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軀幹骨折(二)(1 / 3)

【研究現狀】

在發病原因方麵,交通事故傷在20世紀80年代後已躍居首位。據50~60年代戴尅戎和張樂道報道,胸部創傷幾乎全由非機動車和生產中的意外創傷所致,非機動車遠較機動車為多。韓培立等(1988)報道206例胸部創傷中,肋骨骨折和血氣胸占85.5%,而交通事故占1/2,且機動車遠較非機動車為多。這類傷情往往嚴重,且易合並其他器官創傷,以骨關節最多,顱腦最嚴重。第3~7肋骨受損幾率最大。

在肋骨骨折合並損傷方麵,張明文等(1992)報道1152例胸部損傷中,上位(第1、2)肋骨骨折損傷臂叢神經3例、頸交感神經2例、氣管和支氣管1例、腋動脈1例。下位(第11、12)肋骨骨折損傷腎髒15例、肝髒14例、脾髒10例。歐祖康等(1985)報道97例第1或第2肋骨骨折中有3例合並臂叢損傷。因此,上位肋骨骨折應注意臂叢神經和血管的合並損傷。下位肋骨骨折應注意腎、肝、脾髒的合並損傷。

近30年來,隨著對連枷胸、胸壁軟化反常呼吸運動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不少學者認為外傷性浮動胸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挫傷。孫耀昌等(1986)報道237例胸部損傷中,43例連枷胸患者均伴有肺挫傷。以往一直認為連枷胸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是反常呼吸運動造成氣體在左右兩肺中來回竄動的鍾擺式呼吸,它是導致呼吸窘迫、機體缺氧的主要原因。1961年Maloney等根據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認為擺動氣是不存在的。1987年蔣耀光報道進行了類似的動物實驗,再次否定廠擺動氣的存在。孫耀昌等認為反常呼吸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連枷胸下方的肺組織相對順應性及肺挫傷的程度。對於連枷胸的治療以往強調固定浮動胸壁和糾正反常呼吸運動,現在多主張在治療中能同時注意按肺挫傷治療原則處理將能取得更好效果。焦方磊等(1996)指出,治療關鍵是確保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氣管切開。機械輔助呼吸,積極抗休克,靜脈用氨茶堿,短期用大量激素,限製水分和體液的輸入,減輕肺水腫,同時注意強心利尿。對發生ARDS者,及時行機械輔助呼吸,給予呼氣末正壓呼吸,注意吸痰並配合應用上述藥物。韓培立等(1988)認為對於有反常呼吸存在者,多采用胸帶加壓包紮。這雖能控製反常呼吸,對健肺的呼吸運動有一定的限製,往往局部畸形愈合,輕者無症狀,重者影響上肢帶肌的功能,有必要尋求新的固定方法。提出對嚴重的反常呼吸,尤其是年輕患者,在以搶救生命為前提的同時,盡可能恢複肋骨的解剖位置。鋼絲固定或胸壁固定架是目前簡便有效的方法,仍值得采用。沈楨雲等報道的57例多發性肋骨骨折中6例用軟鋼絲內固定,6例主要為單側後外側骨折,肋骨骨折數3~7根,其中1例胸廓塌陷、變形,但無明顯胸壁軟化。手術在全麻下經後外側切口進行。結果術後胸壁穩定,胸廓塌陷畸形接近矯正,療效滿意。認為對於嚴重胸壁塌陷的多發性肋骨骨折應行內固定治療,用軟鋼絲對部分肋骨骨折進行複位固定是簡單有效的方法。

對血胸的治療,過去主張在受傷12~24小時後行胸腔穿刺抽出胸腔積血。劉欲(1996)在《現代創傷學》中指出,中等以上血胸,應立即予以行閉式引流,即使是火器傷,也應如此。血胸經引流、肺擴張後一般不易再出血。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時,一組508例血氣胸施行了早期閉式引流,引流時間最早的為傷後2小時,均未發現有繼發性大出血。血胸早期引流的優點除立即改善呼吸循環外,對防止凝固性血胸及膿胸有決定性意義。

張鳴偉等報道了采用連續硬膜外鎮痛治療嚴重多發性肋骨骨折10例的經驗。認為嚴重的骨折疼痛可造成一係列的病理生理變化,是最終導致傷者呼吸循環障礙的重要原因。因而有效的鎮痛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與傳統的止痛法比較,連續硬膜外鎮痛有明顯的優點,是一種簡易、實用、有效且可隨意調控的鎮痛措施,故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推薦此鎮痛法用於嚴重多發性肋骨骨折、肺挫傷患者的鎮痛。在排除了腹腔髒器損傷後應盡早采用,可改善呼吸,有效地咳嗽,防止呼吸衰竭等合並症的發生,減少機械呼吸支持。

【提示】

肋骨骨折病人,由於受傷時暴力大,必須注意胸內重要器官有無損傷,並及時給予處理。

第三節脊柱骨折與脫位

脊柱在全身骨骼中占重要地位,四肢與頭顱直接或間接地與脊柱相連結,人體任何部分的負重,受衝擊時其動力均可傳達到脊柱。脊柱亦是許多主要內髒的附著點和保護器,由椎孔構成的椎管包圍著整個脊髓和馬尾神經及被膜。因此,脊柱的損傷可嚴重地影響內髒的解剖和生理功能。脊椎骨折與脫位,可造成脊髓損傷,輕者尚可恢複,重者可致終身殘廢或死亡。

脊柱由33個椎骨組成,其中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骶椎5個和尾椎4個。成人骶椎已融合為一體,尾椎亦合成一個尾骨,且人類尾骨已退化。因此,成人椎骨隻有26個,能活動的隻有24個椎體。椎體與椎體間借椎間軟骨盤連結,共有23個椎間盤。

人類直立的脊柱有四個彎曲的類似彈簧作用的生理曲度,即頸段前凸,胸段後凸,腰段前凸,骶尾段後凸,借椎間盤和生理弧度,以緩衝外力對脊柱的衝擊和震蕩。

椎骨的結構除第1、2椎外,其餘大體相似,都具有一個椎體,其後側左右為椎弓根;與椎弓根相連的左右各有一橫突,在上麵左右兩側各有一上關節突;在下麵左右兩側各有一下關節突;其後側左右各有一椎板,兩塊椎板的連結部為棘突的根部。每一個椎體的後部有一個椎孔,其前壁為椎體的後緣,兩側壁為兩側椎弓根,後壁為椎板。各椎體之椎孔上下相連成為椎管,脊髓、馬尾神經及被膜位於椎管內。相鄰椎骨的兩側椎弓之間各有一椎間孔,各神經根即由此穿出。當脊椎發生骨折與脫位時,脊髓及神經根易被損傷。

第1、2頸椎形態與各椎體形態有較大區別。第1頸椎稱寰椎,呈環狀,無椎體、關節突及棘突。與橫突相連接的兩側,其骨質肥厚堅強,稱側塊,有關節軟骨麵與枕骨相連。寰椎前後部均較細小,與側塊相連處尤為脆弱。第2頸椎稱為樞椎,椎體小而棘突特別大,椎體上麵有一齒狀突,並向寰椎的環內前部突起,與寰椎前結節內側關節麵形成關節,並靠寰椎的橫韌帶來穩定齒狀突,防止齒狀突向後移而壓迫脊髓。

上位椎體下關節突及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結合組成關節突關節。自第2頸椎到第1骶椎,每兩個椎體間均有兩個關節突關節,即左右各一。關節突關節周圍有堅強的關節囊,囊內有少許滑膜及滑液,此關節屬微動關節。脊柱各段的關節突關節的形狀及排列方向因脊柱各段的活動度而不同。第2~7頸椎關節突關節排列近乎水平位,同時關節囊較寬大,以適應屈伸、旋轉,較靈活,但亦易發生脫位。胸椎關節突關節麵的排列近乎額狀位,即一前一後,故不易脫位,較適合屈伸及側屈,但胸椎借肋骨與胸骨連結,穩定性增加,故胸椎活動較受限。胸11、12及腰椎關節麵的排列則為半額狀、半矢狀位,其橫切麵近乎弧形,屈伸、側屈及旋轉均較靈活。故胸、腰椎關節突關節易發生骨折,很少單純發生脫位。一旦脫位,均合並不同程度的骨折。各關節突關節排列甚為合適,關節麵甚為光滑,如有損傷破壞其光滑及完整性,即可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發生慢性胸腰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