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先天性脫位:因胚胎發育異常,導致先天性骨關節發育不良而發生脫位者。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先天性髕骨脫位及先天性膝關節脫位。

2.按脫位的方向分類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及中心性脫位。如肩關節脫位時按脫位後肱骨頭所在的位置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髖關節脫位時,按股骨頭所在位置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及中心性脫位。四肢及顳頜關節脫位以遠端骨端移位方向為準,脊柱脫位則以上段椎體移位方向而定。

3.按脫位的時間分類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性脫位。一般來說,脫位在2~3周以內者為新鮮脫位,發生在2~3周以上者,稱為陳舊性脫位。

4.按脫位程度分類

(1)完全脫位:組成關節的各骨端關節麵完全脫出,互不接觸。

(2)不完全脫位:又稱半脫位,即組成關節的各骨端關節部分脫出,部分仍互相接觸。

(3)單純性脫位:係指無並發症的脫位。

(4)複雜性脫位:脫位合並骨折,或血管、神經、內髒損傷者。

5.按脫位是否有創口與外界相通分類分為開放性脫位和閉合性脫位。

【診查要點】關節脫位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症狀、體征及X線攝片。

1.一般症狀

(1)疼痛和壓痛:關節局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單純關節脫位的壓痛一般較廣泛,不像骨折的壓痛點明顯。

(2)腫脹:單純性關節脫位,腫脹多不嚴重,且較局限。合並骨折時,多有嚴重腫脹,伴有皮下瘀斑,甚至出現張力性水泡。

(3)功能障礙:任何已脫位的關節,都將完全喪失或大部喪失其運動功能,包括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有時可影響到協同關節的運動,如踝關節脫位後,會影響距下關節的運動。

2.特有體征

(1)關節畸形:關節脫位後,骨端脫離了正常位置,關節骨性標誌的正常關係發生改變,破壞了肢體原有軸線,與健側對比不對稱,因而發生畸形。如肩關節前脫位呈方肩畸形;肘關節後脫位呈靴樣畸形;髖關節後脫位時,下肢呈屈曲、內收、內旋和短縮畸形等。

(2)關節盂空虛:構成關節的一側骨端部分,完全脫離了關節盂,造成關節盂空虛,表淺關節比較容易觸摸辨別。如肩關節脫位後,肱骨頭完全離開關節盂,肩峰下出現凹陷,觸摸時有空虛感。

(3)彈性固定:脫位後,骨端位置改變,關節周圍未撕裂的肌肉痙攣、收縮,可將脫位後的骨端保持在特殊位置上,若對脫位關節作被動運動時,雖然有一定活動度,但存在彈性阻力,當去除外力後,脫位的骨端又回複到原來的特殊位置。

(4)脫出骨端:關節脫位後往往可以觸摸到脫位的骨端,如肩關節前脫位,在喙突或鎖骨下可捫及肱骨頭;髖關節後脫位,在臀部可觸到股骨頭。

3.X線檢查對於關節脫位,X線檢查是必要的,無論在複位前或複位後都如此。其主要目的有:判斷脫位的程度和方向;判斷有無合並骨折;判斷有無其他病理改變;檢查關節複位和骨折複位是否完全。X線檢查有指導手法複位的作用,如在術前未攝X線片,不了解脫位的程度、性質以及有無合並骨折或其他病理改變,則有可能發生複位手法上的錯誤,如合並的骨折複位不全或產生病理骨折等。若在術後未攝X線片,則可能對關節是否已經複位發生判斷上的錯誤,甚至有骨折片嵌在關節內而未被發現。

【脫位的並發症】

組成關節的骨端移位可引起的其他組織損傷,有早期並發症和晚期並發症兩種。

1.早期並發症

(1)骨折:脫位並發骨折可由以下因素引起:骨端的相互撞擊,如髖關節後脫位並發髖臼後上緣骨折;肌肉強力收縮產生的撕裂性骨折,如肩關節脫位並發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大多數骨折塊不大,脫位整複成功後,骨折亦可隨之複位。

(2)神經損傷:多因暴力引起,係由脫位的骨端牽拉或壓迫神經幹而造成。如肩關節脫位時腋神經損傷;髖關節後脫位時,坐骨神經被股骨頭壓迫或牽拉等。脫位並發神經幹損傷多為挫傷,極少數造成神經斷裂。通常觀察3個月左右,如神經功能無恢複跡象,應施行神經探查術。

(3)血管損傷:係由脫位的骨端壓迫、牽拉關節周圍的重要血管引起。多為血管挫傷,亦可發生血管撕裂傷。如肩關節前脫位合並腋動脈損傷;肘關節後脫位,肱動脈受壓的損傷;膝關節脫位,動脈遭到擠壓而致的血運受阻等。這類血管損傷,多能隨著關節的複位而逐漸恢複。複位成功後,肢體血運仍無改善,或發生大血管破裂者,應作急症處理,施行手術修補、端端吻合或結紮血管。

(4)感染:多見於開放性關節脫位未及時清創或清創不徹底所致。在清創以前,應做創口細菌培養和抗生素敏感試驗。為了保護關節軟骨,要嚴密縫合關節囊,關節腔內不放引流。

2.晚期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