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軀幹骨折(五)(1 / 1)

【曆史沿革】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介紹脊柱骨折用攀索疊磚法治療。用此法時,使患者懸空,脊柱呈過伸位,挺胸狀,可使椎間隙變寬,確有複位良效。目前整複方法較多,但其主要原理是一致的,即使已壓縮成角的椎體與皺折的前縱韌帶可重新過伸及張開,就可以複位。

傳統的分類方法是將骨折分為穩定性骨折和不穩定性骨折。近十年來,由於CT掃描的應用,生物力學知識的深化以及新的內固定器材的應用,使脊柱的分類和治療有了新的進展。Denis和McAfee從Holdsworth的兩柱學說,發展成三柱結構學說,由於其能揭示損傷後範圍和穩定性,廣泛地被臨床醫師接受和應用。三柱結構是將脊柱劃分成三條縱行柱狀結構,即前柱由前縱韌帶,椎體及椎間盤的前中2/3部分組成;中柱由椎體和椎間盤的後1/3及後縱韌帶組成;後柱由椎弓,椎板和附件、黃韌帶、棘間、棘上韌帶組成。單純X線片不能全麵反映骨折情況特別是椎管受壓情況,參照Wolter方法,將椎管經CT掃描的橫斷麵分為三等分,並用0,1,2,3表示其狹窄及受堵情況:椎骨完整無狹窄為0;椎管受壓或使其狹窄占橫斷麵的1/3者為1;2/3者為2;椎管完全堵塞者為3。

在此基礎上,人們對損傷的分類更接近臨床。脊柱骨折後其穩定性取決於3個因素:椎體是否完整;後柱結構是否受損;脊柱排列是否改變。3個因素中有兩個因素受侵則為不穩定。Denis認為含有椎體後壁的中柱受累對骨折的不穩定性和脊髓損傷有較大意義,並把骨折不穩定分為3度:1度為機械性不穩定,如前柱與後柱受累或中柱與後柱受累,可逐漸發生後突畸形;2度為神經性不穩定,由於中柱受累椎體進一步塌陷而椎管狹窄,使無神經症狀者發生神經症狀;3度兼有機械性及神經性不穩定,為三柱受累或骨折脫位。在此基礎上,將骨折分為壓縮性骨折、爆裂骨折、安全帶型損傷和骨折脫位等,其中將爆裂骨折分為5型,安全帶型損傷和骨折脫位各分3型該分類法現已為臨床所接受。

受AO所展示的堅強內固定可使病人在傷後早期活動,從而減輕肢體病變的啟發,並且隨著生物力學的進展和內固定器械的改進,多數學者主張對不穩定性骨折應早期行手術治療,可以爭取最大限度地複位及恢複椎骨管徑、保持椎管通暢,為神經恢複創造條件,同時也可預防晚期不穩定帶來的一係列問題。

通過大量的病例複習,多數學者認為傳統的老式脊柱棘突鋼板(Holdsworth鋼板),由於不能滿意複位骨折,而且固定不牢,術後病人矯正角度丟失,殘留腰背痛,在國外已棄置不用,已為先進的Steffee、Dick、CD和RF等手術所取代。近幾年我國的大中城市已相繼開展,並逐漸在全國推廣應用。

【研究現狀】

徐華梓等報道14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均為初次手術失敗進行再手術者。其中椎管內骨片遺留8例,均再行全環減壓術。傷椎定位錯誤2例,發現後新手術調整內固定和再減壓。骨折脫位複位不滿意2例,均予再手術。腦脊液囊腫1例,予以囊腫切除,軟組織重疊加壓縫合。椎弓根螺釘斷裂致脊柱後凸畸形1例,行後凸畸形截骨矯形術。初次術後4例神經功能得到改善,10例無效。而再次手術後經12~36個月隨訪,7例獲FrankelⅠ級改善。作者認為對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損傷的病人初次術後存在明顯缺陷,神經症狀恢複停滯,椎管內遺留骨片壓迫脊髓者及存在其他嚴重並發症者,均應及時進行再手術。

王大勇等報道68例胸腰椎骨折脫位伴截癱患者,采用作者改良設計的經椎弓根椎體後份切除術治療。其特點為:手術途徑采取胸腔外和腹膜後間隙顯露傷椎,減少了對胸腹腔髒器的幹擾;術中根據12肋和胸12椎體定位而不需要X線監控或攝片;術中將傷椎上、下正常椎體後緣連線作為判斷切除傷椎後份的標記線,既可避免盲目切除傷椎,又能有效地解除脊髓受壓。68例患者通過7~26個月的隨訪,神經功能按Frankel分級標準,較術前改善Ⅰ~Ⅱ級。作者認為該術式創傷小,並發症少,減壓準確,對脊柱穩定性損害小。

吳福春等探討脊柱的生理彎曲與椎體高度的恢複對胸腰椎骨折病人神經管道恢複的影響。通過對56例術後病人,手術前後X線片、CT片的觀測,揭示沿脊柱生理彎曲的軸向撐開力使椎體複位,椎管能獲得最好的減壓,椎體複位差,脊柱生理彎曲未恢複、軸向撐開後縱韌帶緊張雖能使骨塊部分回納,但效果明顯較前者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