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下肢骨折(五)(2 / 3)

為較好地解決髕骨骨折術後膝關節麵解剖完整,維持伸膝裝置,消除骨折塊旋轉移位,使患者早期活動,加速膝關節的功能康複。

王新衛采用自行設計的具有夾擠、頂壓、提拉三種功能的夾擠頂壓式髕骨外固定器(髕骨夾)治療髕骨骨折36例,優良率達97.2%。該髕骨夾具有雙平麵立體固定效果,不僅能有效地糾正和預防骨折向前成角,而且對下極旋轉(翻轉)移位、下極粉碎骨折、下極撕脫骨折等均具有可靠的治療作用。

李永生等對同濟醫院近15年來的髕骨骨折病人進行隨訪調查,對其骨折類型、手術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作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內固定法(環紮法和張力帶法)仍是手術治療髕骨骨折的主要方法;並且,隨著現代生物醫學工程學的迅速發展,可吸收縫線已經應用到治療髕骨骨折的內固定手術中,可吸收線環紮法適應證廣,固定牢靠,在體內可以降解吸收,避免了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的弊端,順應當代內固定材料的發展趨勢,宜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展望】

髕骨骨折的治療原則是複位後關節麵平滑,固定適當有力,骨折愈合快,可早期下床活動關節。對手法整複或固定器治療失敗者,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大致有絲線縫合固定、鋼絲固定、張力帶鋼絲固定、螺絲釘固定等,各種治療固定方法各有利弊。絲線縫合固定,具有操作簡單、應力分布均勻、骨折愈合後不需再手術取內固定之優點。但是有固定不夠牢固、術後需加用外固定,且固定時間長等弊病。不鏽鋼絲或螺絲釘固定雖較絲線固定牢固,但術後仍需外固定及取內固定之弊。張力帶鋼絲固定又可分為AO張力帶鋼絲(AO-TBW)、胥少汀的改良張力帶鋼絲(Xu-TB)、交叉張力帶鋼絲(CTBW)3種方式,此3種固定方式以CTBW優越性為多。因其是在前兩種方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能使橫向或縱向骨折麵都緊密嵌合,鋼絲在髕骨中心交叉,使各方向的骨塊向中心彙聚收攏,具有嵌壓和束縛小骨片的作用。如髕骨周邊有小骨片時,用可吸收的腸線沿髕骨周緣作環狀荷包縫合。該法固定牢固,術後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動,有利於膝關節的功能恢複。但手術操作較複雜,骨折愈合後仍需取內固定。祁斌時的橫行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法治療髕骨骨折是揉合AO張力帶鋼絲和單純張力帶鋼絲的特點所做的改良術式,其特點是采用橫切口,直達骨折部,在骨折複位前從骨塊側方進針。如伴有縱裂骨塊,亦可貫穿固定。並可利用克氏針作把持,對合上下骨塊,其穩定性較用布巾鉗鉗夾為好,可避免鉗裂髕骨邊緣,而且操作簡單,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後,在膝關節外側做兩小切口,即可拔除克氏針及鋼絲,適合各種年齡,是目前治療髕骨骨折較好的方法。

【提示】

不管哪一種方法治療髕骨骨折,其最終的目的是維持複位直至骨折愈合。能夠進行早期膝關節活動鍛煉,以防止術後膝關節僵直減少致殘率,這是評價各種治療方法的標準。這就要求內固定必須有足夠的強度以抵抗在早期術後膝關節伸屈活動中產生的彎曲力及牽張力。盡管早期應用鋼絲(環形或矩形)和螺絲釘或兩者結合治療髕骨骨折是一種古老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自從AO應用張力帶原則內固定治療骸骨骨折以來,一直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較好的內固定方法。近年來外固定器的不斷發展,解決了髕骨骨折治療中的很多問題,但是對於一些粉碎性等複雜性骨折還有待於繼續研製更好的治療方法。

第七節脛骨髁骨折

脛骨上端的擴大部分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其平坦的關節麵稱脛骨平台。故脛骨髁骨折又稱脛骨平台骨折,本病多發生於青壯年。脛骨髁泛指脛骨內、外髁,其邊緣上覆有半月軟骨。中間為髁間脊,為非關節部位,有前後十字韌帶附著,兩側有內外側副韌帶,因兩髁的關節麵比較平坦,且其形態呈倒錐狀,故稱平台。脛骨兩髁骨質較疏鬆,不如股骨兩髁堅硬粗大,故遭受外力相互衝擊時,脛骨髁部較股骨髁骨折的機會更多。尤其脛骨外髁骨折更為多見。

【病因病理】

多由高處跌下,足底觸地產生傳達暴力所致。若兩髁受力不相等時,則受力較大的一髁發生骨折;若內外兩側髁所受壓力相等時,則兩側髁同時發生骨折;膝關節過度外翻或內翻時,亦可造成脛骨內側髁或外側髁骨折,骨折後多有不同程度的關節麵破壞。

當膝關節內側遭受暴力打擊或車輛碰撞,使膝關節強力內翻時,可引起脛骨內髁骨折,因其外力常來源於前內側,故內髁的前部壓縮較重。

脛骨髁骨折較為複雜,由於其受傷的機製不同,外力的強度不同和作用方向以及當時膝關節所處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骨折類型。一般按受傷機製分,可以分為外翻型骨折、內翻型骨折、垂直積壓型骨折3種類型。

【診斷要點】

膝部明顯瘀腫、疼痛、功能障礙,可有膝外、內翻畸形。若側副韌帶撕裂,則膝關節側向試驗陽性。X線片可確診。

【治療概況】

無移位骨折,可固定膝關節於伸直位置4~5周;有移位骨折應施行手法整複、撬撥複位、持續牽引治療,力求恢複脛骨關節麵的平整和下肢正常的生理軸線,以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

一、整複方法

對無移位或輕度塌陷型脛骨髁部骨折,不需手法整複。應在嚴格無菌下,將膝關節內積血洗淨,局部敷消腫膏,用超膝甲板外固定,保持骨折的穩定性,防止骨折移位。

對移位較大的脛骨外或內髁骨折,可采用手法複位。患者仰臥位,一助手握住患肢大腿,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足踝部向下用力牽引。若外髁骨折,則令下一助手在維持牽引下將患肢內收,術者兩手四指環抱膝關節內側,兩手拇指推按骨折片向上、向內複位。若內髁骨折,用相反方向的手法整複。雙髁骨折者,兩助手在中立位強力相對拔伸牽引,繼而醫者以兩手掌根部分置於脛骨上端內、外髁處,相向扣擠複位。

對塌陷型或移位明顯的陳舊性或移位較大的脛骨內外髁骨折,單純采用手法難以達到滿意複位,故一般采用綜合方法複位。

若關節麵塌陷者,可在X線透視下,嚴密消毒,局麻下將鋼針刺入塌陷關節麵下進行撬撥,使之複位,撬針時應避免傷及腓總神經。

二、固定方法

1.骨折複位後取夾板5塊,分別置於膝內、外、後側及前內外側處,

夾板長度據患肢情況而定,加壓墊包紮,

另用一長夾板加於後托包紮固定,

2.固定牽引治療,適用於嚴重粉碎骨折,手法、手術難以複位者采用脛骨下端或跟骨牽引,以便於膝關節屈伸練習,牽引後早期開始膝關節活動,

以利用股骨髁的擠壓使脛骨關節麵複位,牽引持續6周,3個月後開始練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