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下肢骨折(四)(1 / 3)

二、固定方法

對青枝骨折或無移位的裂縫骨折,應將膝關節內的積血抽吸幹淨,外敷傷科藥膏,然後用夾板固定,前側板下端至髕骨上緣,後側板的下端至膕窩中部,兩側板以帶軸活動夾板超膝關節固定,小腿部的固定方法與小腿骨折相同,膝上以四根布帶固定,膝下亦以四根布帶固定,將患肢略提高,膕部墊以軟枕以使膝關節保持在微屈位。對於有移位的屈曲型骨折可采用股骨髁部冰鉗或克氏針牽引;伸直型骨折則采用脛骨結節牽引。骨牽引後隻要稍微配合手法即可複位,整複時要注意保護膕窩神經血管,用力不宜過猛,複位困難者,可加大牽引重量後整複。骨折對位後局部用夾板固定,兩側板的下端呈叉狀,騎在冰鉗或克氏針上。5~7周後解除牽引,改用超膝關節夾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

三、藥物治療

一般按骨折三期辨證論治原則處理,若局部血腫較大,應加大活血化瘀消腫藥,有瘀血發熱者,可服清心藥加減,亦可外敷消腫止痛接骨藥膏。解除固定後,用中草藥熏洗。

四、練功療法

練功療法與股骨幹骨折基本相同,但因骨折靠近關節,易發生膝關節功能受限,所以應盡早進行股四頭肌操練和關節屈伸功能鍛煉。

五、其他療法

凡經上述方法複位困難或合並有血管損傷者,可采用切開複位內固定術。

1.Zickel髁上髓內針內固定是由2枚弧形的或可屈性髓內針做成的內固定針,髓內針在髁部兩端各形成一個有角度的隧道作為插入螺絲釘之處。通過這些隧道插入骨鬆質螺絲釘,使通過髁部的兩個髓內針以鉤住股骨髁部柔軟的骨鬆質。適用於股骨髁上橫形或短斜形骨折。

2.Ender針內固定不用切開骨折部位即可插入Ender針,一般用於老年人。若應用可屈性Ender針,常需補用石膏或支架。

【曆史沿革】

曆代醫家對股骨髁上骨折的認識較少,往往與股骨幹骨折同時而論。《內經》曰:膝乃筋之府,若傷之,上連腰屈疼痛下移骱骨焮腫,……步履斜行,或膀子重傷。治療上仍以手法整複,夾板固定,中藥內服外用治療為主。

【研究現狀】

Noer等(1993)報告用外固定器治療股骨遠端骨折病人17例,優良率70.6%,平均固定11周。骨折均牢固愈合。認為穿針外固定可避免接骨板固定的廣泛軟組織暴露及破壞骨折端的血運,與髓內針相比有不影響髓腔內膜血運的優點。目前外固定器已大量用於臨床,對開放、粉碎性骨折,特別是對伴有嚴重感染、軟組織缺損的骨折以及火器傷骨折更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包錦昌(1997)報告自1988年采用骨端鋼板治療股骨遠端骨折58例,其中髁上骨折26例,髁間骨折32例,優良率達到87.6%。手術操作簡單內固定確實,便於早期進行膝關節伸屈練習。

塗青虹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及錐形骨鬆質螺紋骨針治療股骨踝上骨折13例,隨訪6個月至2年,骨折全部愈合。按Kolmert療效評定標準:優7個關節,良4個關節,可1個關節,差1個關節,總優良率84.6%。

Pemberton等(1994)采用碳素纖維板治療22例股骨遠端骨折的老年病人,碳素纖維板彈性模量比一般金屬低,具有更高的耐疲勞強度,負重時允許骨折處有輕微活動,刺激骨痂生長,加速骨折愈合。有學者從事研究生物降解板和降解棒,通過內固定材料在骨折愈合過程中的自行降解吸收,使內固定強度逐漸減退,而且這種材料不需取出,可免除第2次取出內固定物的手術。低彈性模量接骨板和可吸收材料的開發應用,是當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雖然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但由於它們特有的優越性,無疑將有著廣闊的前景。

【展望與提示】

對股骨髁上骨折,其治療上不能片麵強調非手術或手術,也不能拘泥於一種治療方法。因為創傷的複雜性及受傷個體的差異決定了治療時必須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權衡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合理選用治療方法才能提高治愈率。多數學者認為穩定型的股骨髁上骨折用骨牽引加外固定治療就可以有滿意的療效,有人認為這些傳統方法對位對線好,骨痂生長快,痛苦少、療程短、功能恢複好的優點,在治療中建議運用此方法。骨牽引加夾板石膏交替固定法不受設備條件限製,一般基層醫院均可開展,對大部分股骨髁上骨折均可選用,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愈合率高、功能恢複快等優點。對粉碎性骨折內固定困難者及不能耐受手術或不願接受手術者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足之處是住院臥床時間偏長,老年人不能長期臥床者不宜選用。而且該方法完全解剖複位困難較大,對年輕患者或職業要求較高者不要首選;對可疑有神經血管損傷或斷端有軟組織嵌入者不宜選用;對軟組織挫裂傷嚴重且骨折端錯位嚴重,短期內不宜用夾板外固定者應慎用。

L型髁鋼板內固定術具有強度大、固定牢固、可解剖複位、可早期作功能鍛煉、可早日下地等優點。隨著手術方式及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術後功能恢複越來越令人滿意,並發症、後遺症逐漸減少,對無手術禁忌證的大部分股骨髁上骨折均可選用。不足之處是手術要求較高,手術創傷較大,術後易發生股四頭肌腱粘連和膝關節韌帶攣縮,影響膝關節伸屈功能。斯氏針交叉固定術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出血少、抗剪應力好、抗旋轉作用強等優點。對複合傷及年老體弱不能耐受長時間手術者;對開放性骨折局部皮膚軟組織挫傷嚴重,以髁鋼板固定時軟組織不能覆蓋,又不宜作外固定者;對合並有血管神經損傷為搶時間處理神經血管損傷者;均可考慮選用。不足之處是鋼針易滑動,強度較鋼板差,術後仍需外固定,對粉碎性骨折或骨質疏鬆者不宜選用。

近年來許多髁上針用於治療股骨髁上骨折也取得滿意的療效,Ace髁上針、Richards5孔和多孔髁上針、Biomet逆行針4類。此種用途的髓內針在扭曲和彎曲強度上無明顯差異,正確地放置這些髓內針就會有足夠的強度,但有人認為還不能代替標準的生物鋼板螺釘技術。

內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學研究的開展和其臨床應用的發展,更多的新型內固定物不斷出現,提供了更廣闊的內固定治療前景。

第五節股骨髁間骨折

股骨髁間骨折是指發生在股骨兩髁之間的骨折,又稱股骨雙髁骨折,屬關節內骨折。多發生於男性和中老年人。

股骨下端向側方和後方膨大成內髁及外髁,呈凸狀,其間為髁間窩。因股骨幹下端幹骺端骨鬆質區和兩髁之間的髁間窩骨質結構脆弱,故容易發生骨折,這也給內外固定的可靠性帶來一定困難。外髁前後徑長,關節麵較大,位置較內髁高,有防止髕骨向外滑脫作用。內髁上方有突起之內收肌結節,是內收肌的止點,也是重要的骨性標誌。內外髁側麵有內外側副韌帶附著,骨折時可合並這些韌帶的損傷。股骨下端肌肉豐富,前方有強大的股四頭肌,後方有膕繩肌群和腓腸肌內外側頭附著處,外側為闊筋膜張肌移行的髂脛束,內側為內收肌群。加上暴力的作用。容易發生骨折多向移位,尤其是腓腸肌牽拉,骨折遠端常向後移位。股骨下端鄰近膕窩內有膕動脈、靜脈和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通過,故損傷嚴重時可受到骨折端刺傷或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