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顱麵部骨折(五)(2 / 3)

二、顱腦損傷臨床治療的研究

(一)高滲鹽水和納洛酮臨床研究

國內有學者在進行臨床前瞻性小樣本研究後認為7.5%氯化鈉(4~6ml/kg)既可穩定循環,又可降低顱內壓,加速內皮素分解,並抑製其分泌,但其確切機製有待進一步研究。

納洛酮為阿片受體純拮抗劑,已被用於臨床,主要用在嗎啡中毒、創傷性休克的治療,近年來應用範圍在進一步擴大。國內學者研究結果表明,在顱腦損傷中,隻要傷情達到一定嚴重程度,含βEP的神經元受損,就可能使βEP分泌明顯增加。βEP的增加能直接參與許多繼發性腦損傷病理生理發病環節,而加重神經元不可逆性壞死方向發展。本文資料結果顯示,使用納洛酮能顯著降低患者血漿βEP含量,兩組病人進行對比觀察,治療組重殘和死亡患者明顯少於對照組,由此可能是納洛酮使血中βEP降低,提高了腦灌流壓,穩定了血壓和改善了腦血流動力學,從而逆轉βEP對神經元的繼發性損害作用。納洛酮為阿片受體拮抗劑,透過血腦屏障快,其親和力大於阿片肽,使用納洛酮之後一方麵反饋抑製了下丘腦垂體分泌內源性阿片肽,另一方麵,由於納洛酮對特異性阿片肽受體的有效拮抗而加速了外周血漿βEP的分解,並與腦內嗎啡受體結合,使βEP失活。兩者共同作用使血漿βEP含量降低,發揮其在急性顱腦損傷中的治療作用。認為納洛酮對急性顱腦損傷治療作用的研究是有積極意義的,尤其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機體處於應激狀態下,為必要的手術和積極地降顱內壓起到緩衝作用,使重型顱腦傷後的病殘率降低和治療效果提高。

(二)中醫中藥治療顱腦損傷的臨床研究

1.活血化瘀法治療顱腦損傷的臨床研究

活血化瘀治療可減輕腦挫裂傷後的腦微血管栓塞:近年來研究認為,微血栓形成是原發性腦損傷後引起繼發性腦損害的主要環節。腦挫裂傷後出血灶的壓迫、腦組織內小動脈的痙攣等致早期微循環障礙,缺血、缺氧立即激活了內皮細胞內血管活性物質和自由基,誘發血小板附著和內皮細胞反應,導致血管內外凝血,加重了微循環障礙,使血管內凝血擴大至傷灶遠處甚至整個傷側半球,以致腦缺血、缺氧進一步加重,血腦屏障開放,產生腦水腫,栓塞遠端神經元缺血性變性壞死;近端小動脈擴張後毛細血管及靜脈內壓力增大,在血管壁內皮受損及灌注壓升高時致再出血,形成惡性循環。實驗結果顯示傷後有微血栓形成,而治療組微血栓減少,消散時間提前,同時腦缺血、缺氧性改變亦減輕,說明活血化瘀中藥具有防止腦損傷後微血栓形成和(或)溶解微血栓的作用,減輕了微血管的栓塞,從而改善微循環,促進了腦組織的供血供氧及對壞死腦組織和積血的清除,有助於傷灶的吸收和神經元的保護。

活血化瘀治療可改善出血性腦挫裂傷後腦微血管構築:腦組織毛細血管十分豐富,正常功能狀態下隻有15%~20%參與血液循環,其餘處於儲用狀態。腦損傷後由於血腫、水腫的壓迫,可使部分循環微血管受壓關閉,同時微血栓形成致遠端無血供。有研究發現傷後10~30分鍾即發生傷區周圍微血管減少,出現微無血管區,3小時後損傷半球微血管密度降低。實驗顯示腦血康靈口服液(桃仁、紅花、川芎、赤芍、黃芪、茯苓、澤瀉、當歸等中藥組成)不僅可增加傷後腦皮層微血管數量,而且可改善其形態和分布。其機製可能與該藥減輕腦水腫,促進血腫吸收從而緩解了顱內壓和局部壓力,促進側支循環開放和閉塞血管再通有關。循環微血管的增加或恢複,有利於水腫的吸收、壞死物的運輸清除、緩解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增加營養物質供給、減輕繼發性神經細胞損傷;由於循環中單核巨噬細胞的進入,亦可促進腦損傷的修複。

活血化瘀治療可改善腦挫裂傷後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從而減輕腦水腫:腦損傷後血腦屏障損害有可逆性和不可逆改變兩種。可逆性改變隨著損傷的好轉,腦水腫的消退、內皮細胞的修複而恢複正常;反之則可發展為不可逆性損害;不可逆性改變也存在著腦血管的修複和再生,血腦屏障可由周圍的微血管代償。實驗顯示治療組伊文藍結合的白蛋白通過血腦屏障浸入腦實質明顯減少,表明活血化瘀藥物具有改善腦損傷後血腦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其機製可能與該藥中活血化瘀成分具有的降低血液高凝固性、高黏度,改善微血管內血流障礙,保護血管內皮和基膜脂質結構穩定性,以及利水成分(茯苓、澤瀉)具有的脫水作用有關。此外由於活血化瘀具有改善微血管形態及促進微血管生成作用,亦利於不可逆性血腦屏障損傷周圍的微血管代償。隨著血腦屏障功能的恢複和代償,血漿成分外滲減少或停止,水腫區減小以至逐漸消失,顱內壓緩解和微循環改善,減輕腦細胞及血管的缺血缺氧性損害,傷情向康複方向發展。

2.針刺治療顱腦損傷的臨床研究

從文獻資料來看針刺治療顱腦外傷後遺症的報道明顯多於針刺治療急性顱腦損傷,針刺治療顱腦損傷後遺症的療效肯定,研究較為深入,被廣大患者所接受。從統計資料來看針刺配合西醫常規治療對顱腦損傷急性期的效果明顯優於單純西醫治療,而且顱腦損傷後腦組織缺血,缺氧的病理特點決定顱腦損傷急性期(生命體征穩定後)配合針灸治療具有廣泛的研究、應用前景。針灸對顱腦損傷急性期和後遺症都有肯定的治療作用。實驗研究也作了一些初探,但還不夠深入。臨床上往往憑經驗選取穴位,針刺操作手法繁多,沒有統一標準,應該通過科學分析選取幾種最佳組合治療方案。有資料表明,損傷的腦細胞在適當的條件下是可以再生的。顱腦損傷後,根據反射弧的原理,神經通路在適當的刺激作用下可以重新構建,進而促進人體新的功能聯係的形成。針灸作為一種體外刺激法,以激發機體生理潛能,通過機體內源性生理調節而發揮作用。因此可以通過針灸促進新的組合盡快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