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軀幹骨折(七)(2 / 3)

(5)阿片受體拮抗劑:脊髓損傷後內源性阿片肽(內啡肽)過量釋放,使脊髓血流自身調節能力喪失,動脈壓下降,致SCBF減少,被認為是脊髓缺血壞死的重要因素。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應用大劑量的納洛酮(Naloxone)能明顯逆轉傷後SCBF,改善體感誘發電位反應和運動的恢複。但NASCIS和一些學者未見其有效。納洛酮主要作用於U受體而對K受體較弱,Faden,Hall等發現阿片肽的K受體拮抗劑納米芬(Nalmefene)比納洛酮似更有效。納洛酮和納米芬的用法和用量均為每小時2mg/kg,靜脈輸入連續4小時一次治療。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為另一阿片受體拮抗劑,主要拮抗H受體,可拮抗內源性阿片肽的某些生理功能,阻止或逆轉SCI時產生的花生四烯酸類物質的病理性損害,降低組織酸中毒和磷脂降解,還能拮抗EAA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某些作用。如給動物高於生理需要量的TRH治療,可明顯加速神經損傷的恢複,即使傷後24小時給藥也有效。由於TRH半衰期過短隻有5分鍾,現已研究出同分異構體CG3509,口服半衰期為數小時,已應用於臨床並取得了改善脊髓功能的效果。

(6)興奮性氨基酸(EAA)受體拮抗劑:目前已提出了SCI繼發性損傷的EAA神經毒性機製的假說,正在進行深入的研究。動物實驗已發現多種NMDAR拮抗劑能減輕脊髓損傷後的解剖損害,促進功能恢複,其中NMDAR的生理拮抗劑Mg,已用於腦外傷的臨床治療。

(7)鈣通道拮抗劑:脊髓損傷後,局部血流量下降,引起繼發改變,而鈣在其中起關鍵作用。損傷後細胞外鈣內流超載,傷處周圍的鈣(Ca2+)也流入組織,使組織內總鈣和細胞內鈣都過度增加。內鈣超載的細胞已被認為是神經細胞死亡共同的最後途徑。1984年Faden在動物實驗中用鈣通道拮抗劑尼莫地平,發現其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但對組織病理和神經功能無明顯影響。國內鎮萬新用尼莫地平早期治療實驗性SCI,並與地塞米鬆進行對比,發現前者在脊髓功能評分,病理組織學方麵的觀察指標均明顯優於後者。然而,對鈣通道拮抗劑的作用亦存在爭議,Ford(1985)即未觀察到有益的作用。

(8)神經營養因子(NTF):本組因子中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素(NT-3、4、5、6),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在過去的十年中,神經營養因子的研究已取得巨大的進展,NTF已被純化和克隆。資料表明NTF不僅促進神經再生,而且還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然而,因其不易通過血(腦)脊髓屏障,又不能口服,不得不在損傷局部一次性或反複注射,難以保證充足用量,也不便長久維持,臨床應用受到限製。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利用基因轉移技術,使得NTF基因在損傷局部源源不斷地表達已成為可能,可使用在脊髓損傷的全過程,促使損傷的神經再生並保護神經組織免於繼發損傷。

(9)其他藥物,如二甲亞碸(DMSO),東莨菪堿(SCP),γ氨基丁酸(GABA),前列腺素抑製劑等均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對脊髓損傷有一定的效果。

3.高壓氧治療脊髓損傷後4~6小時即應開始使用,以2~25個大氣壓的氧治療,每次2小時,每日2~3次,持續1~3天。

4.局部低溫療法動物實驗顯示以2~8℃的冷鹽水對實驗動物脊髓連續灌注6小時發現脊髓有點狀出血及髓鞘散亂。但低溫可降低細胞的代謝率,減少組織耗氧量,從而增強脊髓對缺氧的耐受性,減輕脊髓水腫,降低腦脊液的壓力。降溫可使脊髓對外傷打擊或手術創傷的抵抗力顯著增強,也便於減少手術中的出血。此外低溫可降低脊髓內胺類物質的濃度,可改善受傷脊髓的血液循環,減少中央出血及壞死的進一步發展。

5.手法複位對截癱的患者,脊柱骨折脫位本身的處理,其主要目的是使椎管恢複正常或接近正常,解除對脊髓的壓迫,同時對非穩定性骨折要增加其穩定性。對屬於穩定性骨折,又無嚴重的並發症,X線片顯示椎管內無骨片,感覺障礙固定在一定的平麵,無進行性上升趨勢者,可采用閉合複位,一般可采用腰部墊枕法,雙踝懸吊法等整複移位的椎骨。但無論采用何法,動作都要輕巧柔和,避免加重脊髓損傷。對脊髓或馬尾神經不全損傷者,脊椎骨折脫位糾正後,逐漸可以恢複功能。但對非穩定性骨折脫位,采用閉合複位應慎重。對頸椎骨折脫位,應采用顱骨牽引快速複位法,然後再以維持量持續牽引。

6.中藥治療祖國醫學認為,脊髓損傷主要損傷督脈,督脈是陽經之會,督傷絡阻,因而四肢或下肢出現不同程度的癱瘓和一係列的並發症。陽經久病之後,必然損及陰經,久則出現陰陽俱虛。臨床必須根據病程發展和輕重緩急,辨證施治。

早期:瘀血阻滯,經絡不通,損傷的脊柱段疼痛,腫脹,出現不同程度的癱瘓,麻木等。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督脈為主,兼以壯筋續骨。可選用活血祛瘀湯加地龍、丹參、穿山甲、王不留行、元胡之類,外敷祛瘀消腫膏。如果腹部脹滿作痛,飲食不振,大便幹結不通,可選用順氣活血湯加大黃,芒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