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現狀】
有人對100例骨盆骨折並發症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合並巨大腹膜後血腫伴休克者占34%,合並下尿路損傷者占64%,合並女性生殖器官損傷者8%,合並直腸損傷者6%,合並神經損傷者4%。作者認為髂內動脈結紮是搶救出血性休克的有效措施之一;結紮後仍有出血者,結合填塞止血仍可奏效;腹膜後血腫可采用非手術治療,開腹探查僅在有嚴格指征下進行;尿道斷裂病人以一期做膀胱造瘺。二期行尿道成形術為宜;直腸損傷在腹膜反折以上者,可經腹直腸修補,損傷近端結腸造瘺;在腹膜反折以下者,可行會陰傷口清創,直腸周圍間隙引流,近端結腸造瘺。
Latenser認為對有骨性不穩定的骨盆骨折用早期固定來改善療效。早期固定骨盆骨折可減少住院時間、製動時間、並發症和輸血量,而且存活率較高。
關於骨盆後環損傷後果:Watson-Jones指出,兒童骨盆骨折,畸形愈合至成人後很少會影響分娩。作者僅遇到2例因骨盆骨折畸形愈合而影響分娩。Wates指出,少年女性骨盆骨折可能影響分娩。Sperr與Peltier報道1例並複習文獻中51例骨盆骨折對懷孕之影響時指出,骨盆骨折後懷孕者,約有1/2可正常分娩,有1/3(36.5%)需剖腹產。多由骨盆前後環聯合損傷所致。揭示出對於骨盆骨折進行良好複位的重要性。
胥少汀對唐山地震骨盆後環損傷病人的檢查,指出因複位不當而遺留的功能障礙主要有三:即疼痛跛行,傷側下肢短縮及骨盆扭轉變形。疼痛可以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逐漸減輕;下肢短縮在脫位或骨折移位嚴重可達3cm以上,並繼發骨盆傾斜及下肢側突;骨盆變形嚴重者可影響勞動,在育齡婦女可影響分娩。後兩種障礙不易糾正。患者多數腿短及骨盆變形不嚴重,對功能影響可能不大,但明顯的腿短及骨盆變形其功能障礙是存在的。
Tile等報道218例骨盆骨折,隨診2~18年,平均5.6年的結果,腿短超過2.5cm者9例,占4%;不連接8例,占3.5%;疼痛88例,占40%。其中前環9例,占4%;後環79例,占36%,以骶髂關節脫位為多,占60%。因此對骨盆骨折本身的治療應強調良好而及時的複位,以使功能完全恢複。
吳乃慶等采用後路途徑用π棒從前路途徑用T形鋼板治療垂直不穩定骨盆骨折24例,優良率91.7%。π棒由兩根CD棒、一根骶骨棒及兩個接頭裝置組成。生物力學實驗表明垂直不穩定骨盆骨折隻用π棒固定後骨盆,不固定前骨盆,棒壓縮剛度、彎曲剛度、極限載荷及極限位移均接近正常骨盆。因而術後可早期下地。π棒具有複位和固定作用,提升CD棒達到完全複位,避免損傷骶神經。π棒也用於雙側經骶孔縱形骶骨骨折。
為探討對開放性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行血管影像介入療法的可行性。夏增兵等對5例外放性骨盆骨折施行選擇性髂內動脈分支栓塞術,輔以盆腔內紗布填塞的綜合止血措施。結果除1例死於並發症外,4例經此治療後循環狀態明顯改善。表明針對開放性骨折患者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施行選擇性髂內動脈分支栓塞術能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為探討三維CT成像在骨盆骨折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馬夢昆等對8例骨盆骨折的三維圖像進行分析,並與平片對照。結果骨盆骨折三維圖像再現了骨盆骨折的病理解剖全貌,三維骨盆正位、入口位和出口位像能顯示半骨盆空間移位方式和旋轉畸形。表明骨盆骨折三維CT成像使術者更易理解複雜骨折的病理解剖關係,可為製定手術計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孫瑩等對57例骨盆骨折多發傷患者的傷情采用簡化TRISS計量法得出患者的存活概率即PS值。結果發現,PS值不同,護理擇重點亦不同。PS值1.00~0.91應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為主;PS值0.90~0.76應在抗休克的同時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異常變化加以處理;PS值0.75~0.51為重傷員。死亡率33.3%,應轉ICU監護或安排有經驗的專業護師特別護理;PS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