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後顱窩骨折的治療,急性期主要是針對枕骨大孔區及高位頸椎的骨折及治療,若有呼吸功能紊亂和(或)頸脊髓受壓時,應及早行氣管切開,顱骨牽引,必要時作輔佐呼吸或人工呼吸,甚至行顱後窩及頸椎椎板減壓術。
3.生長性骨折手術治療的關鍵在於將膨出的蛛網膜囊腫切除,腦組織複位,修補硬腦膜和顱骨。由於缺損往往大於顱骨缺損,故修補一定要嚴密,以防術後發生腦脊液漏。
二、中醫治療
(一)證候特征
顱骨骨折為急性損傷。顱蓋骨折常有局部頭皮腫脹、疼痛等血瘀氣滯證,為實證。顱底骨折以耳鼻孔出血等脈絡損傷,血溢脈外為主,多為實證。但出血量多可出現氣隨血脫之征。
(二)治療要點
顱蓋骨折需防止出血,宜祛瘀止血、消腫止痛;顱底骨折則止血為主,兼以祛瘀,清熱解毒,防止邪毒感染;如大出血,氣隨血脫者當急於固脫。
(三)分型治療
1.血瘀氣滯
主證頭皮腫脹,瘀紫,疼痛,飲食如常,二便調和,舌淡紅有瘀點或舌暗紅,脈弱。
治法祛瘀止血,消腫止痛。
例方止血寧痛湯。
常用藥桃紅、紅花、赤芍藥、川芎、三七、仙鶴草、茜草根、白及。
應急措施
雲南白藥0.2~0.3g,衝服,每日3次。
2.絡傷積瘀
主證耳、鼻孔出血,頭痛,惡心,嘔吐,甚至昏迷,舌有瘀點或暗紅,脈弦或澀。
治法止血祛瘀,清熱解毒。
例方通竅止血湯。
常用藥茜草根、槐花、地榆、仙鶴草、三七、金銀花、野菊花、連翹、蒲公英。
應急措施
雲南白藥0.2~0.3g,衝服,每日3次。
仙鶴草素2ml肌內注射,每日2~3次。雙黃連粉(針劑)3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
清開靈20m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
3.氣虛血脫
主證口鼻、耳大量出血,神誌不清,氣短,肢冷汗出或口開手撒,麵色蒼白,爪甲淡白,呼吸微弱,舌淡白,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攝血固脫。
例方生脈散。
常用藥人參、五味子、麥冬、黃芪。
應急措施
麗參注射液4ml加入5%葡萄糖6ml靜脈注射。
生脈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中靜脈注射。
參附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中靜脈注射。
【曆史沿革】
顱骨骨折屬祖國醫學頭部內傷範圍。
晉代葛洪在《肘後救卒方》指出傷天囟、眉角、腦戶,皆是死處;書中記載腦破出血而不能言語,戴眼直視,咽中沸聲,口急唾出,兩手妄舉,亦皆死候,不可療。若腦出無諸候者可療。,腦出無諸候者可療指一般顱骨開放性骨折可以治療,可見其對顱骨骨折的診斷已經達到相當的科學水平。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被打頭破腦出候:夫被打陷骨傷腦,頭眩不舉,戴眼直視,口不能言,咽中沸聲如豘子喘,口急,手為妄取,一日不死,三日小愈。文中記載了較嚴重的引起了顱內高壓的凹陷性顱骨骨折的臨床症狀及預後。
唐代王燾在其著作中《外台秘要》記載了基本一致的臨床症狀,但認為皆死候,不可療。若腦出無諸候者可療。而藺道人在其著作《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指出顱骨骨折的預後與受傷部位密切相關,凡腦骨傷碎,在頭骨上則可治。在太陽穴,乃是命處,斷然不可治矣。在治療方麵亦第一次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凡腦骨傷碎,輕輕用手撙令平正。若皮不破,用黑龍散敷貼。若破,用風流散填傷口,絹片包之,不可見風著水,恐成破傷風。若水與風入腦,成破傷風,則必發頭痛,不複可治。在發內者,須剪去頭發敷之。此論既出,後世醫家均引以為規矩。元朝李仲南所著《永類鈐方》、明朝劉基所著《金瘡秘傳禁方》、朱GFDA2著《普濟方》、明朝薛己所著《薛氏醫案》中所記載有關顱骨骨折的內容均基本相同。
宋朝宋慈在其名著《洗冤集錄驗屍》中增加了耳後傷透於內者,皆不必用藥,凡他物傷若在頭腦者,其皮不破,即須骨肉損也。的記載。指出後顱窩損傷易致死、閉合性腦外傷致死原因多為合並有腦挫傷的顱骨骨折。
清朝錢秀昌在其著作《傷科補要》中記載若囟門骨破,髓出者不治。若內膜不穿,髓不出者可治。或耳後壽台骨破,血流不止者難治,首次明確記載以硬腦膜是否破裂作為判斷預後的標準及顱底骨折腦脊液漏的預後欠佳。這在沒有抗生素易發生顱內感染的年代,對臨床診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清朝趙廷海著《救傷秘旨》,書中明言若髓出,用安髓散清茶調敷,若腦骨沉陷,用白金散,加淮烏散貼之,即時吸起,服藥取效。對開放性顱腦損傷及凹陷性骨折提出了具體的藥物治療方法。
清朝徐瑛在其著作《接骨全書》中首次記載了開放性粉碎性顱骨骨折的碎骨清除術,若傷頭顱,看其破處,有兼骨碎,必將銅鉗去其碎骨,若不去其碎骨,後來必不收口。
【研究現狀】
一、顱骨骨折的病因病理研究
顱骨骨折的病因病理研究目前多從顱骨結構、外力方式等方麵入手。王守森等取屍顱頂部和翼區作鈍性衝擊實驗,探討顱骨構築對骨折類型的影響。結果發現頂部骨有完整連續的力學結構,抗拉壓及剪切力大,其薄層外凸形構成薄層結構,易分散外力,鈍性打擊時呈輻射性和環形骨折,顱腦損傷較廣泛。翼區無上述特征,盡管有較厚軟組織保護,仍易受傷,鈍擊傷時呈凹陷性骨折,顱腦損傷較局限。因而,通過頭顱平片的骨折類型能推測受力部位,對頭部外傷的診斷和開顱探查有指導作用。同時結果還表明,輻射性骨折不是起源於受打擊處的內板,而是起源於外彎區外側的外板。劉軍等認為顱骨生長性骨折的特征為骨折多見於額骨和頂骨,多發生於顱骨生長的活躍期,在骨折同時伴有硬腦膜和蛛網膜的破裂,隨後硬腦膜缺損,骨折擴大形成一個顱骨缺損,伴隨著骨折下方腦的挫傷和局限性腦腫脹,常致使頭部局限性包塊形成。局限性大腦損害可導致一組晚期的病理學後遺症改變包括:局限性腦萎縮、腦穿通或囊腫、局限性腦室擴大以及複雜的瘢痕可累及硬腦膜、軟腦膜、蛛網膜和大腦。除此之外,還認為顱骨下硬腦膜的分離和局部缺血也可是顱骨生長性骨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