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僵硬:關節內、外的血腫機化後,形成關節內滑膜反折等處粘連,以及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組織的攣縮,而發生關節僵硬。

(2)骨化性肌炎:脫位時損傷了關節附近的骨膜並與周圍血腫相溝通,隨著血腫機化和骨樣組織形成,可引起骨化性肌炎。好發於肘、膝、肩等處。

(3)骨的缺血性壞死:因暴力致關節囊和關節內、外的韌帶損傷,並且使這些組織內的血管遭到損傷,致骨的血液循環受到破壞,發生骨缺血性壞死。其好發部位有股骨頭、腕舟骨、月骨、距骨等。

(4)創傷性關節炎:由於關節軟骨麵被損傷,造成關節麵不平整,或整複操作不當,關節之間關係未完全複原,日久導致部分關節麵磨損,活動時引起疼痛。後期可發生關節退行性變和骨端邊緣骨質增生。尤以膝關節多見。

【治療】

脫位治療目的,是恢複受損關節的正常解剖關係及功能。應根據脫位的不同原因、類型決定治療方案。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麻醉的應用:麻醉可使痙攣的肌肉鬆弛,便於整複成功,減輕患者痛苦。根據脫位關節的位置可選擇全身麻醉、臂叢神經阻滯、硬膜外麻醉等。對於肌肉不緊張的新鮮脫位,不用麻醉亦可複位成功;或僅選用止痛劑、鎮痛劑,即可進行複位。

(2)整複方法:根據脫位的方向和骨端所處的位置,選用適當手法。手法操作時,術者與助手應熟悉病變,了解手法操作步驟,密切配合,動作宜緩慢、輕柔、持續,避免粗暴、反複的手法複位。進行脫位手法整複的原理為:

1)欲合先離:通過術者與助手對抗牽引或持續骨牽引使之離而複合。牽引手法是其他整複手法的基礎。

2)原路返回:根據造成關節脫位的損傷機製,使脫出的骨端沿發病原路,通過關節囊破裂口送回正常位置。如肘關節後脫位,先使關節伸直牽引,冠狀突離開鷹嘴窩越過滑車,屈曲肘關節即可複位。

3)杠杆作用:通過拔伸、屈伸、提按、端擠等手法,利用杠杆原理,將脫位的骨端輕巧地回納,並恢複關節麵的正常關係。

4)鬆弛肌肉:應用阻滯麻醉或肌肉鬆弛劑,使患肢肌肉鬆弛,骨端易於還納。

如果經臨床和X線檢查,認為關節內有障礙,複位有困難,應考慮手術複位。如無手術禁忌證,早期手術應比晚期容易,效果也好。切開複位的適應證有:多次手法複位失敗者;須行血管、神經探查者;有骨折片嵌入關節腔內無法解脫者;合並肌腱、韌帶斷裂,複位後可能產生關節不穩定者;開放性脫位需要手術清創者,可在清創同時切開複位。

(3)固定:固定是脫位整複後鞏固療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將肢體固定在功能位,或關節穩定的位置上,可減少出血,使損傷組織迅速修複,並可預防脫位複發和骨化性肌炎。脫位固定的器材有牽引帶、膠布、繃帶、托板、三角巾、石膏等。一般脫位應固定2~3周,不宜過長,否則易發生組織粘連、關節僵硬,影響療效。

(4)藥物治療:

1)初期:傷後1~2周內,應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行氣止痛,內服可選用活血止痛湯、肢傷一方、雲南白藥等,外用藥則可選用活血散、消腫止痛膏等。

2)中期:傷後2~3周,應以和營生新、接骨續筋為主。內服可選用壯筋養血湯、肢傷二方等,外用藥可選用接骨續筋藥膏、舒筋活絡藥膏等。

3)後期:受傷3周以後,應補養氣血、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內服可選用補腎壯筋湯、肢傷三方等,外治可選用五加皮湯、海桐皮湯熏洗。

(5)練功活動:練功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損傷組織的修複,預防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及關節僵硬等並發症的發生。練功活動範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但又要防止活動過猛,尤其要避免粗暴的被動活動。

2.陳舊性脫位的治療關節脫位未能在傷後2~3周內複位,稱之為陳舊性脫位。脫位日久,由於關節囊內、外血腫機化,瘢痕組織充填在關節腔內,關節周圍軟組織已粘連、攣縮,從而造成整複的困難。

(1)手法閉合複位:傷後1~3個月以內,屬單純性陳舊性脫位,關節尚有一定活動範圍,當用手牽拉時,脫位的骨端能隨之移動者可采用手法複位。手法複位應在充分麻醉下施行,用力要穩,力量要持續,切忌粗暴。

(2)手術複位:傷期較長,關節在脫位時損傷較重,以致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形成廣泛粘連,而且由於關節長期處在畸形位置,周圍肌肉發生攣縮,這種陳舊性脫位是手術複位的適應證。

(3)骨牽引:在一些髖關節陳舊性後脫位的病例,應用10~14天骨牽引,使股骨頭拉到髖臼的水平,有助於手法或手術複位成功。

(4)其他治療方法:某些陳舊性脫位,由於患者年齡太大,關節軟骨麵已明顯破壞及殘缺,關節複位後功能不理想,可選擇其他手術措施,如關節融合術、關節成形術、截骨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