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軀幹骨折(三)(2 / 3)

1.頸椎單純性壓縮骨折多由間接暴力所致。頭頂部被重物擊傷或高處墜落,頭部著地,過屈暴力伴垂直衝擊力同時作用所致。受累的椎體被壓成楔形,有時有骨塊分離,但無脫位。損傷的頸椎後部結構大多保持完整,可有小關節骨折,韌帶也有撕裂。如果壓縮骨折的椎體僅限於椎體前部,則椎管形態不會改變,故不易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若同時和並椎間盤損傷並向後方突出,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若因背部肌肉強烈收縮或直接暴力衝擊,可發生頸7、胸1棘突骨折。前者多為撕脫性骨折,X線片顯示棘突有骨折線或骨塊分離;後者骨折線為縱行方向,多與棘突分離。

2.頸椎單純脫位

(1)全脫位:頸椎關節突關節短小,其關節麵排列幾乎近水平位。當外來的暴力使頭部前傾,頸部極度屈曲時,由於重心位置的關係,頸椎屈曲必然使上位頸椎的下關節突掀起,並加上暴力的脫位分力作用,必然使後關節囊及棘間韌帶撕裂;另外,頸部肌肉不足以維持其穩定性,上一椎體整個前移,即發生全脫位。此時上一椎體的下關節突位於下一椎體的上關節突之前,產生關節突絞鎖,故稱關節突跳躍征。一般以頸椎4、5、6、7之間較多見,少數患者可伴有下一椎體的輕度壓縮性骨折或前緣小片骨折。此時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

(2)半脫位:當外來暴力較輕,後關節麵尚有一部分接觸,則稱為半脫位,上一椎體下關節突向前輕度移位,受累的關節突關節麵的排列與正常者比較失去正常的平行關係。半脫位多發生於頸椎4、5或頸椎5、6之間。因該部頸椎活動度較大,當頸部屈曲時,頸後各組織,如頸後肌、黃韌帶等具有回彈作用,半脫位常自行複位。因此,作頸椎側位X線片時,很難發現有脫位,易被忽視而誤診或漏診。頸椎半脫位多因揮鞭樣損傷而引起。較少伴神經損傷症狀,有的話,亦較輕。

(3)旋轉性單側脫位:當頸椎遭受側屈暴力再加上旋轉暴力時,頸椎一側關節突可發生脫位,但對側可不累及。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較少見。

頸椎脫位,若上位椎體脫向下個椎體的前方,屬屈曲型,多見。若上位椎體脫向下個椎體後方,屬伸直型。

3.頸椎骨折脫位此類骨折脫位,多是較嚴重的暴力所致。不同暴力方向,可造成不同類型損傷。此種損傷常合並脊髓和神經損傷。

(1)屈曲型損傷:是臨床較多見的一種損傷。如低頭工作,重物由高處落下砸於頭後,或由高處墜落時,頭後部著地,重物由後向前砸於枕部或頸部。外來暴力可使頸部過度屈曲,此時,若椎體之間的擠壓分力大於向前脫位分力,即可造成椎體楔形壓縮性骨折。多發生於頸椎5~7之間,受累椎體可為1~2個,甚至3個椎體同時發生。椎體的前部被擠壓成楔形,後部的結構多保持完整,或有粉碎性骨折。如頸椎過度屈曲,椎間盤組織可同時向後被擠出,造成脊髓受壓而出現神經症狀。當頸椎高度屈曲,暴力過大,除造成椎體壓縮骨折外,同時兩側關節突亦上下分離,餘下的向前脫位的分力,即可使上位椎體前移,兩側關節突亦同時脫位,使上一椎體的下關節突位於下一椎體的上關節突之前,並可發生黃韌帶、棘間韌帶及棘上韌帶斷裂。此種損傷,常伴有嚴重的脊髓和神經根損傷。

(2)側屈型損傷:當外力來自頭的側方,強力使頸部側屈,則可造成側屈型損傷,即頸椎椎體的一側壓縮變扁。此種損傷有時可合並橫突骨折或橫突間韌帶斷裂,並伴有脊髓或臂叢神經損傷。

(3)伸直型損傷:較屈曲型少見。當暴力由前向後作用,如摔倒時麵部先著地,跳水運動員頸部過伸位撞擊池底,或體操運動員、雜技演員失手而致麵部觸地等均可發生損傷。此時,椎體後緣壓縮變扁,可合並椎板及關節突骨折或椎體前下緣骨折,若發生椎體分離,多發生在椎間盤上方及椎體下部之間,即終板與椎體骨鬆質之間。當過伸暴力使椎體向後向下作用,發生骨折脫位時,可伴有關節突骨折,椎間盤破裂及前縱韌帶斷裂,脊柱的穩定性遭到嚴重破壞。發病以老年人多,伴有頸椎病變,如頸椎病或類風濕關節炎而頸椎靈活性下降者尤易發生。

伸直型損傷易造成脊髓損傷,其主要機製是:過伸及向後的剪力,作用於中下段頸椎,椎體在椎弓根平麵之下發生完全性橫斷骨折或椎間盤裂開,前縱韌帶被撕裂,結果上部頸椎在骨折或椎間盤裂開部位向後方半脫位,脊髓嵌壓於向後移位的椎體及向前突出的黃韌帶之間。由於軟組織的彈性,移位可自行複位,但脊髓已遭到嚴重的擠壓傷。

(4)縱向擠壓損傷:當頭在中立位,外來的暴力垂直作用於頭頂,由於縱向擠壓作用,使整個椎體變扁變寬,或把髓核擠進椎體內,或向椎管內脫出而出現椎間盤壓迫症狀。有時因暴力過大,可造成椎體前後徑縮小而壓迫脊髓,若骨折塊向左右移位,則可造成椎間孔縮小,產生神經根受壓症狀。後兩種損傷所致的頸椎骨折脫位少見。

【診斷要點】

1.外傷史

2.傷後出現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活動受限及脊髓損傷症狀單純頸椎壓縮骨折及頸椎棘突骨折,僅有局部疼痛,壓痛,神經症狀多不明顯,若伴有脫位,或單純脫位,則可出現相應的神經係統症狀。

半脫位時,症狀較輕微,傷後可有頸部疼痛,頸部旋轉活動不便,活動時疼痛加劇。檢查時頸部肌肉可有輕度痙攣,頭略向前傾。脫位頸椎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如一側半脫位,下頜歪向健側,頭自患側向健側旋轉,傷椎的棘突向傷側偏歪,並向前凹陷。傷椎的下一棘突後突、壓痛。如有神經根受壓,則出現相應的神經損傷症狀,如第3、4頸神經損傷時,可有頸肌痙攣、一側或兩側頸三角部疼痛。第6頸神經損傷時,前臂及手的橈側有疼痛麻木或針刺樣感。若第7頸神經損傷,則疼痛沿手的橈側及示指放射,有時沿中指放射。

頸椎全脫位,頭向前傾,症狀較重,與寰椎脫位相似,壓迫脊髓的機會極大,壓迫脊髓時,則出現不同程度的高位截癱。

頸椎骨折脫位除一般症狀外,屈曲性損傷所致的頸椎骨折脫位時,受傷椎體棘突向後凸出,局部腫脹,壓痛明顯,頭前屈而不能伸,患者常以兩手托腮以防止因活動而引起的頸部肌肉痙攣,疼痛。側屈性損傷,除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外,頭頸向傷側傾斜;伸直型損傷頭向後仰,頸椎前凸加大,縱向擠壓骨折,頭頸一般處在中立位,各方向活動受限。如合並有脊髓和神經根損傷,則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輕者僅出現神經根刺激症狀,重者可出現不全截癱甚至完全截癱,但一般上肢症狀較下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