩定。

2.外傷因素

(1)盂唇及關節囊損傷:外傷性肩脫位造成盂唇撕脫,關節囊撕裂,(即盂唇-關節囊複合體的損傷,Bankart病),盂唇-關節囊複合體撕脫後很難愈合,尤其首次脫位整複後,不作必要固定,將使撕脫的韌帶、關節囊及盂唇失去修複的機會。

盂肱中、下韌帶撕裂,及肱骨頭後上方缺損(即Hill Sachs病),也是導致複發性肩關節脫位和半脫位的常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