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下肢骨折(五)(1 / 3)

三、藥物治療

髕骨骨折早期瘀腫非常明顯,應重用活血祛瘀利水消腫的藥物,中期應用接骨續筋通利關節之品,後期服補肝腎、壯筋骨的藥物,解除固定後應用中藥熏洗。

四、練功活動

在固定期間應逐步加強股四頭肌的收縮活動,解除固定後,應逐步進行膝關節的屈伸鍛煉。但在骨折未達到臨床愈合之前,注意無過度屈曲,避免將骨折處重新拉開。

五、其他療法

對橫斷骨折移位大於0.5cm以上者,行切開複位內固定,對嚴重粉碎性骨折可行髕骨環紮術,對髕骨下極嚴重粉碎者可行下極切除術,對無法複位、不能部分切除的嚴重粉碎骨折可行髕骨全切除術。

手術時機要把握好,最好在傷後盡早進行,且越早越好,否則,因髕前軟組織菲薄,張力性水泡很快產生而妨礙手術進行。

【曆史沿革】

在古代,髕骨稱為冰骨、油盞骨、連骸骨等等,現俗稱膝蓋骨。早在《素問·骨空論》有雲: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明清以後,對髕骨的解剖生理和骨折後症狀論說更詳。《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膝蓋骨》載:膝蓋骨即連骸,亦名髕骨。形圓而扁,覆於健桁上下兩骨之端。內麵有筋聯屬。又說:膝蓋骨覆於健骱二骨之端,本活動物也。若有所傷,非骨體破碎,即離位而突出於左右,雖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牽動於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複離原位,而遺跛足之患也。……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其筋即腫大,株連於膕內之筋,……宜詳視其骨如何斜錯,按法推拿以複其位更進一步說明了骨折後的症狀、治療和預後。近年來髕骨的內外固定器材有了長足的發展,為病人早期下床鍛煉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研究現狀】

據研究發現,關節固定後關節周圍及滑膜的變化始終表現為纖維-脂肪結締組織增生,並充斥於關節內,將暴露於關節腔內的各種組織,如韌帶、肌腱等覆蓋,以後逐漸演變為瘢痕組織而形成粘連。這在膝關節尤為明顯,然而髕骨血運豐富,骨折後大量出血積於關節腔內,如果傷後長時間固定,凝血塊纖維化,使粘連更為嚴重。因此,在髕骨骨折的治療上應該盡量減少外固定時間。髕骨骨折後,影響最大的是膝關節伸膝裝置失去連續性和髕股關節的功能紊亂。如果髕骨骨折愈合後關節麵不平整,日後必將並發創傷性膝關節炎。在髕骨骨折的治療上,采用鎳鈦形狀記憶聚髕器治療,具有複位和固定作用。由於金屬材料本身的性能和爪支的形狀特點,使其具有多向性,不僅可自動向心持續施加聚合壓力,而且聚髕器各爪支的連接體部緊貼髕骨前麵,完全符合張力帶原理,而固定比張力帶更為可靠,可更早地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根據髕骨粉碎性骨折的情況不同,可選擇合適型號的聚髕器固定,使各爪支能十分準確地攏住粉碎性骨折塊,固定準確有力,無需附加其他任何輔助固定,術中即可屈膝關節達90°以上,不會發生骨折再移位情況。尤其適用於粉碎性髕骨骨折無法複位者。

張力帶內固定術已成為目前治療髕骨骨折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張力帶縱行鋼絲、AO張力帶鋼絲和雙軌單獨鋼絲等,其共同特點是克氏針縱向穿入固定。祁斌時采用的橫行張力帶鋼絲內固定法是揉合了AO張力帶鋼絲和單純張力帶鋼絲的特點所做的改良術式,其特點是:①采用橫切口,直達骨折部,分離髕骨周圍軟組織少且容易。②在骨折複位前從骨塊側方進針較容易,且對伴有縱裂之骨塊,更可貫穿固定。③可利用克氏針作把持,對合上下骨塊,其穩定性較用布巾鉗鉗夾好,可避免鉗裂髕骨邊緣,而且操作簡單。④粗鋼絲8字形固定可使兩骨塊緊密接觸,可防止髕骨骨折線背側分離,固定可靠,術後觀察無鬆動及移位分離。⑤骨折愈合後,在膝關節外側做兩小切口,即可拔除克氏針及鋼絲,操作較縱行張力帶拔針過程容易。⑥該術式適合各種年齡,對年齡小者不會影響骨質發育生長;對高年齡者因手術創傷小,時間短,術後不用長期臥床及外固定,能及早下床活動,避免了並發症發生;對全身情況差者,也可在局麻下施行手術。

趙天雲等用新鮮離斷肢體製作標本,對雙圈縫紮固定治療髕骨骨折的療效進行了生物力學實驗研究,結果說明該術式的固定強度足以抵抗在不負重狀態下股四頭肌的收縮力,提示術後可早期行膝關節伸屈功能鍛煉。作者運用該術式治療95例各類型髕骨骨折患者,並經2~13年的隨訪,對骨折類型與療效的關係、複位程度與療效的關係及骨折類型與複位程度的關係進行了分析討論。結果術後解剖複位率達66.3%,采用陸氏評定標準評價療效,功能優良率達93.7%。

章漢平將豬的離體髕骨造成橫形骨折模型,采用了三種術式固定,作為力學試樣。通過試樣的生物力學測試對固定效果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采用張力鋼絲固定的試樣,其抗拉伸能力、抗彎能力、拉伸張力極限等力學指標優於其他方法,差異具有顯著性或非顯著性。從骨折固定力學角度明確了髕骨橫形骨折應首選張力鋼絲固定法。

周金水等對髕骨骨折鋼絲環形加8字內固定進行生物力學評價。實驗采用截肢獲得的6個髕骨標本進行研究。保留股四頭肌腱和髕韌帶。於髕骨縱向中點橫形鋸開,造成橫形骨折。髕骨骨折四種內固定方法即:網絲環形加8字、鋼絲8字、鋼絲環形和克氏針加鋼絲8字內固定。使固定的髕骨韌帶標本屈曲90°,應用電測法對固定性能進行測試。載荷-應變評價結果表明,鋼絲環形加8字固定效果最好。

吳久海等對分別采用張力帶鋼絲內固定、絲線環形縫合固定及Magnuson法絲線內固定治療的72例髕骨骨折患者進行11~52個月隨訪,以觀察不同內固定方法的療效。結果張力帶鋼絲組優良率為76.74%;兩種絲線內固定組優良率均為27.59%。認為張力帶鋼絲內固定穩定性好,固定牢固,術後無需外固定,可早期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有利於骨折愈合和關節功能恢複。

為了解決傳統髕骨骨折複位固定器所存在的固定力度小、下極骨塊不易固定的問題,張作君等研製了鉗夾式下極爪分叉型髕骨骨折複位固定器(髕骨鉗)。經96例臨床應用觀察,結果顯示,固定後病人即刻可下床行走並能主動屈膝90°以上者占73.96%,3日內可下床行走並主動屈膝90°以上者占88.54%,1周內可下床行走並主動屈膝90°以上者占94.79%,治療優良率達98.96%。認為髕骨鉗治療髕骨骨折具有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固定力度大、固定力可靠、適應證廣泛、不需X線透視、不需其他輔助固定、有利於骨折愈合、有利於膝關節功能恢複等諸多優點。

李純誌等報告采用U形橫環鋼絲(U法)、改良AO張力帶(AO法)、鎳鈦-聚髕器(NT-PC)治療髕骨骨折150例,其中粉碎性58例、橫形92例。平均隨訪4年2個月。結合X線髕股關節麵對位情況依據臨床功能恢複分優、良、可、差評定療效。計優98例、良36例、可11例、差5例。選用參照單位分析法統計處理顯示:U法療效及優良率不及NT-PC和AO法;AO法與NT-PC療效無顯著差異。提出手術治療髕骨骨折,U法不應作常規、首選;對於橫形或相對大塊、無冠狀骨折線的粉碎骨折,AO法應視為有效可靠的選擇;多平麵、嚴重粉碎性髕骨骨折,NT-PC係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