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軀幹骨折(三)(3 / 3)

3.X線攝片可明確診斷凡疑有頸部損傷者,均應拍攝正、側位X線片,必要時可加攝斜位X線片,以明確診斷及骨折部位、移位方向,可借助了解是否合並神經根及脊髓損傷。半脫位時,在頸椎側位X線片顯示,上一椎體的下關節突移至下一椎體的上關節突尖部,頸椎正常的生理前凸消失。若係全脫位時,正位X線片上,可見受累平麵的棘突及椎板間的間隙加大。側位X線片上,可見上一椎體前移,其下關節突位於下一椎體的上關節突之前,兩棘突間的距離加寬。

【治療】

1.複位固定

(1)手法或牽引複位:第3~7頸椎半脫位複位較易,不需特殊麻醉,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以止痛。患者俯臥於整複床上,兩肩與床頭平齊,如傷重翻身不便可仰臥位。一助手用手托住兩肩向下牽引,一助手兩手分別扣住枕部與下頦部,緩緩用力拔伸牽引,持續1~2分鍾,以便頸部肌肉放鬆,術者立於一側,如係雙側半脫位,術者拇指按於傷椎下一棘突上,令上方助手在牽引的基礎上將頭頸後伸,術者同時兩拇指用力下壓棘突,即可複位。複位後,患者症狀可立即減輕或消失,棘突複平,畸形消失。如一側半脫位,助手牽引同上,術者一手拇指按於傷椎偏歪之棘突向健側推,在拔伸按壓的同時,上方助手將患者頭頸略背伸向傷側旋轉,即可複位。複位後可用頜枕帶牽引,重量2.5~3kg,頸後墊一軟枕,保持頸椎輕度後伸位,2~3周後去牽引。

頸椎骨折合並脫位無合並脊髓損傷者,亦可試行手法複位。屈曲型骨折可采用頸部過伸複位,其複位機製與單純頸椎脫位相仿。患者仰臥於硬板床上,兩肩與床頭平齊,助手雙手扳住患者雙肩,術者一手托住病人後枕部,一手托住下頜部,雙手扣緊,緩慢地在中立位進行拔伸牽引,並逐步使頸部後伸,使其壓縮骨折得以複位。側屈型骨折亦可用手法矯正側屈畸形。對於伸直型骨折,整複與屈曲型骨折相反,在牽引過程中,逐步使頸部屈曲,複位後,頭後枕一軟枕頭,保持頸部在屈曲位。

對於大部分頸椎損傷,尤其是疑有脊髓或神經根損傷者,或估計手法複位後不能維持穩定狀態者,都可采用牽引複位,此法較安全,可避免在手法複位過程中加重損傷。可選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牽引時,屈曲型骨折伸直位牽引,伸直型骨折,先於中立位牽引,逐漸改為稍屈曲位牽引;縱向擠壓造成頸椎裂開時,其前後縱韌帶多未損傷,在較大重量牽引下可使韌帶拉緊,骨折隨之複位,宜采用中立位顱骨牽引。

頜枕帶牽引適用於需要牽引時間短,牽引力較小、骨折移位不多及頸部僅稍需固定的患者。一般重量不超過4kg,否則影響張口。牽引期間注意牽引帶不能滑脫至頸部,以免壓迫頸部血管及氣管,同時要保持過伸位。時間為3~4周。去牽引後改為頸托或石膏領固定。適用於無移位的齒狀突骨折、3~7頸椎半脫位或不伴有脊髓損傷的全脫位及頸椎骨折脫位嚴重而合並脊髓及神經根損傷不嚴重而無需快速重量牽引複位者。

顱骨牽引法適用於在短時間內大重量快速牽引複位者。一般牽引重量應根據患者頸部肌肉發達情況、關節絞鎖程度及部位而定。一般第1頸椎開始,重量為4kg,每向下一椎體,則加1kg,有時頸部肌肉發達者,可增至15kg複位,複位後維持重量為4kg。牽引時,一般不采用過伸複位法,以在中立位或輕度屈曲(15°~20°)為宜。因過伸複位時,上下關節突嵌頓得較緊,頸椎越伸展,嵌頓就越緊,不但不能達到複位目的,反而加重脊髓損傷的危險。開始牽引後,每隔半小時於床邊拍攝頸椎側位X線片一次,至嵌頓的關節突破拉開後,則可在肩後墊一軟枕,使頸部逐漸伸直。若無骨折和脊髓損傷。可持續牽引2~4周後再解除牽引。如有椎體及關節突骨折應延長牽引時間。此法適用於第3~7頸椎完全脫位及頸椎骨折合並脫位而無法用手法複位者。在牽引時,應抬高床頭作反牽引,並應根據複位情況及時調整牽引方向及重量。

(2)固定方法:對於無合並神經損傷的頸椎骨折,複位後可用頸托或石膏領固定,如合並有脊髓和神經根損傷的嚴重骨折,可在複位後,用牽引維持固定。

固定方法的選擇,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固定時間應以骨折愈合或脫位後韌帶修複生長能防止再移位為止。一般單純脫位,固定時間6~8周。合並骨折時間可延長,直至X線片顯示骨折愈合。

牽引和固定期間,應加強四肢肌肉和關節的鍛煉。解除牽引及固定後,逐步進行頸部屈伸、側屈及旋轉活動。早期應避免做與移位方向相同的動作,即屈曲型應避免前屈,伸直型避免作後伸,側屈型避免作向患側側屈,以防骨折未堅強愈合而發生再骨折。

2.手術治療對頸椎3~7骨折牽引或手法不能複位或複位後仍不穩定及存在脊髓壓迫者應手術治療。陳舊性脫位,如仍不能複位,可將椎骨體的上關節突部分切除,多可順利複位,有骨折塊突入椎管,應將骨碎片清除,術後作頸椎板融合術。

總之,對頸椎骨折的治療主要看是否合並有脊髓損傷。若無脊髓損傷,隻要能穩定頸椎以避免因活動而造成脊髓損傷即可,可用頸部支架、頸托、圍領、牽引等方法固定即可;伴有脊髓損傷者,應手術解除壓迫。對脊柱失穩者要作固定融合術。

3.藥物治療早期局部腫脹、疼痛,腹脹納呆,全身發熱,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導滯,內服複元活血湯或大成湯、七厘散等。中期腫痛已消,全身情況好轉,應以接骨續筋為主,內服接骨丹或補筋丸,外貼伸筋膏。後期骨折已愈合,關節穩定,但頸筋強硬,筋絡不舒並有疼痛者,可用舒筋活血、通利關節之治法,可選用舒筋活血湯、舒筋湯等,外貼狗皮膏、鎖口膏等。

【研究現狀】

Afson實驗證實,在頸椎嚴重損傷,椎體周圍的關節韌帶撕裂,關節出現交錯的部位,多發生骨折或脫位,其下方的椎體也常有壓縮性骨折。Webb等介紹了頸椎損傷合並前半脫位的早期在X線片上有四大特征:①損傷頸椎棘突的間距加寬。②椎體輕度前半脫位者,關節突的關節間隙加寬。③椎體有輕度壓縮骨折時,一般可見於損傷以下的1~2個椎體,壓縮椎體之前上角處可見一小突起。④損傷椎體前麵椎前軟組織陰影加寬。Braakmon認為下頸椎損傷行顱骨牽引治療牽引重量小於10kg者很難複位成功,一般需將床頭抬高半尺,牽引重量應為10kg,頸略屈位牽引數月後逐漸將重量降至2~3kg,維持4~6周才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