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輔助檢查
(1)X線片檢查:X線片檢查是脊柱骨折與脫位伴有脊髓損傷的重要檢查及診斷依據之一。既可以判斷脊柱損傷的部位、類型、程度及移位方向,又可以了解脊髓損傷平麵及估計其程度。需拍脊椎正、側位及左右斜位X線片,根據X線片進行分析研究,確定骨折的部位、程度及移位情況,結合臨床神經係統檢查結果,可以進一步判斷脊髓和神經根損傷的平麵及程度。
損傷時的骨折或脫位的移位情況,有時不一定在X線片中正確顯示,因為外力作用消失之後,移位的骨折端有時可自行複位,所謂瞬間脫位,同樣引起神經損傷。此外,也可因病人在被搬運過程中使骨折端的移位增加或部分獲得糾正,甚至完全複位。如頸椎高位瞬間脫位,引起嚴重的脊髓損傷,但在X線片中卻不存在骨折或脫位,反之有的在側位像上顯示明顯椎體移位,可能沒有脊髓神經完全橫斷症狀,隻表現為部分損傷。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下腰部,由於該部位椎管直徑較大,相對馬尾神經較細,神經不易被壓迫。因此X線片檢查必須與臨床檢查相結合,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2)腰椎穿刺及奎根試驗(Queckenstest):在脊柱損傷合並脊髓損傷患者,確定腦脊液的性質及蛛網膜下隙的通暢程度,對於脊髓損傷的估計及處理方法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脊髓休克或水腫,腦脊液多是澄清的,而在其他類型損傷中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蛛網膜下隙梗阻的輕重與脊髓損傷或壓迫的程度有密切關係。但有時並不能完全正確反映情況。如脊髓確已橫斷,但移位的椎體在搬運中已得到複位,檢查對腦脊液可能通暢或僅有輕度梗阻。所以對此檢查結果應與臨床和X線片檢查相結合,綜合分析,以作出診斷。
(3)肌電圖和誘發電位檢查:通過肌電圖檢查,可以推測神經損傷的性質及部位。
(4)電子計算機斷層X線(computedtomographyCT)掃描檢查:CT掃描可以了解骨折部位、移位情況,以及椎間盤、黃韌帶對硬膜、脊髓及神經根壓迫情況,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一定參考價值。
(5)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panceimagingMRI):MRI能從縱及橫的方向,同時顯示清楚脊椎及脊髓的改變。在縱向側位斷層成像,不但清楚顯示出椎體椎板骨折移位壓迫脊髓的情況,並且能清楚顯示脊髓損傷情況,如脊髓中心出血受壓迫、橫斷的部位範圍、長度等。Perovitch指出,在評價脊髓慢性損傷改變時,MRI比其他方法有突出的優點,它可以區別脊髓軟化與創傷後脊髓囊腫,是檢查脊髓形成囊腫的首選方法。對創傷性脊髓空洞症,不但可以顯示脊髓空洞的形狀,並且可以反應膠質化區域的範圍。MRI還可顯示出脊髓創傷後粘連及慢性期出現的血管改變,亦清楚地顯示脊髓萎縮情況。
外傷性截癱診斷並不困難,根據外傷史和臨床一係列檢查及其表現,可以明確診斷,並可判斷脊髓神經損傷平麵。但仍沒有可靠的客觀辦法判斷完全或不全損傷。臨床上應與脊椎結核、脊椎原發性腫瘤、轉移性腫瘤以及頸椎病等引起截癱相鑒別。
【治療】
1.一般處理對脊柱損傷合並脊髓損傷患者,應注意全身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休克或其他合並損傷,如發現有出血、休克,應立即止血搶救休克。如有其他合並損傷,應根據輕重緩急,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內髒損傷。對於脊柱損傷,應嚴格遵守脊柱損傷的搬運原則,以免骨折移位,加重脊髓損傷。高位頸髓損傷者,容易出現呼吸困難,痰液不易咳出,應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必要時作氣管切開,吸氧及人工輔助呼吸。嚴格無菌操作下放置導尿管,補充熱量、蛋白質,胃腸減壓,肛管排氣及處理便秘等。
2.藥物治療
(1)激素類藥物:皮質激素是迄今為止應用最為廣泛的治療脊髓損傷的藥物,它具有穩定溶酶體膜,抑製脂質過氧化,限製細胞外Ca2+變化維持細胞內外正常離子的平衡,減輕水腫,改善血液循環,降低毒性物質的釋放。最近報道,大劑量甲基潑尼鬆龍30mg/kg靜滴15分鍾後,間隔45分鍾,再以5.4mg/(kg?h)維持23小時,可明顯改善脊髓損傷病人的神經功能。在損傷後8小時內應用,效果最佳。而8小時後應用可產生不利作用,導致某些並發症,可增加病死率。在現有的治療藥物中,激素的有益作用最為肯定。美國國立急性脊髓損傷研究會(NASCIS)已將甲基潑尼鬆龍列為其他藥物研究中必須予以比較的標準藥物。
(2)脫水和利尿劑:在損傷早期或術後應用脫水療法可以減輕脊髓水腫,減少神經元的破壞,對脊髓功能的恢複有一定的幫助。
20%的甘露醇或25%的山梨醇,250~500ml靜滴,根據病情可每6小時一次反複使用,連續數日。
速尿,每次20mg,肌注或靜滴,每日1~2次。
(3)神經節苷脂:它是位於細胞膜上含糖脂的唾液酸,在中樞神經係統中含量特別豐富,已發現它在正常的神經元的發育和分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外源性神經節苷脂如GM-1能促進軸突生長,增加損傷部位軸突的存活數目,使之達到傳導運動所需的閾值數。它還可降低NMDA受體介導的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並影響蛋白遊離酶C的調節。已經發現CNS損傷後神經節苷脂耗竭,而對於慢性脊髓損傷,軸突脫髓鞘在恢複失敗中可能起主要作用。Geisler報道,病人在急性脊髓損傷後48~72小時給予神經節苷脂GM-1100mg/d,並持續幾周,能促進神經功能恢複。
(4)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脊髓損傷後自由基生成增多,而外源性抗氧化劑VitE、VitC、VitA、CoQ減少,細胞膜因含磷脂和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易發生脂質過氧化而使細胞膜通透性受損,甚至導致細胞死亡。自由基還能引起脊髓微血管痙攣閉塞而缺血。目前已有多種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包括VitE、VitC、硒、同工酶、皮質激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被應用於脊髓損傷,VitE、VitC是有效的抗氧化劑,但不易通過血腦(脊髓)屏障,降低了其實用價值。近期21-胺固醇如U-7406F是鐵依賴脂質過氧化抑製物,能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複,無糖鹽皮質激素活性和不良反應(如胃腸道出血和影響傷口愈合),作用較甲基潑尼鬆龍強100倍,是一種極有希望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