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峽部和關節突骨折,如果同時發生下腰部雙側骨折。則影響脊柱的穩定性。由於負重的椎體間產生剪式傷力,可以逐漸引起上椎體向前下方滑移,又稱為脊柱滑脫症。
3.影像學檢查正側位X線片大多可明確診斷,必要時加攝左右斜位片。CT檢查可進一步了解骨折移位情況,椎管是否變形、狹窄,判斷脊髓是否受壓等。
4.外傷性滑脫應與先天性椎弓根未閉合所引起的脊柱滑脫相鑒別,後者多無明顯的外傷史X線片顯示:峽部裂紋光滑清楚。如有脊柱滑脫者,可見腰椎前凸增加,嚴重者有神經根刺激症狀。腰椎X線片檢查:病變處不易在正側位X線片顯示,為此常規應拍攝左右斜位X線片。脊椎附件陰影的外形似狗的外形,以腰椎為例,上關節突為狗耳,橫突為狗頭,椎弓根峽部為狗頸,椎板與棘突為狗身,兩下關節突為狗的前後腿。如狗頸部出現異常的裂隙陰影,則應診斷為椎弓根峽部骨折。如在狗的其他部位出現裂痕,則提示腰椎附件相應部位骨折。
【治療】
1.複位手法脊椎附件骨折均較穩定,如果不伴有脊髓或神經損傷者,均可采用非手術治療,必要時也可采用手法複位。
2.固定方法對穩定性脊椎附件骨折,無需特殊的固定,傷後臥板床休息3~4周即可。對椎弓根峽部骨折、椎板及關節突骨折,臥床4~5周後,可在腰圍或支具保護下下床活動。
3.練功活動腰部練功活動不宜過早,早期活動會影響骨折的愈合。早期除限製脊柱活動外,其他肢體應加強鍛煉,經過3~4周,骨折端已有纖維愈合後,可逐漸開始腰背肌鍛煉,對嚴重骨折,如多發性橫突骨折及雙側椎弓根峽部和關節突骨折,需在腰圍及支具保護下進行腰背肌鍛煉,以消除粘連,減輕疼痛。
4.藥物治療同椎體壓縮骨折。局部腫脹疼痛嚴重,早期可外敷祛瘀消腫膏或雙柏散,以消腫止痛。
5.其他治療反複損傷的棘突骨折,致骨不連、出現持續性疼痛者,可行手術切除遊離棘突。第3腰椎以下椎弓根峽部和關節突骨折,經非手術治療不愈合,並伴有脊柱滑脫,產生慢性腰痛,可行上下椎體融合術,其融合的範圍應包括傷椎及上下椎骨的椎板。如屬椎板骨折,骨片向前移位,壓迫脊髓或馬尾神經,應行手術切除骨片。
第四節外傷性截癱
脊柱骨折脫位中約14%合並脊髓損傷,脊髓損傷所致的截癱稱為外傷性截癱,古稱體惰。《靈樞·寒熱病》篇說,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外傷性截癱皆因脊髓損傷所致。脊髓損傷是脊椎骨折與脫位最嚴重的並發症,脊柱各部位骨折與脫位均可並發脊髓損傷,但以胸腰段最為多見,約占半數以上。臨床多見於青壯年成人,兒童脊髓損傷較為少見。截癱在治療上比較困難,且療效不夠滿意,致使不少患者終生殘廢,甚至造成死亡,其並發症也較難處理,故應引起足夠重視。
【病因病理】
脊髓損傷有開放性和閉合性之分,開放性脊髓損傷多由火器傷所致;閉合性脊髓損傷多由高處墜下、重物砸傷、翻車撞車、工礦交通事故或地震傷所造成。臨床多見於脊柱屈曲型損傷所致的骨折與脫位。下列情況均可造成脊髓損傷:①椎體及關節突脫位;②椎體、關節突骨折脫位;③椎體後緣骨折並有移位;④椎弓或椎板骨折並有移位;⑤棘突基底部骨折並向前移位;⑥黃韌帶的壓迫;⑦椎間盤的壓迫;⑧硬膜內或硬膜外出血;⑨脊髓內或脊髓外水腫。前5種情況均可在普通X線片有異常發現,而後5種情況在普通X線片上則不明顯,需借助CT、MRI。
外傷性截癱根據脊髓損傷程度,可分為脊髓震蕩、脊髓受壓和脊髓斷裂等,根據其功能障礙程度,可分為暫時性、不完全性和完全性3種。損傷在頸膨大或其以上者,則出現高位截癱,上下肢均出現癱瘓;損傷在頸膨大以下者,不論損傷平麵在胸段或腰段,肢體癱瘓則僅出現在下肢,稱為低位截癱。
原始脊髓的嚴重損傷是造成繼發損傷的主導因素。據認為脊髓損傷後微血管反應出現最早,發展快,數小時後即可造成嚴重缺血缺氧,氧分壓明顯降低,缺血後微循環的一係列反應,無氧代謝、組織酸中毒、乳酸集聚、自由基反應、離子泵失調、使K+外流、Ca2+內流、形成惡性循環。血管性各種的病理變化和自由基等有毒物質、神經遞質的改變相互作用,導致神經細胞的壞死。即使創傷未直接造成不可逆損害,僅是微循環帶來的繼發損害,也可能使脊髓功能喪失。
1.原發性脊髓損傷
(1)脊髓震蕩:亦稱生理性脊髓橫斷或所謂脊髓休克征,損傷後脊髓沒有明顯器質性損傷,但可能有出血或水腫,脊髓功能處於暫時性生理停滯狀態,臨床表現為損傷平麵以下弛緩性癱瘓。一般經過數日至2~3周後可逐漸恢複,不留任何神經係統的後遺症。手術探查無肉眼可見的明顯器質性改變,也無壓迫,腦脊液通暢無阻。Scheinker經實驗和病理證明,可能存在細胞性的改變(cytologicchange)。由於灰質較白質有更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元性的結構,近年觀察提示灰質為主要受累區,所以早期脊髓震蕩與脊髓完全斷裂表現頗為相似。其主要鑒別點:脊髓震蕩所致癱瘓為不完全性,有時在數小時內即可有輕微恢複。如受傷後經過一段時間,運動、感覺完全消失,則可能是完全斷裂。如疑有脊髓斷裂,可在24小時後作陰莖反射及肛門反射試驗,其中之一恢複者,提示為不完全損傷。
(2)脊髓挫傷:最為常見。脊髓挫傷後的水腫,血循環障礙引起一係列病理變化。肉眼可見挫傷區脊髓腫脹呈紫紅色,各層脊膜出血脊髓血管癟縮,鏡下觀察灰質區內廣泛出血並向白質擴散。有些神經纖維髓鞘消失,神經節細胞顯示染色質溶解,Nissl物質消失和胞核移向外周等變化。損傷嚴重區的脊髓可完全破壞。
(3)脊髓斷裂:是脊髓的實質性損傷,包括神經纖維束的撕裂及神經細胞的破壞,甚至脊髓完全橫斷。多見於椎體及附件骨折或脫位,以及黃韌帶、椎間盤、骨碎片或其他異物,直接損傷脊髓,造成脊髓中央進行性出血性壞死,血管痙攣、漿外溢、溶酶體釋放,表現為脊髓自溶現象。可出現肢體麻木,感覺、運動及大小便障礙。當脊髓完全橫斷損傷後斷麵以下早期表現為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多於數小時或稍長一些時間後即開始消失,而有不同程度的各類反射出現。這點對早期判定完全與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有重要臨床意義。脊髓休克消失後反射恢複的次序一般是由下向上,先從肛門反射、球海綿體反射和蹠反射開始,所以脊髓損傷後常看其遠端感覺及反射出現的情況和時間來決定其損傷類型的標誌。臨床初期表現為弛緩性癱瘓。如損傷平麵在脊髓圓錐以上者,則傷後數周逐漸轉為痙攣性癱瘓。脊髓損傷後依其橫斷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出現相關的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