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軀幹骨折(三)(1 / 3)

【診斷要點】

1.外傷史

2.頸部及枕區疼痛,僅限於上頸椎,頭頸活動受限;多數病人不用雙手托頭,但不能仰臥位坐起。

3.第2頸椎棘突壓痛陽性,局部腫脹,如有脊髓損傷則出現感覺運動及括約肌功能障礙。

4.影像學檢查X線片可確定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X線片檢查:對寰樞椎骨折與脫位的患者,一般應攝張口正位及側位X線片。如係寰椎前脫位,其X線側位片顯示寰齒關節間隙增寬。正常人其寬度應少於2.5mm,兒童為2~3mm。成人頸部作屈伸活動時,此間隙應保持不變,兒童變動不大於1mm,若此間隙寬度達到3~5mm,則除寰橫韌帶外,尚有翼狀韌帶及其他韌帶斷裂。如X線張口正位片,顯示寰樞椎關節間隙(又稱八字鬍)不對稱,或此間隙大於2mm(正常時應少於2mm),則表示寰樞關節有脫位。若張口位X線片疑有寰椎前脫位,而側位片又表現不明顯時,可謹慎拍攝頸椎微屈位X線側位片以確定之。如寰椎兩側脫位時,頸椎側位片較易識別,寰樞關節之前的距離大為增加,寰椎傾向前下方,如一側脫位時,在正位片顯示兩側寰樞關節位置不對稱,其間隙亦不對稱,寰椎下關節麵與樞椎上關節麵不平行。在齒狀突骨折無前後移位而僅有齒狀突成角畸形時,齒狀突前傾角的測量對診斷齒狀突骨折很有意義。或有齒狀突的側方移位,寰樞關節間隙與寰椎側塊大小不對稱以及齒狀突與側塊的間距不對稱,測量齒狀突和寰椎前弓的距離,對診斷寰樞椎脫位有較大意義。當頸椎側位X線片及開口位片不能清楚顯示齒狀突時,可借助額狀麵及矢狀麵斷層片明確診斷。CT檢查可幫助診斷。合並脊髓損傷時可行MRI檢查。

5.注意與先天性齒狀突不連相鑒別。

【治療】

1.手法複位樞椎齒狀突骨折合並寰椎前脫位患者俯臥位,頭伸出床頭,助手兩手扳住患者雙肩以固定,術者一手托枕部,一手托下頦部,扣緊緩慢進行牽引,調正力線,並逐步使頭後伸,以達到使骨折脫位複位。複位後,將患者置於仰臥位,頸後墊一合適的軟枕,保持頸後伸位。

2.牽引複位外固定牽引采用枕頜帶牽引,取中立位,牽引重量3~4kg,時間1~3周。複位後行頭頸胸石膏固定3~4個月。一般不宜采用顱骨牽引,隻有在移位嚴重或伴有下頸椎骨折脫位時方用,但牽引重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齒狀突骨折分離而影響愈合。

3.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穩定寰樞椎並防止因不穩造成遲發性脊髓壓迫。若同對成年人齒狀突基底部骨折並有移位嚴重,同時合並寰椎脫位者,經非手術治療3個月以上,骨折仍不愈合或再移位,而出現脊髓壓迫症狀,應采取手術治療,行枕頸椎固定術時若有神經壓迫症狀,應同時進行減壓再行融合術。

【曆史沿革】

齒狀突骨折的治療已有傳統的牽引複位固定,若後期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存在不穩定則行後路寰樞固定融合的治療觀念,發展為現代的積極的早期空心螺釘固定,此方法使齒突在原位愈合,由於螺釘固定增加了骨折的愈合機會,一旦愈合,則寰樞關節的活動可以保留,效果最為滿意。

【研究現狀】

1.樞椎齒狀突骨折的分型Schatzker(1972)以副韌帶在齒狀突的附著處為界限對齒狀突骨折進行分型,骨折部在韌帶之上的屬於高位齒狀突骨折,在韌帶之下的則稱為低位齒狀突骨折。他報道的37例齒狀突骨折患者中,有63%發生齒狀突骨折不連,他認為骨折愈合與骨折部位聯係不大,但骨折移位者骨不連較多。Anderson(1974)把齒狀突骨折分為三型:Ⅰ型為齒狀突尖的斜線骨折。齒狀突尖為翼狀韌帶附著處,其骨折屬於撕脫性骨折,為穩定型,合並症很少,預後良好。Ⅱ型為齒狀突與樞椎椎體之間的骨折。齒狀突與樞椎椎體之間為骨折的好發部位,骨折後不穩定,骨折易移位,且骨不連者占36%,需手術治療。Ⅲ型齒狀突的骨折線擴大到樞椎椎體骨鬆質,有時擴大到寰樞關節,骨折穩定,故骨折後容易愈合,預後良好。

2.寰樞關節解剖與生物力學特點寰樞關節解剖具有其特殊性。寰椎和樞椎之間沒有椎間盤,其形態與其餘5個頸椎有明顯差別。研究發現,有兩組關節控製寰樞關節的運動。第1組關節是寰樞外側關節,由寰椎的下關節麵與樞椎的上關節麵組成。第2組關節是寰樞正中關節,由齒突前後關節麵與寰椎的齒突關節麵及齒突和寰椎橫韌帶之間滑液囊構成。又可分為寰齒前關節和寰齒後關節。這種結構特點允許寰樞關節較大範圍軸向旋轉、某種程度的屈伸,但寰樞關節側屈範圍較小。Dickman等認為橫韌帶是枕項部最大、最厚、強度最大但缺乏彈性且相當堅硬的韌帶。它是穩定寰樞最強有力的結構,限製屈曲時寰椎向前滑動,但易被快速的剪切力或加速度的力量所損傷。橫韌帶斷裂後,枕項部的其餘韌帶容易遭受牽拉,並使之支持固定作用大為減弱,甚至發生顯著移位。Crisco和Paniabi等研究發現,當一側翼狀韌帶被切斷後,軸向旋轉在雙側都有顯著增加。提示雙側翼狀韌帶必須保持完整,才能限製軸向旋轉。翼狀韌帶功能喪失將意味著寰樞關節存在著潛在旋轉不穩。如果一側翼狀韌帶損傷,對側韌帶功能就喪失。翼狀韌帶作用是限製寰樞關節過度軸向旋轉,從而保護脊髓和椎動脈免遭旋轉性損害。

【展望】

樞椎齒狀突骨折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保守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但存在臥床時間長,護理不便等缺點。隨著電視輔助下手術的開展,手術治療已為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提示】

1.齒狀突骨折往往合並顱腦損傷,容易漏診對於無移位的齒狀突骨折,不能僅滿足於常規拍片未發現骨折而誤診,有時雖拍張口位X線片,常可由於開口及拍片角度不合適,齒狀突骨折顯示不清,或發生骨影重疊掩蓋,必要時,需多次拍張口位,或側位伸屈位,對可疑者要嚴密觀察。

2.非手術治療適應於所有類型骨折而且大多數可獲得骨性愈合牽引重量不能過大,外固定時間不能少於4~6個月,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三、下頸椎(C3~7)骨折脫位

下頸椎活動範圍大,又多暴露而缺少保護,故受傷的機會較多,特別是活動範圍最大的頸4、5椎。

【病因病理】

頸椎3~7骨折脫位,多因低頭工作,從高處墜落之物體砸於頭的枕後部,或進行體操運動、雜技表演時從高處落下,頸部屈曲觸地,或乘坐汽車緊急刹車時或快速起動時,頸部的揮鞭樣損傷;亦可因由前向後的暴力造成伸直性損傷。一般可分為3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