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調息與調心
在練功活動中,在肢體運動的同時,可指導患者同時進行調息與調心,從而提高練功的保健治療作用。調息即指在肢體運動時配合呼吸,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調息要求。在一般情況下,局部鍛煉可采用肢體開、伸、起動作時作吸氣運動;合、屈、落動作時作呼氣運動。調心亦叫調神,指在練功時,患者應排除各種雜念以入靜。除運動部位外,其他部位盡可能放鬆,做到用意識引導動作。練功同時配合調息與調神,有調動和培養自身的生理潛能,達到提高免疫能力、調和髒腑功能、益壽延年的作用。
5.其他①練功次數以每日2~3次為宜,局部鍛煉每次15~30分鍾,全身鍛煉每次為30~60分鍾,以不感到疲勞為宜。②練功思想要集中,動作正確、緩慢,不宜在疲勞、食後與饑餓時練功。③骨折後期的練功,可配合熱敷、熏洗、擦外用藥水、藥酒、藥油及按摩、理療等方法。④練功應選擇空氣新鮮的地點,室內、外均可,要注意四時的氣候,注意保暖,特別應注意避免風寒等外邪的侵襲,預防其他兼證。
全身各部位功法訓練
一、頸部練功
預備姿勢:兩腳分開,距離與肩同寬(或坐位),雙手叉腰。
1.提肩縮頸雙肩徐徐提起,並向下縮頸同時吸氣,以意頜氣下沉至丹田,然後雙肩徐徐放下,頭頸也自然伸出,緩緩呼氣,還原至立位,反複7~9遍。
作用:增強肩關節活動能力,對肩部風濕、外傷引起的粘連、疼痛有防治作用。
2.與項爭力
抬頭望天,還原至中立位,低頭看地,還原至中立位,上身腰部不動,抬頭時吸氣,低頭時呼氣,呼吸自然,並逐漸加深。
作用:1、2增強頸項肩部力量,可輔助治療頸部扭傷、頸部勞損、頸椎肥大和頸椎綜合征引起的頸、項、背肌肉酸痛,防止頸椎伸屈功能障礙。如能配合熱敷,則效果更好。
3.左顧右盼
吸氣時頭頸向右後轉,眼看右後方,呼氣時頭頸還原中立位。吸氣時頭頸再向左後轉,眼看左後方,呼氣時還原中立位。兩肩不要前後擺動。
作用:同上。可與上勢配合鍛煉,是頸部常用的功能療法,可防止頸椎旋轉障礙。
4.前屈後伸
吸氣時頸部盡量前屈,使下頜接近胸骨柄緣,呼氣時還原中立位。再吸氣時頸部後伸至最大限度,呼氣時頭頸還原至中立位,腰背部不動。
作用:同上。
5.頸項側彎
吸氣時頭向左側側彎,呼氣時頭部還原中立位,再吸氣時頭向右側側彎,呼氣時頭部還原至中立位,兩肩保持平行不動。
作用:同上。可與上勢配合治療。本法可防治側屈功能障礙。
6.回頭望月
吸氣時頭頸向右後上方盡力轉,眼看右後上方,似向天空看月亮,呼氣時頭頸還原中立位,再吸氣時頭頸向左後上方盡力轉,眼看左後上方,呼氣時頭頸還原中立位。
作用:同上。本法運動速度要慢,特別是年齡較大、又有頭眩感覺者。本法可與扳項手法配合應用。
7.頸椎環轉
頭頸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回環活動,肩背部正直不動。
作用:同上。本式必須在上述三式輕鬆完成的基礎上進行。應用於急、慢性頸部傷筋。頸部骨折、脫位及脊髓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禁用。
二、肩臂、肘、腕、手部練功
1.雙手托天
兩腳分開,距離與肩寬,兩手放在腹前,手指交叉,掌心向上。反掌上舉,掌心向上,同時抬頭眼看手指,還原。
作用:對恢複肩關節的功能,輔助治療某些肩部陳傷酸痛有效,如手臂因勞損及風濕而不能前屈上舉等。初練時適當掌握高度,不要勉強上舉,避免劇痛而產生顧慮,可先練本式,等前屈上舉好轉後,改練雙手舉鼎動作。
2.上肢回環站立位,兩足分開,與肩同寬,一手叉腰,另一手拳,整個上肢作順、逆時針方向劃圈回環,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左右交替。
作用:鍛煉肩關節的上舉及內旋活動,同時對脊柱姿勢不良所致的腰與骶尾部酸痛有輔助治療作用。
3.手拉滑車
安裝滑車裝置,患者在滑車下,坐位或站位,兩手持繩的兩端,以健肢帶動患肢,徐徐來回拉動繩索。
作用:鍛煉肩部上舉、下降的肌肉,對肩部、頸部軟組織勞損酸痛,某些肩部慢性關節炎,或因手臂外傷及勞損、風濕而引起的不能上舉,通過鍛煉有助於恢複上舉功能。對嚴重的肩關節粘連,可先練上肢回環式。在初練時不要勉強上舉,經過鍛煉再逐漸伸直。