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局部腫痛減輕,飲食增進,腹脹消減,治宜補養氣血、續筋接骨為主,內服壯筋續骨丹,外貼伸筋膏。
後期:2~3個月後,多為脾腎陽虛,督傷絡阻,陽氣不能煦達,因而出現腰不舉、四肢軟弱無力。治宜溫補脾腎、溫經通陽,可用補腎壯陽湯加補骨脂、穿山甲等,或右歸飲。如出現痙攣性癱瘓,屬血虛風動,治宜養血柔肝,鎮痙熄風,可內服物湯加蜈蚣、全蠍、土鱉、鉤藤、伸筋草等。如為氣血虛弱,身體消瘦,精神不振,麵色無華,應大補氣血為主,可選用八珍湯、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等。
對截癱合並泌尿係感染者,應清熱解毒,活血利尿,可用金銀花30g,連翹、地丁、生地,車前子、滑石,白茅根各15g,菊花、白薇、玉竹、茯苓、豬苓各10g,赤芍15g,桃仁9g,甘草梢3g,水煎服。
對尿失禁者,可用縮泉丸或縮泉湯。
合並肺部感染者,治宜清熱解毒、宣肺化痰,可用板藍根15g,金銀花15g,黃芩、花粉、知母、貝母、款冬花、陳皮、半夏、桔梗、前胡各9g,生梔子6g,甘草3g,水煎服。
7.手術治療對脊柱骨折脫位合並截癱的手術治療,一般應包括骨折脫位的切開複位、椎板切除,脊髓探查,以及對損傷部位的脊柱進行有效的固定等。
手術適應證:①開放性脊髓損傷,如果全身情況允許應立即進行徹底清創術,取出異物,同時進行脊髓探查。②椎體或椎板骨折,有骨片突入椎管壓迫脊髓者。③胸腰椎關節突跳躍征經閉合複位未成功者。④脊髓損傷後,X線片上未見骨折片壓迫脊髓,但腦脊液完全梗阻,疑有黃韌帶,椎間盤組織或血腫壓迫脊髓等。⑤截癱症狀和體征逐漸惡化,累及範圍不斷地擴大,疑有脊髓內、活動性出血。完全截癱者,麻痹平麵上升,特別危及生命的高位截癱,也可考慮手術治療。⑥第2腰椎以下嚴重骨折脫位,並有馬尾神經損傷者。
手術方法有:①切開複位減壓內固定術最為常用。手術中切除椎板,探查脊髓,並整複骨折與脫位,並盡可能用短節段的經椎弓根內固定器固定為宜。②脊髓切開對於不全癱、陰部尚存在感覺,足趾可見微動者行手術探查時,若發現硬膜內脊髓嚴重腫脹有囊性感時,可作脊髓切開,由側後正中溝用鋒利刀片沿水腫中心區縱向切開2~2.5cm,深約5mm,直達中央管不可過深,清除積血積液。注意如偏向一側可傷及薄束、楔束。應在顯微鏡下操作比較準確。對減輕脊髓腫脹,壞死並保護白質可能取得一定效果。③馬尾神經吻合術腰1以下的骨折脫位可引起馬尾神經的損傷造成雙下肢的癱瘓。馬尾神經不同於脊髓,也不同於周圍神經,損傷後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不如周圍神經損傷。由於馬尾神經缺乏結締組織沒有神經外膜,不易縫合。外科技術的進步和認識的加深,認為馬尾神經斷裂後可以修複。許多實驗研究發現馬尾運動神經的恢複明顯優於感覺神經。用縫合的方法修複馬尾神經可能存在以下缺點:縫線作為一種異物不能被組織吸收,因此對吻合口的影響是長久的;由於馬尾神經缺乏結締組織,不易縫合,過多的操作加重了吻合口兩端的損傷;縫線會造成吻合口局部的血液循環障礙。為克服上述缺點,有人用纖維蛋白膠粘合斷裂的馬尾神經,已取得一定的臨床效果。④大網膜覆蓋移植GoldsmithH.S等(1975)首先報告用帶蒂大網膜轉位覆蓋於脊髓以觀察大網膜與脊髓之間建立的血運。動物實驗證實大網膜血管可與脊髓血管相通,向後者供血並吸收其水腫,從而減輕了脊髓損傷的病理改變。但對脊髓的功能有無幫助,存在爭議。因療效不一,未受重視。1995年在大網膜脊髓移植國際會議上曾被再次提出討論,認為對於一些脊髓不全損傷的晚期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幫助。
8.截癱並發症的防治外傷性截癱經常發生各種並發症,有的在早期出現,有的在晚期出現,常見的有排尿障礙、壓瘡、呼吸道感染等。處理不當,可能危及生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排尿障礙:脊髓損傷後,排尿障礙是一個嚴重問題,有一部分病人因尿路感染、結石和腎盂積水引起尿毒症而死亡。患者發生截癱後,立即在嚴格消毒無菌條件下插入F16~18號橡皮導尿管,將膀胱內的尿液完全導盡。這樣可以避免膀胱過於膨脹。用膠布固定導尿管,用無菌的玻璃接管與橡皮管相連,並接上消毒的儲尿瓶內,橡皮管用夾子夾住。以後白天每4小時開管1次(患者自己掌握),夜間每6小時放尿1次,以防膀胱長期收縮。每周在無菌下,用300ml1∶10000的新潔爾滅液或無菌生理鹽水衝洗膀胱1~2次,並鼓勵病人多飲水,每周更換導尿管1次,換尿管應在早飯後一小時內進行,先將膀胱內尿液導盡,然後將導尿管抽出,至少6~8小時後再置入新導尿管。在此間患者應少進流質,以免膀胱過於擴大。換管的前夜應使用抗生素,直至換管12小時後停止。
每次放尿時,應鼓勵病人使用腹壓或作下腹部按摩,逐步建立反射性膀胱,形成反射性排尿。一旦這種反射建立,則可除去導尿管行自動排尿試驗。如排空良好,剛無需留置導尿管。若殘餘尿較多或尿路感染。再置導尿管繼續訓練。
一旦發生尿路感染,將床頭抬高,同時鼓勵大量飲水,增加放尿次數。若不能飲水,應靜脈點滴等滲葡萄糖鹽水。同時每日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衝洗膀胱1~2次,並保持尿路通暢、並給予有效的抗生素,一般尿路感染均可得到控製,但應以增加飲水量為主,不可過度長期依賴尿路抗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