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手指爬牆
兩足分開站立,後麵及側身向牆壁,用患側手指沿牆壁徐徐向前爬行,使上肢高舉到最大限度,然後再沿牆歸回到原處。
作用:恢複肩關節的上舉功能。
5.體後拉手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住患側手或腕部,逐漸向健側和上方牽拉。
作用:恢複肩關節的後伸功能。
6.叉指轉腕
兩腳分開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指交叉轉扣,兩腕關節依次屈伸,做腕關節旋轉運動。
作用:能幫助恢複腕關節的背伸、掌屈功能。
7.抓空練習
作用:能促進前臂與手腕的血液循環,消除前臂遠端的腫脹,並有助於恢複掌指關節的功能和解除掌指關節風濕麻木等症狀。上肢骨折鍛煉早期都從此式開始。
8手滾圓球手握兩個圓球,手指活動使圓球滾動或交換兩球位置。
三、腰背部練功
1.腰背肌牽張仰臥位,雙手抱雙膝或單膝,使膝盡量接近胸部。
作用:增強腰背肌肉力量,能防治腰部酸痛及腰部前屈功能障礙。
2.腰部回旋兩足分開站立,兩手叉腰,使腰部做大回旋活動,先向左一次,再向右一次。
3.仰臥起坐
仰臥,雙手抱枕部,身體挺直,用腹肌力量使人坐起,再躺下。
作用:增強腰腹肌肉力量,能防治腰部酸痛及腰部前屈功能障礙。
4.拱橋支撐
仰臥於木板床上,用頭部、雙肘及雙足撐起全身,使背部盡力騰空後伸,將腰拱起反複多次。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後,腰部肌力增強,可進一步練習腰部肌力,將雙上肢屈曲放於胸前,以頭及雙足三點支撐拱腰鍛煉,逐漸練習用雙掌雙足四點作支撐,作拱橋狀鍛煉。
作用:配合上式能加強腰、背及腹部肌肉力量的鍛煉,有助於解除損傷、勞損、風濕所致的腰背痛。
5.飛燕點水
俯臥位,先上肢後伸,頭與背部盡量後仰而後下肢並攏後伸,全身翹起,僅腹部著床,呈一弧形。
作用:本式是臥位腰背功能鍛煉的最基本動作。對胸腰椎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病人的腰痛後遺症的防治有著重要作用,最好在傷後早期就開始鍛煉。
四、下肢練功
1.仰臥舉腿
仰臥位,腿伸直,兩手自然放置體側,做直腿抬舉動作,角度可逐漸增大。
作用:增強下肢伸肌,防治股四頭肌萎縮,有助於恢複行走功能,是下肢骨折後及腰部疾患引起下肢肌肉萎縮的主要鍛煉方法。
2.側臥外擺
側臥位,下肢伸直,做下肢外展動作,反複多次。
作用:增強大腿外展肌力量,防止外展肌萎縮,可與上兩式配合進行。
3.蹬空增力
臥位,屈髖屈膝的同時踝關節極度背伸,向斜上方進行蹬踏,並使足盡量蹠屈。
作用:使腿部的血液循環暢通,防止下肢肌肉萎縮,有利於消除踝關節因損傷所致的腫脹及改善髖、膝、踝關節伸屈功能。
4.髖上下扭擺
兩腳站立,兩臂自然下垂或叉腰間,先左腿屈膝,左髖微屈;再右腿屈膝,右髖微屈,反複數次,動作幅度可逐漸加大,頻率加快。
5.屈髖抱膝
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左腿屈膝,兩手抱膝收腹屈髖,再右腿屈膝,兩手抱膝,收腹屈髖,反複數次。
6.旋轉膝關節
站立,兩膝彎曲,兩手扶膝部,先由左向右,旋轉運動30次後,站立休息2~3分鍾,再由右向左,旋轉運動30次,於坐椅休息2~3分鍾。
作用:一般膝部損傷、骨折去除固定後及膝關節勞損,都可以選練此式,有恢複膝關節功能,防止膝部酸痛、行走無力。
7.提腳跟
兩腳站立,兩臂自然下垂,提腳跟使之離地,還原或預備姿勢。
作用:全麵增強大腿、小腿的肌力。常練本式可練腿力、強腰膝,防止下肢關節和肌肉攣縮麻木、筋骨酸痛。可防止老年人腿力衰退。
8.足蹬滾木法
患足蹬於圓形木棍上,前後滾動,練習膝、踝關節伸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