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沿革】
手法複位治療頸椎損傷在70年前就有不少人作過,但以後有人報道手法複位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損害,於是顱骨牽引才廣泛開展。直到1961年Evars才重新提出手法複位。而在歐洲Bokier(1953)及Burkiedeiacamp(1959)一直認為手法複位應為首選。
中醫骨傷科源遠流長,早在1406年《普濟方》中已經描述過頸椎骨折應用兜頸坐嬰法和牽頭推肩法的牽引複位法。國外在17世紀才應用類似汗巾提法的Glisson吊帶牽引治療頸椎骨折。1937年Crutchfield才提出應用顱骨牽引快速複位法。
【展望】
頸椎骨折臨床並不少見,95%為車禍所致,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事業的發達,車禍增多,頸椎骨折呈急驟上升趨勢。隨著內植物材料學和外科技術的進展,頸椎手術治療呈現出更大的優越性。
【提示】
1.對X線片,要詳細分析椎體後緣、椎板前緣與脊髓之間的關係,以及椎弓根,關節突與椎間孔的關係但應注意在伸直型損傷中可以產生頸椎後脫位,但由於軟組織的回彈力,移位可自行複位,可能在X線片上顯示不出來,但脊髓挫傷已發生。
2.頸椎骨折脫位屬嚴重損傷,在臨床工作中,必須認真檢查,明確診斷,細心搬運,穩妥處理,以防在搬運及檢查過程中,加重損傷在搬運過程中,對疑有頸椎骨折、脫位的病人,必須一人雙手把住患者下額和枕部略加牽引,保持頭頸與軀幹平衡,絕對不能屈曲,過伸或旋轉,然後另一人一手扶肩部,一手扶臀部將患者滾送到擔架上,並使頭頸保持中立位,頭頸兩側以墊擠緊,防止在運輸過程中頭頸不穩,如屬屈曲型損傷者,應將頸部置於後伸位,頸後墊一軟枕。相反,伸直型損傷,將頸部置於略屈曲位,在急診室也應遵循上述原則。進行X線片檢查時,必須由醫生護送至照片室,最好使用移動式X線機,可避免因搬運而增加損傷。
3.手法複位有一定的風險,應有有經驗的醫師施行,並應慎重選擇。
四、腰椎椎體骨折
胸腰椎古屬背骨及腰骨範圍。《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載:背者,自後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骨腰,即背骨14椎、15椎、16椎間骨也。胸腰椎骨折臨床頗為常見,其中尤以胸12、腰1為好發部位。根據受傷時體位不同,可分為屈曲型和伸直型兩種,以前者多見。同時,因病人的年齡大小,所受暴力輕重、方向等不同,屈曲型骨折又可分為單純椎體壓縮骨折、粉碎性骨折、老人椎體壓縮骨折等。
【病因病理】
1.屈曲壓縮型臨床上最為多見。多發生於青壯年。多因間接外力所致,如患者從高處墜落,臀部或雙足先著地,或因彎腰工作,重物從高處下落,砸於患者的肩背部,外力使脊柱過度前屈。暴力傳達到胸腰段,由於上下相鄰椎體向前成角的夾擠力,使受累椎體的前部壓縮而成楔形,即產生椎體的壓縮性骨折。
如果患者站立時,突然有重物落於頭頂,或較垂直地落在肩部,由於垂直的壓力,也可造成胸腰椎壓縮骨折。此種損傷,韌帶多保持完整,比較穩定,但縱向暴力可使椎體終板破裂,椎間盤擠入椎體內,引起椎體粉碎骨折。受傷的椎體可為一個或二至多個。其椎體受傷的程度與受傷時姿勢、外力作用的方向、大小、速度,打擊點的位置,墜下的高度及肌肉收縮強度均有一定的關係。根據力學原理,骨折程度外力大小,空中的高度、重量大小、下降的速度成正比,與患者彎腰的程度成正比。打擊點距胸12~腰1屈曲時支點越遠,骨折越重。肌肉越發達越不易產生骨折。
椎體粉碎骨折多發生胸腰段脊椎。粉碎程度不一,輕者除有楔形改變外,其前上緣有一大塊骨折塊遊離,有時另有一小塊骨折塊突向前方,係由於屈曲時上一椎體前下緣落於下一椎體的前上緣,可將其擠碎分離。嚴重者椎體碎裂為很多小塊。如粉碎不嚴重、隻限於椎體的前部,椎體後部尚完整,棘上、棘間韌帶沒有斷裂,也應屬穩定骨折。
老人椎體壓縮骨折乃由於內分泌功能減退而致骨質疏鬆,尤其是老年婦女停經以後,骨質明顯疏鬆,這種疏鬆的椎體,對負重受壓的承受力差,稍受外力擠壓即可引起壓縮性骨折,椎體多呈現魚椎骨狀的雙凹形改變。如蹲下提重物、滑倒著地、或乘車顛簸,雖然外力較輕也可致骨折。
屈曲壓縮型主要是前柱承受壓力,後柱受到牽張,前柱壓縮,前縱韌帶完整,中柱作為樞紐而不受累,椎體後緣高度保持不變,後柱中的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在張力較大時可斷裂。Ferguson把側屈壓縮型另列為獨立的一類。他提出把屈曲壓縮骨折分為三度:Ⅰ度是椎體單純前方楔形改變,壓縮比超過50%,中後柱完好;Ⅱ度是椎體楔形變伴椎後韌帶結構破裂,X線片上可見棘突間距加寬,可伴關節突骨折或半脫位;Ⅲ度為前中後柱均破裂,椎體後壁雖不受壓縮,但椎體後上緣破裂,骨折片旋轉進入椎管。
2.爆裂型該型骨折的特點是脊柱在受傷的瞬間處於直立位,垂直壓縮暴力致椎體粉碎如物體爆炸樣裂開,為中柱結構受累,椎體後緣骨折,多數有骨塊或連帶椎間盤組織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狹窄及脊髓或馬尾神經損傷。X線正位片椎弓根間距增寬,側位片見椎體前後緣均呈壓縮,椎後緣高度減少。CT掃描對此型骨折的診斷有很大價值,它可清楚顯示椎體裂開情況,骨片突入椎管的位置以及椎管狹窄的程度,這對選擇治療方法估計預後有幫助。
3.屈曲牽張型又稱安全帶型損傷,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損傷,其損傷機製與一般的脊柱屈曲型損傷不同,臨床上很少見,常不被重視。典型機製是患者乘坐高速汽車,腰係安全帶,在撞車的瞬間,患者身體上部急劇向前移動並前屈,以前柱為樞紐,後柱中柱受到牽張力而破裂張開。另外當脊柱屈曲時,外力作用於其後方,作用力與身體縱軸接近垂直,因此,外力對處於屈曲位脊柱形成了自後下向前上的分離力,加之屈曲軸前移,致椎體後方附件的應力增大引起脊柱後方縱向分離,發生椎板椎體水平剪切性骨折。該型大體可分為兩類:①典型Chance骨折,又名椎板水平骨折,脊柱水平劈裂骨折,脊柱分離骨折等。其特點是骨折線橫行通過傷椎棘突椎板椎弓根與椎體,折線後方裂開。②韌帶結構破裂,即棘上棘間韌帶與黃韌帶斷裂、關節突分離、椎間盤後部破裂,亦可兼有兩類表現,裂開處一部分為骨折,另一部分為韌帶斷裂。該型損傷與屈曲壓縮型損傷的區別主要是椎體前緣無或極少壓縮,而後柱的撕裂十分明顯。
4.屈曲旋轉型骨折脫位和剪力型脫位胸腰椎骨折與脫位包括,椎體壓縮在1/2以上的椎體粉碎骨折;伴有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斷裂,關節突骨折脫位;關節突跳躍征;第4~5腰椎弓根骨折(特別是兩側椎弓根骨折容易造成損傷性脊柱滑脫)。此類骨折屬不穩定性骨折,即維持脊柱的穩定因素遭到嚴重破壞,如前、後縱韌帶,椎間盤環狀韌帶,椎板間的黃韌帶及小關節囊韌帶、棘間和棘上韌帶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如破壞3個以上的穩定因素,骨折則易發生移位,容易壓迫脊髓和馬尾神經。此類骨折損傷程度嚴重,治療比較困難,多遺留神經症狀或慢性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