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頜麵部骨折
頜麵部的上頜骨、下頜骨、顴骨解剖形狀很不規則,多呈一定的曲度和周圍結構形成不規則的多麵連接。頜麵部是人體暴露部分,易受到損傷。由於其特殊的生理特點,它既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開口所在,又是人體重要器官集中的區域,該部位的損傷不僅可引起機體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產生生理創傷,而且可能對外貌造成損毀,產生心理創傷。頜麵部骨折損傷原因有很多,平時頜麵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2%,多為交通事故、工傷、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意外損傷等,戰時則以火器傷為主,占全身骨折的10%。
【病因病理】
頜麵部骨折較多的是由直接暴力損傷所致,外力直接作用於頜麵某部位,致傷處骨折,骨折損傷的程度與暴力的大小呈正相關,常伴有著力點的軟組織挫裂傷,故臨床上以開放性骨折居多。上頜骨、顴骨、顴弓及下頜體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導致。間接暴力常由傳導性外力導致,患者跌傷時,下頦部著地,暴力向後上沿下頜骨體部向兩側下頜支傳遞,使下頜支向後上移位撞擊顱底,致雙側髁突頸部骨折。或一側下頜體遭受暴力打擊,外力傳遞至對側下頜,引起對側髁突頸骨折。
中醫學認為頜麵骨骨折的病機是其受暴力打擊後骨斷筋傷,氣滯血瘀。病理性質為實證。早期由於骨斷筋傷,脈絡受損,營血離經,惡血內留,氣血凝滯,阻塞經絡,引起傷處疼痛、腫脹,血離經脈,泛溢肌膚,出現皮膚瘀紫;開放損傷者筋肉毀損,經脈破裂,血溢於創麵之外,大量失血為血虛,若局部汙染嚴重,感染致火毒內攻,熱邪蘊結於筋肉之間,壅聚成毒,熱擾營血,迫血妄行而出現出血或出血傾向者,為邪毒內蘊。中期瘀血漸去而未盡,骨折漸穩定,因而疼痛減輕,腫脹消退,瘀紫減退。後期瘀血已去,腫痛消失,瘀紫消散,骨折穩定,但連接仍未堅強。
【診斷要點】
(一)受傷史
直接或間接暴力病史。
(二)臨床表現
1.症狀頜麵部疼痛,張口運動及語言、吞咽等可加重疼痛,口腔或鼻腔溢血,局部腫脹、瘀斑,部分病人可並發複視及神經損傷症狀。
2.體征
(1)上頜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及咬合錯亂:上頜骨骨折段移位受暴力的大小、方向及上頜骨本身重量的影響。觸診時上頜骨可出現異常活動。若出現嵌頓性錯位,局部塌陷可出現咬合錯亂。
2)眶周瘀血:由於眼瞼周圍組織疏鬆,眶周易水腫,皮下瘀血、青紫,呈藍眼圈稱熊貓眼。
3)若高位顱麵分離,致眼底下陷,可出現複視。高位或中位骨折時常發生顱腦損傷或顱底骨折發生腦脊液漏。
(2)下頜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由於強大的咀嚼肌的收縮牽引,骨折段移位,可出現咬合錯亂。觸診時可捫及骨擦感及骨折段的異常活動。
2)功能障礙:咬合紊亂、張口受限、局部出血、血腫及疼痛的影響,致使咀嚼、呼吸、吞咽、語言等功能障礙。
3)出血及血腫:嚴重的口腔內出血,牙槽局部的出血腫脹,血液可流向疏鬆的口底組織,形成血腫,將舌上抬,嚴重者可致舌後墜,致呼吸道梗阻。
4)若伴有下牙槽神經損傷者,可出現下唇麻木。
(3)顴骨、顴弓骨折:由於顴骨結實寬大,顴弓比顴骨更易發生骨折。
1)骨折段移位:由於咬肌牽拉,顴弓骨折段常向下移位,局部呈塌陷畸形。但受傷數小時後,局部由於腫脹其塌陷畸形變得不明顯,易造成漏診。
2)張口受限:內陷骨折段壓迫顳肌,阻礙喙突運動,出現張口受限。
3)眶周瘀斑:顴骨眶壁損傷後局部出血可浸入眶周皮下、眼瞼而呈熊貓眼征。
4)神經症狀:若傷及眶下神經可出現眶下區皮膚感覺麻木;若損傷麵神經顴支,可出現患側眼瞼閉合不全。
5)複視:顴骨骨折移位後,眼球可因失去支持,眼肌撕裂,外側韌帶牽拉而發生移位性複視。
(三)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上頜骨骨折可行頭顱前後位、鼻額位檢查;下頜骨折可行下頜骨骨折
側位、下頜前後位,下頜斜側位,髁部骨折者應加行顳下頜關節位攝片;顴骨骨折可行鼻頦位檢查,顴弓骨折可行顴弓軸位、顱底位檢查。但由於局部圖像常與顱底及頸椎等複雜結構重疊,分辨困難,常需雙側對照讀片。
2.CT檢查CT檢查可清晰顯示頜麵部骨折的部位、類型;可同時了解有無顱腦損傷。尤其是三維成像,能清晰顯示骨折的大小、形態、移位的情況,鄰近結構的空間位置關係,對骨折的診斷及治療極有價值。
(四)分類分型
頜麵部骨折分類方法較多,下頜骨及麵顴部骨折常按骨折部位分類,上頜骨骨折常按骨折線走行分類;此外據骨折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開放、閉合骨折;據骨折後時間長短分為新鮮、陳舊骨折。臨床常用的分類方法如下:
1.上頜骨骨折
(1)LeFortⅠ型:骨折是低位或水平骨折,典型的骨折線從梨狀孔外下緣經顴牙槽至上頜結節上方,水平地向後延伸至兩側上頜骨翼突縫附近。兩側骨折線可不在同一水平麵上。
(2)LeFortⅡ型:骨折線經鼻骨、淚骨、眶底、顴頜縫區達上頜骨翼突縫處。又稱中位或錐形骨折。
(3)LeFortⅢ型:骨折線經過顴額縫、顴顳縫、鼻骨、淚骨及眶內、下外壁,向後下止於上頜骨翼突縫,造成完全性顱麵骨分離。
2.下頜骨骨折
(1)頦正中骨折:骨折線可為單一也可為多骨折線或粉碎骨折。單骨折線常無明顯移位;雙骨折線,正中骨折段被頦舌肌、頦舌骨肌牽引向後下移位;粉碎骨折其兩側骨折段被頜舌骨肌牽引向中線移位。
(2)頦孔區骨折:單側頦孔區骨折,骨折線多為垂直的,將下頜骨分為長短不同的兩個骨折段。短骨折段由升頜肌牽引向上、內移位。長骨折段由雙側降頜肌群牽引,向後、下移位。
(3)下頜角部骨折:將下頜骨分為長、短兩部骨折,骨折線位於咬肌、翼內肌附著之內,骨折一般不移位。若骨折線在這些肌附著之前,則短骨折段向上移位,長骨折段向後、下移位。
(4)髁突骨折:單側低位骨折時,由於翼外肌牽引,髁突向前內方移位,嚴重時可脫位,向上進入顱中窩,造成顱腦損傷。雙側低位骨折時,雙側髁突均被翼外肌拉向前內方,雙側下頜升支拉向上方。
【治療概況】
(一)治療原則
對頜骨骨折盡早複位固定,恢複正常咬合關係。麵顴部骨折無張口受限或畸形不明顯者可不予特殊治療;有張口受限應進行複位固定;對塌陷畸形嚴重影響外觀者雖無功能障礙也應複位固定。密切注意有無其他部位並發症,局部治療應在全身情況穩定後進行。
(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