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複位過程中,為了減少病人的痛苦和鬆弛痙攣的肌肉,可以考慮給適當的止痛藥。如肌肉注射度冷丁50~100mg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目前常用的整複方法有以下幾種:
(1)牽引過伸按壓法:患者俯臥硬板床上,兩手抓住床頭,助手立於患者頭側,兩手把持腋窩處,一助手立於足側,雙手提雙踝,兩助手同時用力,逐漸進行牽引,至一定程度後,下助手在牽引的基礎上,逐漸將雙下肢提起,使肢體懸離床麵,使脊柱呈現過伸位,得到充分牽引和後伸,使肌肉鬆弛、椎間隙及前縱韌帶被拉開後,術者雙手重疊,壓骨折後突部位,用力下壓,借助前縱韌帶的伸張力,將壓縮之椎體拉開,同時後突畸形得以複平。
(2)二桌複位法:用高低不等的二桌,高低差為25~30cm,平排在一起,將病人置於二桌上,患者頭部朝高桌,然後將高桌邊逐漸移至上臂中段近頦下處,將低桌漸移至大腿中段處,借助病人體重,使胸腰部懸空。此時術者可用手掌托住病人的腹部,慢慢下沉,以減輕疼痛,達到脊柱過伸的目的,2~5分鍾後,脊柱的胸腰部明顯過伸,此時前縱韌帶被拉緊,被壓縮之椎體得以複位後,立即上一石膏背心或金屬胸腰過伸支架固定。石膏背心要求上至胸骨上緣,下至恥骨聯合。骨突處放一襯墊以防壓傷,注意三點(胸骨部、恥骨部、下腰部)的固定和塑形。
(3)兩踝懸吊複位法:病人俯臥於複位床上,將兩踝懸空吊起,如沒有複位床,亦可在屋梁上裝一滑輪,將雙足向上吊起,徐徐懸空,使胸腰段脊柱過伸,其原理與二桌複位法相同。複位後同樣用支架固定脊柱於過伸位。
(4)腎托法:讓病人仰臥於手術台上,胸腰段置於腎托上,然後逐漸搖起腎托,將病人的胸腰段挺起呈拱橋形,使脊柱後伸。複位後,可在腰部置軟枕,仰臥位休息。
(5)牽引複位:骨折脫位較嚴重。手法整複有困難者,可采用骨盆牽引,牽引重量每側為10~15kg。將床尾墊高以作反牽引,每日拍片一次觀察複位情況。如已複位則減輕重量,用維持量繼續牽引4~6周。
(6)自身複位功能療法:本法簡便安全,效果可靠。患者恢複快,合並症少。同時能發揮患者在複位和治療中的主動作用。以背伸肌為動力,增加前縱韌帶及椎間盤前部纖維環的張力,使壓縮的椎體逐漸張開,骨折畸形逐漸得以矯正。背伸肌力的加強,即形成一個有力的肌肉夾板,對脊柱的穩定起重要作用。此法可以免除長期石膏固定的痛苦,避免了骨質疏鬆。由於堅持背伸肌鍛煉,骨折的後遺症也明顯減少,同時也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早期消除全身症狀,增加飲食,增加體力,有利於患者的康複。其具體方法如下:
患者仰臥於硬板床上,骨折處墊一軟枕。如疼痛者可服中藥或給止痛劑,待疼痛緩解後即可進行腰背肌鍛煉。
仰臥位鍛煉法:
五點支撐法:患者用頭部,雙肘及雙足作為支重點,使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呈弓形撐起。一般在傷後一周內要達到此種練功要求。
三點支撐法:用頭頂及雙足支重,全身呈弓形撐起,腰背盡力後伸。一般要求傷後2~3周內達到此種要求。
四點支撐法:用雙手及雙足支重,全身後伸騰空如拱橋式。此種練功法難度較大,青壯年患者經過努力,在傷後5~6周可以達到練功要求。
俯臥位鍛煉法:
第一步:患者俯臥,兩上肢置於體側抬頭挺胸,兩臂後伸。使頭、胸及兩上肢離開床麵。
第二步:在雙膝關節伸直的同時,後伸下肢,並使其盡量向上翹起,兩下肢也可先交替後伸翹起,而後再一同後伸。
第三步:頭、頸、胸及兩下肢同時抬高,兩臂後伸,僅使腹部著床,整個身體呈反弓形,如飛燕點水姿勢。
練功法作為複位的一個重要部分,必須堅持早期進行練功,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隻要全身情況允許,一般傷後1~2天,即要指導傷員進行練功。並向患者講明練功要領及必要性。解除病人的思想負擔,充分調動病人的積極因素。一般經過2周後,骨折可大部分複位,4周後基本恢複,8~12周後骨折愈合。本法對合並附件骨折或不全脫位之不穩定性骨折亦能達到複位目的,療效滿意。通過功能鍛煉椎體在壓縮1/3或不到1/2者,可基本恢複正常高度,後期脊柱功能恢複滿意。
3.固定方法對輕度胸腰椎壓縮骨折的患者,不需特別固定,患者仰臥於硬板床上,骨折處墊一薄枕即可。對較嚴重的骨折,不合並脊髓神經損傷的病人,經過手法複位4~6周後,軟組織基本愈合,骨折已趨向穩定,可采用石膏背心、胸腰過伸支具固定,病人離床下地活動直至骨折愈合。對伸展型損傷患者,應頭下墊枕抬高,膝下用枕頭墊起,使髖膝關節屈曲,脊柱輕度屈曲位,便於骨折片靠攏,1~2周急性期過後,可上一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軀幹中立位或微屈曲位2個月。
4.練功活動骨折通過整複和固定後,應鼓勵病人早期進行四肢及腰肌鍛煉,這是治療中的一個關鍵。行石膏及支架固定者,早期可進行背伸和伸髖活動。嚴重病人也不可絕對臥床,為了防止壓瘡,應在2~3小時內幫助病人翻身,同時進行按摩。複位後在床上作四肢功能鍛煉1~2周後,即可開始腰背部練功活動。屈曲型骨折在夾板或支具的保護下鍛煉背伸活動,傷後4個月內應避免彎腰活動。伸直型骨折應避免伸腰活動。12周後即可進行脊柱的全麵鍛煉,彎腰負重則應在半年後進行。
5.藥物治療早期:主要在於調理內傷,如腸胃氣滯,腹脹,噯氣,嘔吐者,治宜行氣活血導滯,可內服順氣活血湯加減。如氣滯血瘀腑氣不通,大便秘結,行氣導滯,通腑祛瘀,可選用大成湯。若大便幹結難下,可潤腸通便,可用芒硝9g,蜂蜜30g衝服,或用番瀉葉10g內服。
中期:全身症狀消除,腸胃功能恢複,治宜續筋接骨,內服接骨丹。
後期:腰背筋脈不舒,局部板硬疼痛,可行舒筋活絡,內服伸筋片。症屬肝腎虧損,氣血不足者,應培補肝腎,補養氣血,可內服補腎活血湯,十全大補湯。外貼伸筋膏、虎骨膏。
6.其他療法對嚴重胸腰椎骨折脫位,同時合並附件骨折的病人,處理不當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傷,為了增加脊柱的穩定性,減少新的創傷,可以早期手術治療,行切開複位固定或脊柱融合術,以固定兩個受累的椎體,其融合的範圍包括上下未骨折的脊椎各一個。不但療效好,同時亦縮短了病程。
對胸腰椎關節跳躍征,采用閉合複位一般不易成功,因關節突較長,跳躍後交鎖較緊,強迫複位有發生脊髓神經損傷的危險,故應切開複位,同時行植骨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