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下肢骨折(五)(3 / 3)

3.經皮撬撥複位內固定法該法適用於手法複位困難或複位後不穩定者。無痛下用鋼針撬撥複位,電視X線下進行。術者站在患側,在無菌操作下,一手持3~3.5cm鋼針插入塌陷骨折的下部,利用杠杆作用,將骨塊撬起,用另一手拇指、示、中、環指,推頂移位的脛骨外髁和內髁,使骨塊與之緊密靠攏,然後根據移位的情況,術者由骨塊的上緣(但不經過關節麵),向下斜行穿入1枚鋼針超出對側骨皮質0.2cm,將骨折塊固定在脛骨上,若固定不牢,可再穿入1枚鋼針,使之呈交叉固定。針尾剪短埋於皮下無菌敷料包紮,超膝夾板或石膏固定。

三、藥物治療

按骨折三期辨證施治,後期可用中草藥煎洗配合膝關節練功活動,以利關節功能恢複。外傷骨折或手術後,關節內出血嚴重,中醫認為屬氣滯血瘀所致。瘀血積聚於關節中,使關節腫脹,疼痛;瘀血久留,關節可因瘀血凝結而易發生粘連,甚至強直。術後即以大劑量活血涼血、祛瘀消腫的中藥內服,可達到逐瘀消腫利關節的目的。腫消痛止,更能使患者早期配合進行功能鍛煉。早期抽吸關節內積血,充分減少瘀血,對防止膝關節粘連有重要意義。

四、練功活動

早期應作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及關節屈伸鍛煉,解除固定後,在床上練習膝屈伸活動或扶拐不負重步行鍛煉,5~6周後經檢查骨折牢固愈合,方可下地練習負重,應注意負重過早可造成脛骨平台重新塌陷。

五、其他療法

若移位嚴重,且關節麵有壓縮,手法無法複位者,或保守治療失敗者或合並韌帶損傷和半月板損傷者,應考慮切開整複和內固定術。合並韌帶斷裂者,早期作韌帶修補術或晚期作重建術。

對側劈裂骨折,可采用長螺絲釘或交叉鋼針內固定。對T形和Y形骨折采用骨栓固定或支持鋼板加長螺絲釘固定。對嚴重塌陷者,可行軟骨板下植骨術。對於合並膝關節韌帶損傷者,手術除處理骨折外,應視損傷情況,采用不同方法修補。

【研究現狀】

在脛骨平台骨折分類方麵,其分型的方法較多,國外基本趨向於使用Hohl分型法。

1976年HohlM將脛骨髁骨折分為5個類型:第Ⅰ型無移位;第Ⅱ型部分壓縮;第Ⅲ型劈裂壓縮;第Ⅳ型整個髁塌陷;第Ⅴ型雙髁骨折。1983年HohlM和MoorePM。又將此種骨折分為5個類型:①劈裂骨折;②整個平台骨折;③邊緣骨折;④邊緣壓縮骨折;⑤四塊骨折。而國內的分型尚未統一。

據劉一等(1997)收治脛骨平台複雜性骨折31例,經切開複位、L-梯形加壓鋼板(L-TCP)及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26例,隨訪8個月~8年,優良率達83.3%。作者在討論中認為,脛骨平台複雜性骨折治療困難的核心問題是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導致內固定術後切口的並發症。但是不采用內固定,複雜骨折的穩定性難以維持,可導致骨不連或畸形愈合。閉合複位內固定僅限於無粉碎及移位不大的大骨折塊,對於複雜性骨折複位效果不佳。主張L-TCP於脛骨近端前外側置板固定。手術的關鍵是確保關節麵平整及恢複膝關節正常的外翻角。L-TCP的L端為剛性結構,穩定性優於支持鋼板,可有效地防止繼發性膝內翻。結論認為采用L-梯形加壓鋼板或拉力螺絲釘治療脛骨平台複性骨折是可行的,獲得滿意療效的關鍵在於:①將軟組織損傷程度作為選擇急診或擇期手術的標誌;②伴有多發骨折者應同時一期切開複位內固定;③提倡早期非負重性功能練習。

據劉國平等(1997)用機械牽引、閉合撬撥複位和雙側鉤槽式外固定器(BGEF)固定治療骨折線波及關節麵的脛骨平台粉碎性骨折23例,術後隨訪9個月~2年,所有骨折在術後3個月內全部愈合,膝關節均能完全伸直,19例下蹲功能正常。作者在討論中認為,該手術方法簡單,操作容易,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小了手術創傷,能夠為絕大多數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所接受;避免了骨折周圍軟組織的再損傷,不剝離骨膜,保護了骨折端及骨折片的血供,有利於骨折愈合;無需行第2次手術取內固定物;適用於複雜性脛骨平台骨折,尤其是涉及關節麵的脛骨平台塌陷性骨折和劈裂骨折。

Waddell(1981)對比分析95例脛骨平台骨折,分別采用閉合和切開複位內固定治療時指出,手術治療無明顯的優越性,閉合治療應該是首選的。黃家駟(1972)對移位不多和關節麵無壓縮的單髁骨折作手法複位;對移位較大的粉碎性骨折應采用牽引逐漸整複,需要時可適當地加以手法或兩側加壓,以促進骨折的複位。天津醫院骨科對骨折移位不多,關節麵無擠壓塌陷或壓縮不嚴重者采用手法整複和超關節夾板固定;移位嚴重的粉碎性骨折主張牽引手法複位,超膝夾板固定;對壓縮較重和輕型粉碎性骨折也采用手術療法。

馬元璋(1982)對移位嚴重的壓縮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采用鋼針經皮撬撥療法,總結38例,27例骨折愈合良好。關節功能好。關民生(1997)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脛骨平台骨折395例,獲得優良率為87%的療效。其治療原則是對無移位的骨折,單純超膝夾板固定;輕度移位行手法複位,超膝夾板固定;中度移位采用跟骨牽引,手法複位,超膝夾板固定;對合並症或合並傷,均按常規方法治療;強調早期練功,晚期負重。

【展望】

脛骨髁骨折屬關節內骨折,既不易整複,又難以固定,故在治療時應盡量恢複關節麵的完整性。因此應指導患者不負重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進行自身磨糙,晚期負重,以免發生膝關節僵硬以及創傷性關節炎。

脛骨平台骨折屬關節內骨折,病理變化複雜,既不易整複,又難以固定,治療過程中常常遇到許多問題。早期常麵臨的問題是較難獲得滿意的複位,骨折碎片的不穩定,手術複位時,較難進行堅強的內固定以及術後感染等。治療後期麵臨的問題是骨折複位後再移位,膝關節活動範圍不佳,以及晚期退行性病變。目前沒有一種治療方法能夠解決以上所有問題,治療方案的選擇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骨折壓縮和移位的程度,患者的一般情況及局部情況,相關的軟組織傷,同側是否存在有其他骨折,以及是否是開放性骨折等等。

目前對該種骨折的治療有多種方法,但不外乎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前者的目的是整複移位,加強內固定和早期功能鍛煉。常用的內固定器材有鋼針、加壓螺絲釘、骨栓、各種類型的鋼板、鋼板加骨栓、鋼板加骨鬆質螺絲釘、L角板以及填塞植骨等。後者包括石膏、牽引、牽引加夾板(即中西醫結合療法)以及閉式穿針內固定等。且主張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晚期負重,多數能獲得滿意的效果。手術治療適宜於保守治療失敗或合並韌帶斷裂和半月板損傷者,特別是整個髁部塌陷用非手術治療難以複位者。單側劈裂骨折,可用長螺絲釘或交叉鋼針固定;T或Y形骨折用骨栓固定或支持鋼板加長螺絲釘固定;嚴重塌陷者行軟骨板下植骨術;合並膝關節韌帶損傷者,應視損傷情況采取不同方法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