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多種治療股骨幹骨折的方法,但各有利弊。最早使用釘板固定骨折的是Hansmann(1886),後來Lane(1894)Sherman(1912)加以推廣應用。但由於鋼板的強度及電解問題影響了療效,又加用石膏外固定以增強鋼板的固定效果,但感染、關節強直、肌肉萎縮及血管功能失調接踵而來。1958年瑞士外科醫師成立了內固定學會,由Müller等設計加壓器和壓縮接骨板並以他們的學會命名為ASIF或AO接骨板。其手術原則是無創技術,解剖複位,牢固固定和傷肢早期無痛主動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臨床經驗的積累,此種治療方法的缺點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如術後感染,鋼板、螺絲釘鬆動,以及骨折不愈合等時有發生,並發症高達20%甚至更高。With等認為,用這種方法時,骨麵所承受的壓力是非生理性的,並且隻是局限在骨麵的一小部分,不利於骨折愈合。為了克服以上缺點,1971年,Woo等曾用骨皮質板作內固定,但骨板的強度低,骨吸收的速度太快。1918年HeyGroves首先介紹了髓內針固定,此法已被許多學者接受。但此法有其局限性,且不能有效地控製旋轉及碎骨塊的嵌插。聯鎖髓內針較普通髓內針前進了一步,但感染、延遲愈合、短縮畸形時有發生。另外,對髓內針應用時擴髓與否,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有人認為擴髓會影響肺功能,有人認為擴髓時產生的骨屑能起到髓腔內植骨的作用,但這一點並未證實。還有人認為擴髓會發生脂肪栓塞,但反對者認為脂肪栓塞發生在骨折,與骨折的嚴重程度有關。
經皮穿針外固定法的應用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曆史。我國的一些骨科工作者在吸取前人及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研製了穿針少、結構簡單、具有一定彈性的外固定架。
外固定架是介於侵入和非侵入方法之間的一種方法,它是在骨折的上下段橫穿鋼針,利用各種形式的外固定架連接固定,將複位後的骨斷端保持其幾何位置相對不變,形成一個新的空間穩定體係,具有牽引、加壓、複位、固定以及可進行功能鍛煉的作用。但由於股骨周圍軟組織豐厚,以及大腿局部解剖關係的限製,使其受到了一定的限製。一般認為,穿針外固定可用於嚴重的開放感染骨折,有血管、神經或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的骨折及多發性骨折。在AO技術出現的同時,新型功能支架療法也顯示了其特有的功能。
【提示】
在采用手法複位外固定治療骨折時,要求骨折達到基本對位對線即可,不能強求解剖複位,非穩定性骨折在複位固定後應嚴格限製肢體關節的活動,以免發生骨不連等並發症。采用切開複位內固定,不僅要解剖複位,而且要求恢複骨結構的完整性,避免有骨缺損。尤其是在壓力側,即使是小的粉碎性骨片無法固定而形成的缺損,也會在肢體活動中導致骨不連和內固定器材彎曲斷裂,導致內固定失敗。
當前股骨幹骨折的內固定治療要求主要是減少術後並發症,特別是減少粉碎性骨折的並發症。鋼板固定關鍵是要修複骨缺損,避免在骨折端出現間隙。否則就不可能滿足骨折在功能活動中和早期負重中愈合的需要。采用擴大髓腔的髓內針或加鎖髓內針固定治療粉碎性骨折多無法修複骨缺損,即使應用強度超過正常股骨幹1.8倍的Huckstep加壓髓內針治療,早期負重仍易發生彎曲斷裂。閉合打入髓內針或應用加鎖髓內針治療股骨幹骨折,由於治療時需要X線電視透視,設備和技術要求高,操作複雜,推廣亦有困難。
總之,無論外固定或內固定,各種方法均有其一定的可取之處及存在的問題,而就一種理想的方法而言,應完全或大部分具備以下五項要求:①取得骨折局部最大限度的穩定;②允許肌肉、關節最大範圍的運動;③固定作用不易失敗;④不良反應小,並發症少;⑤便於調整。
【文獻選萃】
晉葛洪《肘後救卒方》:療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傷蹉跌方:爛搗生地黃熬之,以裹傷折處,以竹片夾裹之。令遍痛止,急縛,勿令轉動。
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凡拔伸捺正要軟物,如絹片之類墊之。明朱GFDA2《普濟方傷折門》:用手拿病人膝下,一手拿腳腕,伸舒扯拽腳跟對齊。如骨折處,再用手按捏骨平正,用消毒散敷貼。外用長板子紙包裹,絹帶子紮縛。裏外用磚靠定,勿令腿搖動,腳頭抵正。……勿令腿動,以後伸舒演習步行。
清·吳謙《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於髀樞之臼,下端如錘,接於胻骨,統名曰股,乃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骨。墜馬擰傷,骨碎筋腫……法以兩手按摩碎骨,推拿複位,再以指頂按其傷處,無錯落之骨,用竹簾裹之,每日早服正骨紫金丹。俟三日後,開簾視之,若有不平處,再撚筋結令其舒平,貼萬靈膏,仍以竹簾裹之。
第四節股骨髁上骨折
發生於股骨自腓腸肌起點上2~4cm範圍內的骨折稱股骨髁上骨折。青壯年人多見。
【病因病理】
多由高處跌下,足部或膝部著地,間接暴力所引起,也可因直接打擊所造成。此外,若膝關節強直、失用性骨質疏鬆,更容易因外力而發生股骨髁上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可分為屈曲型、伸直型,一般以屈曲型多見。屈曲型骨折遠端向後側移位,骨折呈橫斷或斜形,骨折線由後上斜向前下方,骨折遠端因受腓腸肌的牽拉和關節囊的緊縮,而向後移位,容易壓迫或損傷膕動、靜脈和神經;伸直型骨折,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從前上斜向後下。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與股骨幹下1/3骨折相類似,檢查時應注意防止膝關節過伸而造成血管神經損傷。若局部出現較大血腫,且脛後動脈、足背動脈脈搏減弱或消失時,應考慮為膕動脈損傷。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確定骨折類型和移位情況。
【治療概況】
一、整複方法
有移位的骨折,應進行手法整複,整複前應先在嚴格的無菌操作下抽吸關節內積血,局部進行1%的普魯卡因5~10ml麻醉,整複時,一助手握住大腿上部,另一助手握住膝關節附近,在助手用力牽引下,術者用雙手環抱住骨折遠端,對於屈曲型骨折,將骨折遠端向前(上)提,助手向後(下)方推壓,骨折可複位;對於伸直型骨折,手法整複方法則相反。複位後用內外下端分杈的夾板固定,此杈嵌在牽引針上,4~6周後去掉牽引,改用超關節夾板固定,X線上出現骨折愈合時,去掉夾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